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改革关键问题刍议

2015-04-17 22:09:20段子才
关键词:专业课程武术毕业生

段子才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41 )

1998 年,教育部将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武术专业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该专业的规模已有显著扩增,目前在教育部注册的具有该专业单独招生资格的普通高校约有40 所,此外近70 所高校开设运动训练学专业,而将武术作为其一个项目,也进行单独招生。在规模发展的同时,该专业也逐渐显露出培养目标与规格不明确、入学生源不理想、办学特色与学校传统优势结合及体现不明显、专业教育质量缺乏统一评价标准等方面的问题[1]。为有效促进该专业的进一步建设发展,教育部于2012 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我校于2004 年获批开设此专业,是安徽省唯一,至今已历十年。在办学过程中,上述该专业共同存在的问题,各方面在我校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是专业特色不鲜明,毕业生的特长不明显,与同样开设此专业的院校相比显现不出竞争力。如何前瞻性地找准该专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特色之处,并以之为依据科学地进行专业课程改革,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改革的设计,首先需要在课程研究理论的指导下明确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价值取向的确定、路径模式方法的确立等,从而实现系统性和科学性。根据我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需要进行改革的现实,本文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旨在为该专业实施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1 社会需求——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首要价值取向及其现状与趋势

课程取向是人们综合地运用哲学、心理学以及有关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形成的对课程的总体认识,是影响整个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2]。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明确建立价值取向是重要的先行环节。对于课程设计取向的研究,国外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与理解,并因其内容所具有的鲜明特色而分成了“知识中心”、“学习者中心”、“社会中心”以及“知识、个体、社会”融合的四种课程设计取向[3]。显然,在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时,社会需求、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学习者的情况和需要这几个方面都应该兼顾。然而就当前的情况看,以报到率和就业率为主要指标的社会需求已成为影响专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因此,在进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设计时,应确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要方向,在此基础上全面考虑学科知识体系和学习者需求的价值取向。

1.1 社会需求的现状——毕业生就业状况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近年来的全国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调查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连年落后,2009 年甚至落至全国倒数第一,分析认为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一是缺乏宽口就业渠道,二是培养环节欠佳[4]。一些研究考察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具体就业去向,从人数比例看,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最主要行业是教育系统[5,6],尤其是社会经济条件与我省相似的河南省,该专业学生在中小学就业的比例高达半数以上[6]。我们近期对本校该专业近三届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同样表明,从事中小学教师岗位,是毕业生最主要的就业去向[7]。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主要的需求是在学校教师这一领域。事实上,我校该专业众多学生自行去教育行政机构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情况,正是对这种社会需求的直接反映。

1.2 对社会需求的前瞻——武术进校园的社会背景

作为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不仅应该明了当前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还应对此作出前瞻判断,以获得更大的专业发展空间。当前,武术进校园的趋势将可能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武术作为一项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传承和发扬的一个载体,又具有确切有效的增进体质和健康的作用,且不受场地、器材等客观物质条件的限制,因此一直都被提倡作为学校教育中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近日,《江苏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试行)中明确规定了武术在不同年级的5 大必学项目,以及各水平段必学的内容。其中,一、二年级武术课程要占到体育课内容的50%,三、四、五、六年级要占到40%,初中要占到30%[8]。而武术进校园的推广瓶颈,则是缺乏专业师资,即武术教师[8,9]。国家武术研究院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一项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70.3%的学校体育课程中没有开设武术课或武术内容,主要原因是武术教师缺乏。虽然目前武术进中小学课堂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铺开,但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识之士的不断推动下,这明显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中小学对武术师资的需求,也将日益显现。

2 培养目标——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定位与课程设计模式

在确定了以社会需求作为课程改革的首要取向之后,接下来就要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改革进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约束条件,对教育活动的预期结果,即学生的预期发展状态所作的规定[10]。它既反映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又体现专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既受到社会环境和政策导向等宏观因素的影响,又建立在学科整体发展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基础上,是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因此,合理确立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在上述各方面有明确的依据。

首先是指导思想方面。自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伊始,各高校确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的基本依据是1998 年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业规范》,其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近年来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背景下,2012 年专业更名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后,作为专业前身的武术被显著强调,但“具备教学、训练、科研基本知识与技能”、“从事武术和民族传统体育工作”这两个基本要素没有太大变化,有关研究的主要观点,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的发展变化,强调“一专多能”和多元化就业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11-14]。

在分析了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后可以看出,培养中小学武术教师应成为我校该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该目标一方面明确指向了满足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又与我校多年师范类教育的传统优势实现了密切结合,能够有效形成人才培养的特色。而在教育目标确定后,作为系统的课程改革设计,则需要选择合理的课程编制模式来为实践操作提供依据。

在整个课程设计与其实施和评价工作的指导理论上,存在着几种代表性的课程编制模式: 目标模式、过程模式、实践模式和批判模式[2,15]。其中,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与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实现及评价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模式;其他模式或强调教育本体及知识内在的价值,或着重解决课程探究的具体方法,但直至今日,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目标模式仍然深具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既然应该确定以满足社会需求,培养中小学武术教师为主要目标,则采取目标模式来作为的指导理论,就有助于通过详细、精确地规定目标和评价目标,使整个专业课程改革的设计及其实施和评价工作更加科学。

