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王
包办婚姻
满意度低,稳定性高
媳妇的养老功能
28岁的程强结婚6年,有个4岁的儿子和2岁的女儿。一儿一女并未改变他对婚姻的看法。“我这辈子的婚姻算是给父母毁了。”他来自山东农村一个穷山沟,家里还有两个姐姐。大学刚毕业那年,得知他要留在城市,父母就以“老了没人照料,地里的活儿没人干”为由,逼迫他跟老两口早就选好的农村儿媳结了婚。
程强本有个城市女友,但老两口只认自己选的。他们并不看重儿媳的家境,而是这个女人是否温顺服从,会不会服侍老人、料理家务。城市女友因此伤心离去,阴郁之下,程强接受了父母的安排。
如今,在浙江一家外贸公司做业务员的程强,跟同事说起自己的包办婚姻时,别人都当笑话来听。而实际上,现在的父母虽比过去开明,包办婚姻却并不鲜见。一项基于7个省市的6334对夫妇的调查显示,有33.8%的男性是被父母安排的婚配,而其中,农村青年占比略多。世界银行的学者表示,这些被父母插手的婚姻,有一个共性——养老诉求。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这种现象称为“反馈模式”,即上一代抚养了下一代,等到老了,下一代来赡养反馈上一代。而西方将夫妻关系放于家庭首位,则是由他们的“接力模式”决定的,即上一代抚养了下一代,下一代无需反哺,只用接着抚养他的下一代。
养老诉求也会逼迫子女早婚。研究早婚现象的学者王福德说:“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婆婆遭到儿子儿媳的冷落甚至虐待是非常普遍的。这些老人的晚年遭遇在村庄中形成了示范效应,它告诉更年轻的父母们好好思量自己的养老问题。所以,趁着年轻,给儿子娶媳妇,仍是很多老人固有的观念。”
而子女本身也有养老诉求。程强长年在浙江,只在国庆节、过年时回家,他与妻子杨燕的婚姻,在他看来,仅剩下一个名头。但他不会离婚,因为“长得壮实、干活麻利”的杨燕完成了他对这个家的使命。“有她在,我不会太过担心老家的父母,每个月按时寄钱回去就行。”
只是,父母的照料得到了满足,牺牲的却是子女的婚姻幸福。
父母与儿媳关系好,夫妻关系却不好
程强一直以逃避的态度面对杨燕。他不讨厌杨燕,但也无法产生喜欢之情。杨燕比她大两岁,初中文化,老实本分,嘴皮子却很厉害。程强想,家里的一切交给杨燕,自己长年在外,清净一点也还能勉强过下去。但杨燕并不满足于此。
他不认为杨燕就喜欢他,但有了子女后,她对他的确有了感情上的期盼。这让程强很痛苦。以前,他们一个月联系两三次,相互报个平安,现在杨燕每天都打电话、发短信,除了聊家里的老人孩子、地里的农活,也开始想要知道他在外边一个人的生活。
程强最初都耐着性子配合,但渐渐地就变得冷淡、暴躁起来。“有时我不在公司,她就会问我在哪、做什么、跟什么人。”如果是相爱的夫妻,这样问也不为过,但程强觉得,他和杨燕之间没必要太过了解。于是,原本井水不犯河水、谈不上幸福、却也算过得去的婚姻,就这样出现了裂痕。
而有意思的是,包办婚姻虽婚姻质量不高,却极其稳定。因为,当夫妻关系被放在了与长辈的关系之下时,父母与儿媳的关系反而变得牢固。婆媳不和不会在这样的婚姻中出现,而一旦夫妻发生矛盾,长辈会站在儿媳这一边。老两口知道程强对杨燕不满意,每次程强打电话来,他们会数落程强,命令他对儿媳好。
一次春节回家,因为工作上的事,程强频繁地接听电话,被杨燕以为他有了外遇,就扭着他破口大骂,又在院子里撒泼打滚,引来好些邻居围观。程强忍无可忍,吼出一句:“离婚!”恰好这两个字被走完亲戚回家的父母听见,老头儿操起院子里的木棒就毫不客气地打在了儿子身上。挨了打的程强倒真有了离婚的决心,但哪里跨得过父母那道城墙。“你不要杨燕,我们老两口也不活了,孙子孙女我们也一起带走,免得碍你的眼!”
婚离不成,痛苦只能加剧。在外地打拼的程强,难免会碰到真正心动的女孩。也有不介意他的婚姻,想飞蛾扑火的。但在道德与良心、爱情与责任间,程强能选择的,也只有独吞的痛苦。
自主婚姻
满意度高 稳定性低
不被父母肯定的姻缘
在子女的婚姻上投资养老,却不乏失败者,所谓“恩往下流”。例如早婚现象中,父母给子女花钱盖楼、办婚礼、带孩子,期待年轻时做多点,老了能被照顾,但农村大规模的人员流动让子女不在父母身边,也就难说照料与孝道了。像程强这样,因为与妻子没什么感情,才将其留在老人身边的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少。
而在城镇,父母对子女的婚姻,又是另一种期许。城市的老年人,更多地是靠钱来养老,也就是说花钱买保障、服务。世界银行的学者们通过分析数据发现,那些成功插手子女婚配的城市父母更看重的是,在组成新家庭之后,夫妻双方能够带来更多的家庭收入。
社会学家说,由于感到医疗费和经济上的压力,独生子女更容易默认经济利益驱动的婚姻。作为独生女的黄婵丽,因为当时未听从父母安排嫁给某事业单位高官的儿子,现在的婚姻得不到父母的肯定,过得很辛苦。
她老公王书是公司普通职员,父母是做小本生意开面馆的。王书月收入五千多元,但相比做销售的黄婵丽,每个月要少近四千元。“每次去我家,我妈会说很多难听的话,比如谁家女婿又买了车,意思是王书没本事,挣不了大钱。我爸不说难听的话,但对他也不咸不淡。”每次从娘家回来,黄婵丽都要说好话安慰王书,生怕他将对丈母娘的愤怒转移到二人的婚姻中。这样的婚姻,让黄婵丽心惊胆战,身心俱疲。
而经常被丈母娘讽刺、挖苦的王书,最终有了心理阴影,变得敏感、脾气暴躁。“反正不提我爸妈,我们都挺好的,一提他们,王书就会跟我吵。到后来,他就拒绝去我家,一次两次还好,长期这样,我又接受不了,毕竟是自己的父母。”
偏偏,不喜欢女婿的丈母娘,又爱在逢年过节时,让小两口过去吃饭。女婿多次不登门,偶尔来一次时,丈母娘的话说得更难听了。有一次,王书被说成是一个吃软饭的人,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从那以后,为一丁点小事,比如他做的饭太硬,黄婵丽说两句,他就会把争吵的焦点,引到是黄婵丽嫌弃他。
天天吵架自然伤感情,吵到最后,“离婚”两个字也就脱口而出。虽然到现在,他们还没有离婚,但黄婵丽觉得,这样的婚姻,累。她也想过去做父母的思想工作,威胁他们不对王书好点,就不管他们的老了,两个老人却倚老卖老,不但不听,还哭哭啼啼,骂她不孝,说不如马上死了算了。
黄婵丽会想,如果当时顺了父母的心意,和自己不喜欢的人结婚,是不是现在就不会有这么多痛苦?但那只是一个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