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明,李让乐
(1.宝鸡市林业局,陕西 宝鸡721006;2.宝鸡市林业工作中心站,陕西 宝鸡721001)
宝鸡市位于陕西关中西部,地处106°18′—108°03′E,33°35′—35°06′N,总面积18 172km2,分为3个大的地理单元:秦岭-关山山地(西部至南部)、渭河川原(中部)和渭北黄土丘陵区(北部陕西黄土高原的南缘)。秦岭-关山山地天然森林总盖度在85%以上,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强,当前的主要林业经营措施是通过实施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进行封山育林;渭河川原区是集中的农作和城镇分布区,近年通过各种形式的“身边增绿”行动,区域森林覆盖率以每年近1个百分点的速度在增加,但生态需求与总体生态承载力下降、整体恢复与局部建设对生态的严重破坏矛盾仍十分突出;渭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约占市域总面积的1/3,森林覆盖率不足30%,属干旱少雨、水土易流失的生态脆弱区,是宝鸡区域生态建设的重点和生态修复的难点区域。
1.1 农业合作化时期的集体造林
这一时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造林以围绕经济建设为主,渭北地区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栽桑,种核桃、矛栗、柿子较多,现在存留的不少核桃大树,就是那一时期种下的。远山少量栽植侧柏,房前屋后栽植国槐、楸树、臭椿、榆树、拐枣、毛白杨等,整体还没有形成森林恢复的概念和特点。
1.2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植树造林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宝鸡渭北丘陵地区开始较集中连片开展油松、侧柏、核桃、刺槐等人工植苗造林活动,川原及房前屋后则突出以杨树为主,这一时期的植树造林政治运动特点比较突出。如栽植在坡脚地埂的核桃仍存留至今,且成为今天农户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但多数栽在了土层较薄的坡面,已陆续枯死。油松、刺槐针阔混交林分也成了该区域人工造林成功的典型林分。但这一时期的造林从人们主观出发点分析仍算不上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森林恢复行为,因为其整体效果只是局部的,且树种单一,后期曾屡遭松叶蜂、刺槐尺蠖虫害的危害,林分稳定性差。
1.3 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造林工程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渭北黄土丘陵区纳入国家造林工程治理范畴,先后实施了“三北”1~4期人工造林工程、飞机播种造林工程、德国政府援助陕西西部森林植被恢复工程、日元贷款造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及国家天然林保护造林封育工程等,使这一区域人工生态建设有了量的突破和质的提升。35年间该区域累计成林约10万hm2,使区域森林覆盖率由不足20%提高到近30%,水土严重流失的局面得到初步控制。这一时期人工造林树种相对多样化,特别在川原区增加了一定常绿阔叶成分,如女贞、胶东卫矛、小叶女贞、石楠、竹类等。山地飞机播种造林中增加了漆树、刺槐等落叶阔叶成分。通过德国政府援助陕西西部造林项目实施,初步形成了区域森林生态恢复的理念和做法,如改变黄土丘陵区大规模带状整地为小规模穴状整地为主,尽可能减少区域原生植被破坏。
2.1 乡土树种比重小
回顾分析该区域60年的造林实践,针叶树种以侧柏、油松为主,阔叶树种以杨树、刺槐、柳树、核桃等为主。上述几个树种占累计造林面积比例的90%以上,而其中原生乡土树种只有侧柏、柳树中的少量原生种。该区域原生阔叶树种成分如辽东栎、栓皮栎、黄连木、杜梨、榆树、臭椿、楸树、国槐、白蜡、毛白杨、小叶杨等极少采用。
2.2 人工林分树种单一、结构单一
除前述油松-刺槐典型林分结构外,面积最集中的是侧柏块状林分。这也是树种单一的直接结果,这与该区域原生落叶阔叶林为基本生态系统的特征相去甚远。
2.3 生态-经济兼用的恢复方式值得商榷
