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十一中学 林庆来
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福建省莆田第十一中学 林庆来
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基本理念;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树立高中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笔者就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这一问题谈谈一些做法。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支撑,以培养国民现代文明素质为宗旨,从而全面体现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内容,特别是挖掘教材中的隐性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贯穿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例如:在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影响因素和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概念,而且要让学生了解在现实的社会,人类要在世界各地消除贫困并保持人口的合理容量的途径:一方面国际社会要倡导各国政府,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尽最大可能把人口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公平的秩序,保证大多数人拥有不断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平等权利。就各国、各地区来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尊重人地协调的客观规律,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既保持好生态平衡,又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些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和公平性原则。又如:在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的教学过程中,过快的城市化会使城市的环境质量下降,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起来,保护自然环境并不断开拓城市自然景观。人们在城市化中引入了生态的概念,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这样的城市才能可持续发展。在学生学到地理知识的同时,又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过程中解决。人与环境的关系,主要的问题是如何防止对环境的破坏。这个问题没有很好的解决,不仅当代人要受其害,而且会危及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由于人类粗暴地对待自然的结果,所以人类要对自己的行为加以反省,寻找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活动的场所,同时还为人类提供各种能源和资源,供人类使用和利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处在中心位置,因为人类是有社会意识的存在物,能够积极和能动地改变自然。成才必须先育人,只有当知识与品格、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加强对学生人格和品德教育,培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才能为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奠定基础。
1.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行为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比如:从易拉罐、牛奶盒、旧报纸杂志等可利用资源的回收开始,到随手关掉电器开关,尽量控制空调器的家庭节能行为,以及在校园内不乱扔果皮、纸张,关水龙头要关紧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再生、利用、回收和生活习惯尽管表面看起来很微不足道,但他们的最大意义就在于给我们创造了从日常生活去思考和实践保护环境的机会,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久而久之,必将出现从心灵到行为的全新的生活方式,为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奠定基础。
2.培养学生的爱心
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是整个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从生态系统的观点看,人与地球生物圈的命运是联结在一起的。但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人处于中心位置,这就意味着如何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还取决于人类自己。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怀着感恩的心,怀着爱心,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父母,善待动物,尊重生命,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物种,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善待地球。
在课外开展一些跟环境保护有关的活动,既能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了解,又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例如:可以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环境保护调查。如对当地的垃圾处理情况、噪声污染、水污染和交通秩序等问题的调查。通过调查访问和亲身体验,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产生共鸣,从而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还可以通过一些重要的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如“地球日”(4月22日)、“环境日”(6月5日)、“植树节”(3月12日)、“人口日”(7月11日)等不失时机地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和环境保护社会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知识,唤起社会公众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如发布宣传标语(“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提高环境意识,保护美好家园”“别让可爱的生灵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消失”“保护环境山河美,持续发展事业兴”等)、参加环境保护公益活动等。此外,还可以举行一些跟环境保护知识有关的讲座和演讲,讲座和演讲的内容要根据教材要求,并以当地的实际情况作为例证,这样的讲座才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生也容易接受。
总之,课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中学生兴趣广泛、喜欢模仿和探索,只要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精心的组织,学生是愿意和积极参加的,只要开展得当,收到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和规范两大基本关系:其一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的平衡,归根到底是“环境与发展的合理调控”;其二是协调“人与人”的关系,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与有序,体现代际公平和区际公平的基本内涵。其关键的因素是人,教育承大任,而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是一朝一日就可以形成的。中学地理教师必须利用地理课程从全球的角度、宏观的角度、综合的角度、区域的角度来分析全球的环境问题,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渗透教育,让地理课成为中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培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主渠道,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素质,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责任编辑:廖炽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