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

2015-04-17 21:52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苏锦彬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自主性容器分数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 苏锦彬

对小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

◎福建省三明市三元区第二实验小学 苏锦彬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认知基础,采用“讲仿结合”“制造冲突”“以做引究”“引导反思”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引导;自主性;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呢?

一、讲仿结合

“讲”是指教师的讲解和传授,“仿”是指学生按照教师讲解和传授的方法进行模仿学习。模仿学习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式。通过模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地接受人类的认识成果,缩短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模枋是基于认知基础上自我仿造的过程,而不是毫无自我意识的生搬硬套的过程,这样的模仿才具有自主学习的意义。例如某些知识或学习方法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一开始就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可能无从下手或花费较长时间,无法有效地在课堂40分钟内完成学习任务。对于这样的知识或方法,我们可以采用先教后仿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例如,在第一次教学笔算除法时,学生对于笔试除法的格式是陌生的,教师可以结合口算的算理或“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将笔算除法的操作过程规范地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照此样子进行推理计算,通过多次的模仿式推理操作,学生基本就能掌握笔试除法的技能技巧。又如,在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用线段图来分析有关分数实际问题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如何画图是比较生疏的,教师可以先结合题意进行示范,然后让学生结合其他题意进行模仿操作,在反馈时教师辅以必要的点评,通过几次的模仿操作学生就能基本领会画图分析的基本技能技巧,并在今后学习中融会贯通。

二、制造冲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每个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前都有先前的认知基础和经验,当新的认知与原有的认知发生冲突时就会产生新旧思维的冲撞,进而打破原来的认知平衡,破解原有的认知结构,适应新的认知需要,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依此原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就是依据大多数学生认知基础,制造、创设矛盾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冲突,让学生在新旧思维的碰撞中破解矛盾冲突,在同化和顺应中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例如,在“分数除法”第一课时“分数除以整数”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自主计算“把一张纸的6/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把一张纸的6/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很多学生就会结合先前学习“分数乘以整数”的认知经验,想到用“6÷2/7”和“6÷3/7”方法来计算。通过画图操作证明这种计算方法是正确的。此时,教师提出:“把一张纸的6/7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在计算中就会产生“6÷4得不到整数怎样办?”的思维冲突,进而产生探索新的计算方法的需要。教师适时让学生观察“平均分成2份(3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图示,提出“还可以怎样计算6/7÷2(3)?”的问题,引导学生找到新的计算方法,化解“6÷4得不到整数怎样办?”的矛盾冲突,适应新的计算需要,发现和归纳出“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再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在学生认识了分数的意义后,教师出示“”这样一个图,问学生:“涂色部分能否用分数来表示?”由于受“图示”表面没有“平均分”的影响,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有的学生认为不能用分数来表示。这样就引发了学生思维的碰撞,争论由此而起,学生的思维就会在辨析中自我调节和修正,进而化解争辩的焦点,获得思维的认同。

三、以做引究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而做是指手脑并用。”如今让学生在“做”中学,以“做”引“究”,成为教师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做”,让学生“做”出思维,“做”出成效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问题。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一猜圆锥的体积该怎样计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在原有的一些经验基础上马上想到转化成圆柱。接着,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在实验中探究圆锥体积与圆柱体积的关系。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在容器的规格上巧设障碍——准备了不同的容器(有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有等底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有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在第一次实验探究中,学生产生了“V=1/3Sh,V≠1/3Sh”意见分岐,于是引发了第二次探究。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试验结果存在分歧的原因,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明白了学具等底等高V=1/3Sh,学具等底不等高或高等不等底时,V≠1/3Sh;第三次他们各小组进行学具调换,都换成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进行再操作、再探究,验证符出:V=1/3Sh。以上操作探究过程,引发学生三次探究活动,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做”中明白了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再如,在教学“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分给每组一根吸管,让学生讨论后剪成三段拼成一个三角形,再展示学生各种操作结果,引导学生观察并质疑:同样的一根吸管剪成三段,为什么有的可以拼成一个三角形,有的却不能拼成一个三角形?这样就会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将学生的操作从“无意识”引向“有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四、引导反思

世界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没有反思,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可能从一个水平升华到更高的水平。”“初步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之一。“反思”作为人的“多元智力”内容之一,它既是人的一种学习潜能,也是作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修正自己的认知,完善自己的学习。例如,在计算“4.25×40”时,引导学生对“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一方面可以验证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另一方面可获得优化的计算方法。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一个梯形”这些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然后归结为“这些图形都可以转化成已学过图形来研究面积公式”,然后出示一个圆,请学生尝试用“转化方法”来推导面积公式;在解决“一个班男生有20人,比女生人数少1/5,女生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结合“题意”对“解题结果和思路”进行反思,发现“20×(1-1/5)=16(人)、20×(1+1/5)=20×6/ 5=24(人)”等错误解法症结所在;在对一堂课学习进行小结时,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对自己今天这堂课的学习满意吗?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对本堂课还有哪些疑问?在单元教学结束时,引导学生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反思,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缺漏和不足,还可以促进知识的内化或系统化;在订正错题前要求学生必须先找出错误所在,并指出错误的原因……总之,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我评价和调控”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好自主性学习平台,将学生引入到“自主性”学习氛围中,就能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责任编辑:陈志华)

猜你喜欢
自主性容器分数
容器倒置后压力压强如何变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难以置信的事情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取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