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研究

2015-04-17 12:31:47陈晓影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教科书教材教育

袁 强, 陈晓影

(阜阳师范学院 教育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实现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平等是践行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是从微观层面对教育过程公平的关注,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材一直在不断地修订和完善,男女性别歧视现象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小学使用的各种教材版本中依然存在着性别歧视现象,这一问题的存在有其特定的原因,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来抵制和消除这一纰漏。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一 )从教科书插图看性别歧视

作为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之一,教科书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小学生来说,教科书插图是教科书显著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学生关于男女两性的认知具有一定的影响。近年来,已有不少学者对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教学插画提出质疑和研究。综合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我国中小学各种版本教科书插画存在着共同的性别差异现象:教科书人物插图选择有“重男轻女”倾向。教科书插图中展现的角色男性远远比女性多,男性数量是女性数量的近两倍之多,并且男性的社会角色大多数是积极、正面的,而女性的社会角色比较简单、贫乏,女性人物形象往往局限于教师、学生、母亲等角色,甚至还有反面人物(比如巫婆)。而在角色的能力描写中,女性往往显得无知、无主见、能力低下、需要同情和保护;相反,男性往往知识渊博、独立自主、志向远大、能力高超;特别是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大多是对男性战争史的学习,女性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被忽视。这无疑就降低了人们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认可,给学生传递一种“男重女轻”的认知潜意识。

(二 )文章的人物设定中存在性别差异

教科书中一切关于人类社会进程与发展规律的概括理论体系多是偏向于男性的,将男性与女性在本质特征上呈现出明显的形象差异。男女两性从身份、地位、品质到气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刻板定位,赋予男性作为社会领导的认为角色,阳刚、主动、勇敢、威武,而通常给女性设定为阴柔、被动、贤良、奉献、感性的人物形象气质。在文章故事情节设定中,职业人物男性数量明显较女性多。男性所从事的职业更高更富有刺激性和创造性,经济收入高。女性的职业多是辅助性的,可有可无,以教育、服务业为主。人物设定的能力方面,男性往往是知识渊博,能力超强,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人,相对而言女性则是孤陋寡闻、优柔寡断、眼光短浅,忙碌着生活琐事。在性格方面,人的优秀性格特征如吃苦耐劳、勇敢坚强、正直无畏等都集中于男性,人类性格中的阴暗面则多集中在女性身上,如吝啬贪婪、心胸狭隘、妒忌等性格特征。女性在教科书中失去多元的角色,女性在教科书中的人物设定的形象一直处于不平等、边缘地带的状况。

(三 )对教科书中课文作者的性别分析

首先,从中小学教材中的课文作者出现性别的宏观数量上统计分析,基本上是男性,女性作者只有少数的几个人,甚至有些教材中完全看不到女性作者的课文,可见教科书中男性作者占到了绝对的优势。当教材中课文作者大部分是男性时,无法避免他们会从自己的视角来描写和评价女性,其话语中也难免于有对女性形象歪曲的内容。

其次,从不同文体作者的数量进行分析来看,自古至今的诗歌、散文、文言文、小说、杂文、科技文等各种题材的课本文章其作者主要都为男性。如果说出现这种原因与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有关,那么在现今中小学教材的课文选编入册的过程中,为何没有去努力寻求女性的优秀作品,而继续着作者男多女少的现象?可见现代中小学教科书中的性别歧视仍是严峻的问题。

最后,从文体维度对课文作者性别进行分析,不同的文体有它的结构、内容和表达方式,某种程度上不同的文体也反映其的思维、语言、逻辑等能力特征。而中小学教材中的文章中,具有思辨性、理性分析、观察研究能力的文章多选自男性作者,具有感性、悲伤、忧郁色彩的文章多选自女性作者。这样的教材课文编排状况无疑是在向学生传递男性是理智的、擅长思考的,而女性思维观念刻板等隐形的性别歧视信息。

(四 )教材语言表达中的性别歧视

目前中小学教材形成了一种明确无误的的语言性别歧视,一些语言颇有忽略女性客观存在,贬低女性社会角色的倾向性。

其一,在古代汉语中,也是用男性第三人称代词代指男女两性别的第三人称,如男的和女的合称第三人称代词是“他们”而非“她们”,因此可见在教科书中的一些通称名词也是存在着性别歧视的,且让学生在长期的教材学习中已经习以为常的接受并且习惯这种已被疏忽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其二,在词语方面也存在此现象,如“妩媚”、“戏耍”等一些带有轻浮隐在意义的词,都是由“女”字做部首,“妩媚”一次在古今有个通用的义项是“谄媚”、“巴结”等一些具有不良行为作风的解释意义词。

