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饥饿和暴政

2015-04-17 05:00唐离
世界博览 2014年10期
关键词:凯特尼斯奶油

唐离

对于那些还没有对后末日时代的独裁政权屈服的人来说,《饥饿游戏》是革命性的女英雄凯特尼斯的个人传奇。在这个名为施惠国的地方,生活变得一团糟,自然资源非常匮乏,政府完全控制着民众的生死。穷人住在12个有各自工业和特产的区域,而富人靠剥削12区的财富住在首都,每年政府要举行“饥饿游戏”:12个区里12岁到18岁的少年每年通过抽签,选派24个人送到角斗场厮杀直至只剩一个人。政府以此来证明民众的无能为力。

这看上去像是关于人性堕落的一次哀叹,一场极端的真人秀,又或是一个儿童不宜的残忍故事。这些观点都不尽然,《饥饿游戏》三部曲的核心问题是一场持久的镇压暴动的战争。

富有的孩子在游戏中有明显的优势。不用为了食品券能得到珍贵的谷物和油而多次参与抽签,而且死亡竞技场也接受递送包裹,从果腹的食物到救命的药品都可以由赞助人空投。到了都城凯匹特后,凯特尼斯对于食物的沉迷比所有对暴政的描述都有力。凯特尼斯全身除毛完毕后、脱胎换骨前吃的午饭有烤鸡、花型蛋卷,还有一道菜下面铺着白米、小绿豌豆和洋葱丁,上面是橘子丁浇奶油沙司,至于甜点,是蜂蜜般黄灿灿的布丁。

凯特尼斯心里盘算在家里做这样一顿饭需要什么,首先,鸡太贵了,可以用野火鸡代替,她还要再打到一只火鸡,好换到橘子。羊奶(因为她妹妹养了一头奶羊)代替奶油。她们可以在园子里种些豌豆,还要从林子里搞到野洋葱,至于那种米则不知是什么,用食品券换的米做熟之后是浅褐色的碎粒。要做漂亮蛋卷得去跟面包师换,也许这要两三只松鼠,至于布丁,则猜不出里面究竟放了什么。凯特尼斯为了弄这顿饭要打好多好多天猎,还要到处交换,做出来的东西恐怕远不如凯匹特的这顿饭好吃。

食物和饥饿是《饥饿游戏》三部曲的根本主题。连女主人公的名字,凯特尼斯,也是印第安语中一种水生植物的名称,这种植物的根茎淡蓝色虽然看着不像马铃薯,但吃起来味道却一模一样。凯特尼斯因矿难死去的爸爸曾对她说“只要找到你自己,你就不会饿死”。作为读者,我们跟着凯特尼斯为了喂饱母亲和妹妹去禁区打猎,看着她们吃矿区的微薄食物:锅里炖着鱼和野菜(都是从禁区里偷猎的),配给的硬邦邦的扁面包。冬季食谱则是耗子肉、猪内脏和树皮乱炖。跟着凯特尼斯来到末日后的首都凯匹特,对于这个未来世界的罗马城,凯特尼斯印象最深的东西是用李子干炖的羊肉,浇在野生大米烧的米饭上。热巧克力是首都的平常之物,对凯特尼斯来说则是玉液琼浆,她“喝了一小口,热热的,甜甜的,像奶油一样的液体顺喉而下,我的身体为之一颤。我将它一饮而尽,全不顾满桌的美味”。

凯特尼斯心里难忘的男孩是腰上挂满可以喂饱全家人野兔的盖尔,两人在获取食物的时候配合默契,凯特尼斯擅长射箭,盖尔则善于下套和追踪。两人合作为家人四处觅食这样的苦差事也就成了轻松快乐的事:接近中午,他们抓到十二条鱼,摘了一袋野菜,最棒的是还有一些草莓。他们在黑市上用鱼换了面包、盐,野菜换了蜡。草莓则卖给市长家,他家付钱。有时候两人打到松鼠会卖给面包师。但凯特尼斯对给了她两条面包之恩的皮塔也难以报答,这个为了她甘愿受母亲责打的男孩把面包故意掉到火里烤焦了。然后扔给了绝望的凯特尼斯,这两块面包:里面撒满葡萄干和果仁,凯特尼斯觉得皮塔给了她面包和希望。

在《饥饿游戏》中食物是情感表达,当皮塔要求分开训练之后,凯特尼斯晚饭一个在房间内吃,要了很多食物,直吃到要呕吐才停止,吃完后把杯盘碗碟都打得粉碎。这是食物的痛苦。不过翻开该书的第一页,凯特尼斯的妹妹给她留了一个包裹在紫苏叶里的羊奶酪,作为收获节的礼物。这份食物是爱。endprint

猜你喜欢
凯特尼斯奶油
本期人物:费尔南多·梅尼斯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数码印花
凯特的小店
奶油里的兔子洞
轩尼斯门窗
冬日养生,“煲”出奶油肌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