郭洪梅, 苏丹, 马寿欣, 王传春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大量中药对机体的免疫增强作用与免疫调节有关,但不同类型的中药对免疫内分泌调节作用并不完全一致[1]。为进一步改进和筛选对猪圆环病毒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课题组根据前期的研究成果,课题组选取了三味有代表性的中药,观察了其对猪圆环病毒的抗病作用,现报道如下,供同仁参考。
1.1 试验药物 所用中药饮片黄芪、板蓝根、补骨脂均购自北京同仁堂医药公司(潍坊店),按常规方法煎煮3次,合并煎液,再用旋转蒸发仪浓缩至每毫升含生药1g,离心取上清,分装。药液煮沸30min灭菌后,4℃冰箱保存。
1.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8日龄非免疫健康三元杂交猪80头,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中药1组(黄芪)、中药2组(板蓝根)、中药3组(补骨脂)、阴性对照组(注射疫苗,但不给药)和空白对照组(不注射疫苗,也不给药),每组16头。除阳性对照组外,各组分别颈部肌肉注射PCV-2灭活疫苗2mL,空白对照组肌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2mL。中药试验组于免疫前3天开始给药,添加比例为2%,连喂7天,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自由采食,试验期为30天。
分别在试验开始前、免疫后第28天前腔静脉采血检测相关指标。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临床症状:攻毒24h后观察各组猪的精神、饮食、粪便等圆环病毒病的临床症状变化。
1.3.2 病理变化:剖检死亡猪,确定为猪圆环病毒病后,记录病理变化情况。
1.3.3 死亡率:死亡总数:试验期间死亡,出现PCV临床症状和/或尸体剖检有PCV特征病变者,判定为感染死亡。
死亡率=死亡总数×100%/该组试验数。
1.3.4 血清抗体效价检测 采用ELISA抗体效价。
1.4 统计方法 数据用SPSS13.0forwindow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用卡方检验比较死亡率差异显著性。
2.1 临床症状观察结果 各组在试验期间出现了猪圆环病毒的典型症状,表现为消瘦、黄疸、生长发育不良、呼吸困难、腹泻、皮肤的炎症等。阳性对照组,出现症状的时间较早,为试验开始后5天陆续发病,症状典型,死亡数也较试验组多。中药试验组发病时间延迟,症状明显较轻,出现死亡的时间延迟,耐过猪只恢复较快,尤其以中药3组效果最好。
2.2 病理变化观察结果 试验期间死亡猪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消瘦、贫血、皮肤苍白和黄疸,淋巴结肿大,切面为均匀的白色;肺部有灰褐色炎症和肿胀,坚硬似橡皮样。严重者肝脏发暗,呈浅黄到橘黄色外观,萎缩,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肾脏水肿,苍白,被膜下有坏死灶;脾脏轻度肿大,质地如肉;胰、小肠和结肠也常有肿大及坏死病变。
2.3 死亡率统计结果 各组死亡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中药2组>中药1组>中药3组。各用药组相比,方3组的死亡率最低12.50%,比阳性对照组降低了43.75%,差异显著(p<0.05),比方1组降低12.50%,具体见表1。
表1 各组死亡率数和死亡率
2.4 各组猪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各免疫组试验结束后抗体水平均高于攻毒以前,只有阳性对照组抗体水平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试验结束后,各组抗体效价由高到低依次中药3组>中药2组>中药1组>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3个中药组均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P<0.05),且阴性对照组显著高于阳性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各期血清抗体效价测定结果 (OD 值)
3.1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PCV2的保护作用 黄芪常用中药之一,可以实卫而敛汗、荣筋骨、生肌肉[2]。现代研究认为,黄芪可以显著地增强机体的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特异性免疫功能[3]。对非特异性免疫功能而言,黄芪可以通过诱导淋巴细胞产生7-干扰素来介导NK细胞活性的作用增强;对于特异性免疫功能而言,黄芪能明显增强细胞免疫,促进PHA、COnA、PWM引起的淋巴细胞转化[4]。板蓝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利咽等作用,其免疫作用表现为能显著增加正常动物的脾重、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数[5]。补骨脂在中医看来具有补肾壮阳、补脾健胃,可以纳气止泻,是味热性药物,通过提高白细胞百分率增强细胞免疫功能。三者都有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因此中药组的死亡率均低于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6]。
另外,补骨脂的温热特点及补肾壮阳的作用是黄芪和金银花所不及的,因此添加补骨脂的试验组保护率最好,高于其余两个中药组。
3.2 中药免疫增强剂对PCV2免疫功能的影响 抗体效价是反映体液免疫状态的主要指标。抗体水平高,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往往就越强,猪群受感染程度也更轻[8]。该试验证明,3个中药都能够显著提高机体的抗体水平,这与所选中药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有关。尤其是补骨脂,其疗效于PCV2的证候一致,患猪表现为皮炎、花斑肾等,中医认为以上症状的出现是脾肾两虚所导致的[9、10]。因此,选择中药防治疫病时须结合机体的中医证候辨证施治,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1] 王建红,王敏璋,伍庆华,等.中医药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研究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1(12):794-796.
[2] 黄吉春,程基焱,刘广益,等.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研究现状和前景[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3,11(3):25-27.
[3]OtaB,VeraB,FrankWPOptimumconditionsforthe chickenlymphocytetransfonnationtest[J].AvianDis,1 992,(36):945-955.
[4]ReynoldsDL,MaraqaAD.Protectiveimmunity againstNewcastledisease:Ther01ecell1T1ediated immunitv[J].AvianDis,2000,(44):145-154.
[5]李祥瑞,金红,王秀丽,等.以MTT比色法检测鸡脾淋巴细胞转化效果[J].畜牧与兽医,1996,28(1):3~5.
[6]徐为燕,主编.兽医病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22~225.
[7]郑铁锁,王贵平,胡元亮,等.复方中药对雏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J].畜牧与兽医,2010,42(2):110~111.
[8]陆承平主编.兽医微生物学[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9]孙万邦,主编.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0]PapanicolaouDA,WilderRL,ManolagasSC,et a1.Thepathophysiologicrolesofinterleukin.6in humandisease.AnnInternMed,1998,128(2):127~37.
[1l]陈杰.家畜生理学[M].第三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37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