3 我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中学习经验选择的有关问题

课程设计的目标模式,其基本内容是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目标的学习经验?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16]? 在确定了教育目标之后,学习经验的选择和组织,即人才培养课程方案的制订,以及课程效果的评价,都是非常繁复细致的工作。从大体看,要选择和规划好学习经验,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加以重视。

3.1 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专长选修方向

根据以上分析,中小学武术师资在当前和未来将是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的主要就业方向,但调查也显示了仍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生去公安系统就业,以及参军入伍等其他就业渠道。这些渠道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一般主要是面向技击格斗能力。因此,在设计该专业的课程体系时,不能忽略这一社会需求方向,并体现相应的课程内容。事实上,作为武术的范畴概念,一般就包括了套路和技击两大内容部分。适应中小学武术教学需要的主要是套路练习,而技击的形式、内容、练习方法均与套路有显著不同,因此,最好是将该专业的课程设置为套路和技击两个方向供学生选择修习。如进一步考虑训练、科研、竞赛、表演、养生保健和社会体育指导、以及民族民间体育项目等属于“多能”范畴的需要,则可将方向的内涵进一步拓展,命名为武术教学与应用武术两个方向。在专长选修方向确定后,符合其需要的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其下一步应解决的问题。

3.2 专业课程主要学习经验的内容选择

在专业课程学习经验的选择方面,武术教学方向的课程体系当中应包含的重点内容之一,就应该是适应中小学武术教学需求的武术项目。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容种类丰富,如何选择适应不同年级或学段学生身心特点,乃至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武术项目,尚缺乏可以依据的标准。可行的解决办法有两方面:一是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所开展的全国武术段位制工作,提出了把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颁布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作为中小学校开展武术教学活动的国标项目。这样,武术教学方向的专业课内容选择就能够以《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作为参照依据,从而充分满足中小学武术教学的需要; 二是在区域社会进行广泛调研,特别是广泛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和武术名家等群体的意见,充分探讨论证中小学校开展武术教学的具体内容项目需要。而应用武术方向的课程,则应重视技击和体能训练,以及武术表演、武术养生健身等主要方面的内容,充分体现武术服务社会的各种作用。

3.3 教师教育类课程及专业的师范性质

对于适应中小学武术师资需求的武术教学方向,应该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教师教育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胜任教学的能力。在目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属于非师范专业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尤其应加以重视。即使是对于应用武术领域,使学生具备教育教学能力仍很有必要,因为武术技能的传承与习得,贯穿教、学、练的过程。事实上,如果从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需要出发,则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确定为师范专业,则更能从跟本上解决问题。虽然目前存在着在校师范生与教学岗位相比总体过剩的实际情况,但从具体到体育类师资并非如此:根据包莺在2009 年的报道,我国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总量有50 多万,总体缺额约30 万,安徽省的学校体育师资缺额现象也十分严重[17]。对安徽省的调查更指明,本省中小学体育教师事实上处于紧缺状态,主要是由于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校没有健全体育教师队伍的动力[18]。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状况必然改观,因此,增加以武术为专长的体育类师范教育有其可行之处。

4 小结

在当前以毕业生就业率和新生报到率作为决定专业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指标的形式下,面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以中小学武术师资为主的明确需求,我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应树立以满足社会需求为主的价值取向,以培养胜任中小学武术和体育课教学的师资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实用需求,科学规划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长足发展。

[1]刘 轶,蔡仲林.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办学历程及发展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73-76.

[2]钟启泉. 课程论[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63-69.

[3]李 吉.战后美国基础教育课程设计的取向及其演变[J].教育探索,2009(12):149-151.

[4]张长念,王 岗.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思考[J]. 辽宁体育科技,2014,36(1):14-17.

[5]黄光佐.北京体育大学民族传统体育专业98 至2004届毕业生流向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北京: 北京体育大学,2005.

[6]刘 罡.河南省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7]陈鹏. 我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2011-2014 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及趋势探讨分析[D].阜阳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2014.

[8]任素梅.武术成为必修课,我们准备好了吗? 江苏教育报[Z],2014:26.

[9]蒋廷玉,王 拓.武术“普进校园”,师资从哪里来? 新华日报[Z],2014:20.

[10]曲振国. 当代教育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7-98.

[11]洪 浩,孙向豪.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J].中华武术研究,2012,1(4):10-13.

[12]薛 欣,王玉魁.市场导向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多维结构构建研究[J]. 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2):59-62.

[13]顾春雨,王艳屏,彭翔吉.目标培养与就业导向的分歧与趋同——基于对北京体育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运动,2013,5(3):91-92.

[14]吕旭涛,洪 浩.全球化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9):78-80.

[15]钟启泉,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11[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91-209.

[16]Tyler R.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73-95.

[17]包 莺,刘海元.我国体育教师队伍现状及加强建设对策[J].体育学刊,2009,16(5):41-44.

[18]许 超.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准备现状与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3.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武术毕业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中华武术
黄河之声(2021年9期)2021-07-21 14:56:32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武术研究(2021年2期)2021-03-29 02:28:06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 11:10:24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武术
小主人报(2016年11期)2016-02-28 20:50:43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最“叛逆”的毕业生
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 07: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