近年来,该区域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在陡坡地营造了一大批核桃经济生态兼用林。其中不少造林地土层厚度不足100cm,作为经济林核桃树长势差,改造无望;作为生态林林分的生态潜力不能充分发挥。还有类似的仁用杏林等,在麟游县多数镇村也未保存多少。山杏作为该区域原生树种所适宜的立地,仁用杏未必都能适应。
2.4 森林整体自我修复功能并未形成
由于上述人工造林活动的局限和不足,半个多世纪以来,黄土丘陵区整体森林环境并未真正建立起来,多数人工林分发育并不健全,尚未出现成熟人工林自然下种成苗、成林的现象,森林自我修复的能力并未形成,不像秦岭、关山山地那样,通过封育措施,曾经采伐迹地的天然母树下种更新能力明显形成。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几十年的人工造林活动是否更有利于黄土丘陵区的森林恢复。
3.1 增加原生乡土树种人工造林比重
今后该区域各种林业生态工程造林,原生乡土树种设计面积比重应在50%以上。如榆、栎类、黄连木、山杏、文冠果等。
3.2 注重森林结构多样性培育
森林结构多样性来自造林树种的多样性。要通过树种多样性途径,形成该区域针阔混交、乔灌混交、人工林与原生群落混交、含常绿的小叶阔叶树种(卫矛、黄杨、小叶女贞及半常绿的迎春等)与落叶阔叶树种混交等结构多样的未来区域森林生态群落景观。同时注重原生灌木群落的自我恢复能力保护和培育,对该区域自我恢复能力较强的马蹄针、北京丁香、裂叶丁香、黄蔷薇、沙棘、铺地枸子等灌木群落,宜实施封育保护措施,杜绝砍灌造林措施。
3.3 注重人工播种造林措施应用
人工播种造林能够克服飞机播种造林树种单一、时机选择难及人工植苗造林施工成本高、适应性差等不足,当为该区域森林恢复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是树种选择范围可以成倍增大,特别是可选择以乡土树种为主要目的树种。通常人工植苗造林设计树种不过2~3种,而播种造林树种设计可在5~10种。二是造林季节时期可拉长。播种造林既可在春末夏初,也可在夏季雨期。三是施工操作难度小。四是播种造林成苗率高。黄土丘陵区植苗造林的最大缺陷在于成活、成苗率低,播种造林只要播种时机选择得当,幼苗适应性强,成苗率成倍提高,且形成的幼林抗性也强,成林效果好,值得大力推广应用。如2001年凤翔县在千河东坡实验直播0.8hm2榆树,2014年春季调查平均成苗0.6株m-2。
3.4 注重节水造林技术应用
渭北黄土丘陵区森林恢复实质上是一种生态修复工程,而该区域生态修复的最突出问题是系统水分循环的严重失衡,全年300~650mm的降水量80%集中在7—9月,由于林分生态容量小,持水能力差,水土流失量大,系统整体生态物质输出大于输入,这也是该区域生态修复长期难以成效的障碍性因素。曾经的砍灌造林,大面积整地,不注重草本地被保护等方式方法是极不利于土壤节水、持水能力恢复的,应该坚决予以纠正。而应采用小规格整地、水平方向(栽植穴侧向)开挖集水沟、穴面草本覆盖、按小集水面科学布设栽植点及生物集水等技术措施,最大限度地拦蓄雨季降水,保水保肥,提高生态修复的有效性。
4.1 宝鸡渭北黄土丘陵区2000年前曾经是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的地区。今天的森林恢复实质上是一种人工生态修复工程。因此,修复的目标和措施必须是近自然的。
4.2 该区域生态恢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尤其是要注重原生乡土树种的应用。
4.3 森林恢复的目标是多树种、多结构、近自然。
4.4 生态修复要注重对区域原生植被的保护和节水、集水技术的应用。
[1]许桂兰.我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治理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9):111-113
[2]党维勤.黄土高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中循环利用及模式分析[J].中国水利,2011(16):51-53
[3]傅博仁.对甘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的思考[J].人民黄河,2006,28(12):55-57
[4]刘汉卿.宝鸡森林动植物[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