其三,教科书中话语表达的差异性也透露着性别歧视,可见于以下情况:一是在会话过程中,打断对话交谈的基本上都是男性,女性在会话中更多的使用附加句,常用闪避词以避免直截了当的回答表态,女性在教材的语言会话安排中还更多的使用礼貌语言,女性倾向性的积极维持交际的差异。另外,男性话语较多,发起的会话次数多,给予的指导性语言也偏多,而女性则发出更多的请求,由此,可以发现在教科书的语言会话中两性的权势差异。二是男女各自讨论较多的话题也存在性别刻板化,男性谈论的话题多涉及国家大事、商业经济、法律、人事相处等方面,女性讨论的话题主要谈及家庭、孩子、食品、生活小事等方面。这些表现男女两性在语言话题的谈论层次范围的区别,也反映了女性的价值观念的差异性,也一定程度上被以歧视的眼光去看待。

二、中小学教科书中性别歧视的原因

(一 ) 受我国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1.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男尊女卑

人类早期社会经历了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两个发展阶段。在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处于原始落后状态,妇女在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因此妇女的社会地位比男性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和畜牧业成为人类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这一时期男子的劳动由狩猎和捕鱼转向农业和家畜饲养业,占据了原来女子从事的经济领域,成为氏族主要经济活动的承担者,处于主导地位,而妇女的社会地位相比越来越低,不得不依附于男性。“男权社会”一直贯穿之后的整个封建社会,并一直残存到现在,使得女性在社会中长期处于弱势,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2.社会传统文化因素影响

我国是一个文化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在漫长的文化积淀和历史演变过程中,男权一直是主宰中华民族发展的主要力量,成了权利和庄严的象征,而且这一思想一直残留到现今社会,存在着明显的“男性性别定位”职业观念,比如官员、警察、教授等等,而女性的职业也被标有“女性性别定位”,比如幼儿园教师,医院护士,保姆等等。在漫长的男权社会中,男性处于社会的支配地位,他们承担着“帝王将相”“政治领袖”等高贵角色,而女性一直处于被支配和从属地位,她们被赋予弱小、温顺和贤淑的角色特征,女性的社会认可感一直很低,所谓的“男强女弱”“男主女从”“男外女内”“男刚女柔”等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现今社会,影响了两性协调发展。

(二 )性别刻板印象

我国人才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坚持男女平等原则,将妇女教育纳入国家的教育规划,但在现行的教科书中仍然存在性别刻板印象。所谓性别刻板印象亦称性别偏见,“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的期望和看法。”从现行中小学教科书中人物职业发现,男性人物职业主要是可以成就事业的公共领域,而女性人物职业主要处理家庭事务、子女养育以及一些地位较为低下的公共事务,把报酬高的职位安排给男性,而把次等的、报酬低的职位安排给女性,这正反映了我国“男外女内”的传统思想。同时,教科书中男性人物通常表现得知识渊博、独立自主、志向远大、能力高超,相反女性人物往往显得无知、无主见、能力低下、需要同情和保护;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也大多是对男性战争史的学习,女性对历史发展的贡献被忽视,这也反映了“男强女弱”的思想观念,甚至带有歧视女性的感情色彩。另外在描写两性的课文和插图中男性表现较为主动,而女性表现则较为被动,这正是“男主女从”禁锢思想的体现。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科书中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刻板印象,并有意无意地传输着不合时宜的性别观念。

(三 )教材编制者

教材编制者在编写教材时容易受到编写传统与结构的制约,包括中小学教材的内容,多数是偏向于对学生的道德观念的形成、综合素质的培养、理想信念的树立以及远大抱负的导向起到引导的作用的内容。那么教材编制者们由于思维的惯性,在树立人物形象时,像政治领袖、帝王将相、军人、共产党员干部、科学家、英雄豪侠等人物形象会毫无犹豫的成为他们的首选。而恰巧历史上的这些人物角色中,男性偏多一些,所以就导致了教材中的男性多、女性少的现象。

