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动课堂快乐成长

2015-04-17 21:52福建泉州安溪西坪中心学校王朝娥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品德残疾人家乡

◎福建泉州安溪西坪中心学校王朝娥

灵动课堂快乐成长

◎福建泉州安溪西坪中心学校王朝娥

《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爱玩好动的心理和模仿能力强等特点,有意识创设情境,在学生参与活动中对其渗透品德教育,促进学生快乐成长。

品德;生活;活动;情境;体验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如何使孩子自觉地喜欢上《品德与生活》,笔者认为可根据他们的生活环境,爱玩好动的心理和模仿能力强等特点,有意识创设情境,在学生参与活动中对其渗透品德教育,深化品德行为认知,提高品德行为能力。

一、联系生活,诱发学习兴趣

儿童阶段的品德形成,来源于对生活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只有真正结合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有可能引发他们来自心底的道德情感。教学中,我们要以孩子已知的生活体验为触点,找准孩子生活体验与教材内容之间的枢纽,让孩子在联系生活实际、理解生活意义、回顾自己的行为中,进一步深化道德认识,诱发其学习兴趣。如执教教科版《请到我的家乡来》时,课前笔者先让孩子向长辈了解关于家乡的各种美妙传说;接着组织学生游览自己的家乡,感受如今家乡焕然一新的面貌。孩子们在谈家乡、赞家乡的过程中,个个兴味盎然、其乐浓浓。如在谈家乡中,有的绘声绘色地叙述着家乡民俗故事;有的说起家乡的特产,谈谈家乡的茶,显得自豪无比,个个跃跃欲试,不但细致地说出各种茶的特点,还道出茶的制作过程,甚至唱起了茶歌、表演起了茶艺……正是家乡这种丰富的生活资源调动了学习兴趣,诱发了孩子们热爱家乡之情。

二、开展活动,引发求知欲望

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不少教材以图为主,针对性强,内容丰富,富有启发性,教材中设置的活动环节学生能广泛参与,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把握教材特点,创设多样活动,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引发求知欲望。

在教学《童年的乐园》时,针对孩子生活在农村环境的特点,开展了系列活动。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进行,还特地请了几个同事帮忙,协调开展工作,确保活动安全。第一组到王伯伯家屋后的草丛里捉蛐蛐;第二组到榕树下观察小鸟;第三组去池塘边钓鱼;第四组去农家喂鸡鸭;第五组到楼前的空地上踢球。活动结束回到班级后,让同学们谈谈收获,大家各抒己见:“捉蛐蛐真不容易。”“榕树太美了,小鸟真快乐。”“池塘里鱼很多,他们在说悄悄话呢。”“农民好辛苦。”“草地上踢球真是太好玩了”……接着,我让大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幅幅童年乐园图跃然纸上,引发求知欲望。

三、创设情景,激发生活热情

农村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被感兴趣的、新颖的内容所吸引,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创设生活情景,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

在《我来做个小导游》教学中,我特地作了如下的情景设计:教学之初,通过多媒体播放家乡面貌,让学生谈谈家乡之美,并把最欣赏的地方美景记下来,了解家乡的美景、风俗习惯等,为介绍做准备。再激发兴趣,学做小导游,让学生在小组内演练,尝试做小导游。最后各小组推选代表上台来做小导游,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

四、体验实践,感受生活快乐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一句醒目的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告诉我们实践对掌握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体验实践活动是培养道德情感的方法之一。如教《帮帮残疾人》一课时,设计这两个活动:一是收集本地残疾人信息,了解残疾人的相关情况。二是体验盲人活动,让学生尝试用一只手收拾书包和蒙眼睛行走。活动一,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介绍了有关残疾人的家庭情况、生活情况等内容,初步了解残疾人生活的不易。活动二,进一步感悟了残疾人生活的艰辛。最后抛出: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残疾人该怎么办?学生积极讨论,感情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帮助残疾人,向参加残奥会的残疾人运动员学习……

总之,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设灵活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认识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品德残疾人家乡
抓细微之处 促品德养成
我骄傲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品德微视频评价的思考
品德
夏天的家乡
为残疾人筑一个“中国梦”
论茶的君子品德
家乡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