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专业人才做专业的事

2015-04-17 18:30任大刚
发明与创新 2015年13期
关键词:青年才俊潜质博导

文/任大刚

有媒体从最新一批“千人计划”名单中发现,年龄最小的入选者陆盈盈年仅27岁,即将供职于浙江大学。浙大一官方网站称,她将出任该校教授、博士生导师。其学术成就的介绍也反映出陆盈盈堪称青年才俊,前程远大。报道一出,立刻引起公众关注。

戏剧性的是,报道刊出两小时后,该网站上陆盈盈的“教授、博导”头衔改成了“特聘研究员”,工作单位中“浙江大学聚合与聚合物工程研究所”一项也不见踪影,网站为此还发布了致歉声明。

幸好陆的学术成就并没有修改,并不影响青年才俊的形象,否则真成事件了。

科学史上,重大发明发现乃至突破范式的那些成就,相当多出自20多岁的青年人。控制论之父维纳14岁获得学士学位,18岁获得博士学位。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理查兹17岁为化学学士,20岁成为博士。公众应乐见学术精英的年轻化,国家科技大奖也呼唤更多的青年才俊。

陆盈盈博士学位的指导老师、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系教授Lynden A.Archer介绍,陆盈盈的博士论文研究的问题是能源储存领域的一大挑战,“是一个持续了40年的学术难题”。陆盈盈在27岁时已经取得的成就,说明她有比肩著名科学家的潜质。要把潜质变为现实,她本人还得继续不懈努力,良好的科研氛围也必不可少,包括给予她相应的学术地位。

可能有些人的担忧在于,头衔太多会让陆盈盈分散专业精力,阻碍今后的专业研究道路,让她过早倒在追名逐利的路途上,乃至于出现“伤仲永”式的悲剧。这种担忧有一定道理,也有过这方面经验教训。

很多年来,对青年才俊的奖挹,除了评职称开绿灯,还逐渐出现一种越来越普遍化的做法:授予行政职务。很多青年才俊取得一些比较引人注意的科研成就后,很快被任命到行政岗位上,似乎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对人才的重视,以为如此就可以激发科技人员的研究热情。殊不知不少青年才俊做官以后,学业荒废,有的人缺乏从政经验碌碌无为。这种一有成就就封官的做法,反过来还激发形成一种畸形观念:对一个科学家或学者的学术成就和声望也产生怀疑。

真正重视人才,就该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把人才放到最适合他、最能让他发挥才干和价值的位置上去。这种背景下看陆盈盈这次“教授博导”变“特聘研究员”,虽是小事一桩,但里里外外的人对“名分”的计较,却也跃然纸上。如果陷于这种窠臼而不反省,则有理由担心,类似的质疑之声只会更多。※

猜你喜欢
青年才俊潜质博导
发“福”字
内蒙古籍文化名家青年才俊恳谈会在京召开
画与理
圣彼得堡的“博导”
“美女学神”刘明侦:90后博导院长炼成记
青年才俊引领未来
12星座Crazy潜质排行榜
激励创新潜质 激发探究活力
如何留住青年才俊?——寻找、了解传统媒体急需的11种新型人才
大学生创新创业潜质的培养与探索——以江苏城市职业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