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EFR的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研究

2015-04-17 19:39:50韩英焕,高琳琳,边克攀
疯狂英语(双语世界) 2015年2期
关键词:技术型研究型英语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校外语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应用技术大学视阈下基于CEFR的中国后大学英语时代评-教-学创新研究”(课题编号:WYYB014224)的部分研究成果。

摘 要:随着部分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性的转型,这些院校的英语课程改革将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将探讨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的理论框架,揭示目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并在CEFR框架下探讨应用技术型英语课程在英语能力标准制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英语实践能力和评价体系方面应进行的改革。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5-0017-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2.004

收稿日期:2015-4-3;修改稿:2015-4-21

1. 引言

在中国迅速融入经济和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外语无疑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和不可或缺的资源之一。近年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下,我国高等本科院校分为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在中国,应用技术型大学除了非研究型本科高校,还应包括高职高专。2014年开始,国务院正引导一批非研究型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同时,为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牢固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任务措施已经确立。大学英语作为高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如何顺应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大学英语能力标准,如何改革课程模式、内容和方法,如何有效地评价应用型英语课程等问题亟待解决。

2.《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综述

外语能力标准通常是特定时代一个国家或地区语言政策或教育政策的产物,而语言政策或教育政策必须适应当时该国或该地区的社会现实(韩宝成、常海潮,2011)。《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是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制定的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 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测评》)的简称,于2001年颁布(刘壮、韩宝成、阎彤,2012)。多年来,《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以下简称《共参框架》)为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语言教育政策、教学大纲制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考试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刘壮、韩宝成、阎彤,2012)。《共参框架》的交际语言能力分成语言能力(词汇、语音、语法、语义等知识与技能)、社会语言能力(表明社会关系的标识性词语、礼仪规则、大众智语、语体差别、方言和口音)和语用语言能力(话语能力和功能能力)。《共参框架》采用了直接判断、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设计了多维度、多范畴、多等级的语言能力量表,采用能做某事(“Can Do”descriptors)描述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刘壮、韩宝成、阎彤,2012)。我国大陆地区高等学校对外语能力标准的相关描述主要体现在2004年和2007年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及有关考试大纲中(韩宝成、常海潮,2011)。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和大纲文件重视对跨文化能力的描述,然而,整体而言,对英语能力的描述却缺乏明晰的社会要求,其描述的指标也缺乏系统性(韩宝成、常海潮,2011)。在此形势下蔡基刚提出当前大学英语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具体来说是学术英语而并非基础英语。然而,该观点是建立在对重点大学的调查基础上的,而对于地方型普通本科院校并非适用,因此缺乏普遍性。全国600所将要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大学英语的能力标准、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将如何改革与创新无疑是一项重大的课题。

3. 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的改革构想

3.1 应用技术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

2014年6月23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大学直接面向职业岗位群的教育,其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以面向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为主,而研究型大学以培养基础理论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和培养学术性、研究型人才为主,这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区别于研究型大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董立平,2014)。因此,应用技术型大学只有以高质量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来服务地方,打造自身特色品牌,才能成功转型,步入科学发展轨道(ibid., 2014)。

3.2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目标不合理,教学模式落后。应用型地方本科院校是将来应用型高等院校的主力军,其人才培养目标应是具有与职业或岗位相关的英语能力。但是,现在很多学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基础英语和四级考试培训为主,忽视了学生职业和岗位所需的英语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从而阻碍了学生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第二,教学内容与职业脱节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材料,学生无法用英语进行必要的职业岗位交际,因此,教学达不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第三,教学评价单一,与人才培养不符。目前,许多学校对学生和教学的评价还是以大学英语四级和六级为主,没有从一般英语能力评价向职业英语能力评价转变。

3.3 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改革的构想

第一,加强应用技术型英语能力标准的构建。在欧框的指导下,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能力标准可以参考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从通识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和实践能力等几个维度来构建,注重关键能力和一般能力的培养。

第二,加强应用技术型英语课程与教材体系的建设。英语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是转型高校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应用技术型卓越人才的核心。可以结合高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根据应用技术型英语能力标准框架开设核心课程、通识课程和选修课程,并在此基础上编写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课程的系列教材。值得强调的是,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编写应基于学生所学的专业和从事的职业内容进行。

第三,加强应用技术型英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转型高校的英语教学应采取基于内容的英语教学模式(CBI)以提高学生应用技术型英语各项能力。例如,机械、电子和计算机等工科学生选取一定数量的零件和产品的说明书以及专业所需的英文资料;管理、文秘等文科学生选取电话、网络和商务会议和会谈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已不能适应互联网日益发达的时代。因此,将网络和移动平台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混合式教学是网络时代英语教学的大势所趋。混合式教学将面授学习和在线学习相融合,支持面对面学习、大班学习和小组学习、师生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交流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支持资源的提供和课程管理活动。

第四,加强应用技术型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职业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选取真实的和最新的语料,采取项目研究法(PBI)让学生结成团队根据专业、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来选择和完成职场所需英语的各项任务,如工作会议、外商谈判、说明书的翻译等。PBI不仅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提高了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为他们未来岗位上的国际交流做好了准备。

第五,加强应用技术型英语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用技术型大学英语课程评价可以建立采用“多维度”和“混合式”的动态评价体系。“多维度”就是基于应用技术型英语能力标准的学习和教学效果评价。通过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个维

(下转第25页)

猜你喜欢
技术型研究型英语课程
国有企业研究型审计思考与探索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应用技术型本科专业创新教育与学科竞赛相融合模式探讨与实践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时军:定锚现代化研究型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6期)2016-11-23 01:09:10
定锚研究型人文医院
中国卫生(2016年3期)2016-11-12 13:23:30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学习月刊(2015年20期)2015-07-09 03:39:42
应用技术型大学科研评价体系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