三、我国中小学教材中性别歧视的解决对策

(一 )政策层面

1.完善社会文明,提高女性社会地位

妇女地位提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权的解放,女性在现今社会政治、经济、家庭各个方面担负起重要的责任和不容忽视的作用。女性发展的潮流趋向在某些方面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女性的素质教育和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倡导发展方向,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新时期,我国女性将为祖国的振兴发展、社会的稳定和谐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离不开女性的发展。从远古母系社会到今天的文明社会足见女性的伟大作用,人类的繁衍、子女的抚养教育、家庭的和谐建设、参与社会活动及走向社会各行各业工作岗位,都充分展现了女性的社会力量和地位的重要性。女性在某些方面起着主导发展的推动作用,引领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方向。同样在今天对消灭社会腐败嫖娼等不良危害社会文明发展的行动中,女性将起着不可估量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作用,对下一代子女的文明意识、道德观念的培养教育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注重女性地位权利的巩固保护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积极有力措施,也是社会真正实现文明和谐发展的重要环节。女性的社会地位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和维护,社会就永远没有稳定和谐可言,社会文明的发展就永远不会走向健康发展道路。

2.开展性别教育工作,发挥教育在消解性别歧视的价值

教育在性别观念的建构过程中的作用是本源性的。要想实现男女的平等,树立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还要从教育入手。教育对人的思想、言行具有潜移默化的塑造作用。性别教育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培养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学会辨析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性别不平等现象,改变他们被潜化的性别刻板印象和性别偏见,提高了女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意识。性别教育对于消除性别歧视和提高女性地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中小学教材的编写、审定和选用

1.避免对男女性进行二元化的社会角色和性别定位

我们每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那么教科书中的人物也同样有着不同的身份,并不只是单纯的作为一个男性或者女性而存在。比如在刻画家庭生活方面,一个母亲对家庭和对子女的影响与一个父亲对家庭和对子女的影响是同样的重要,因此在对子女的性格形成、道德教育以及知识教育上都有着各自的影响,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这对子女的影响反而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因此,在编写教材中刻画人物角色时,应该从多个不同的方面着手,不能仅仅只看到那些体现男性对历史的推动起主要作用的例子,而忽视了女性的作用。因此,教材编制者在今后的教材编制工作中,应该多从不同的角度去树立人物形象,让女性在社会生活、历史的推动、社会的进步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更好的体现出来,让学生容易捕捉到。

2.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对于目前正在采用的教科书,在还没有做进一步的修订、完善之前,教师的教学工作对学生的影响是极大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在日常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对遇到的有关性别偏见问题应当做恰当的处理。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遇到存在性别偏见的内容,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新的诠释,消除其即将带来的消极意义;其次,引导学生往积极的方向思考,彻底破除书中的性别偏见问题。另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及时地发现教科书中在这一方面的不足之处,为学生筛选出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接触到更加全面的有关性别平等的认识。

(三 )学校教育的面对

1.学校教育要回归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校教育源于生活,要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的作用,学校教育必须回归生活,因为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学校教育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走进学生心里,才能让学生信服,才能引领学生健康成长。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链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念、体验、内容,选取特例的性别偏见话题,引领学生对社会中的性别偏见现象不断地进行体验、感悟,从而潜移默化地建构起他们的性别平等观念,促进男女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家—校—社联动,形成

社会教育是中小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它的影响有正向积极的一面,也有负向消极的一面。正如社会上人们常说的那样“5+2<7”,学校教育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配合。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性别平等意识,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呼吁家长与社会的配合,一方面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淡化自身的固有性别教育框架。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对自己的子女都起着一定的示范作用。作为家长,要在性别平等意识方面作出良好的示范,着力营造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做到家庭成员之间人人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家庭与学校教育必须合力,才能共同促进儿童品德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与家庭、社区相结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贴近生活,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全面认识社会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使学生提高性别平等意识,培养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改造和消除性别歧视现状的责任心。同时社会也要努力营造一个性别平等的外部环境,大力提倡男女平等,建立法制保障体系,使性别平等意识深入人心。

总之,教科书编制是一项责任意识重大而深远的工作,无论其显性与隐性功能都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只有彻底消除教科书中内隐的性别偏见与歧视,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正确、平等的性别观念,使其能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角色与责任。

[1]郑磊,李静.中国教育性别平等政策回顾与评价[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41-46.

[2]朱莉琪,方富熹.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研究[J].心理学动态,1998,6(4):31-35.

[3]王恩国,郭明印.儿童性别角色发展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研究,2008,1(2):32-35.

[4]杨中枢.有关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性别倾向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6-29.

[5]武晓伟.教科书中人物性别差异的课程社会学思考—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5(11B):70-74.

[6]朱贵芳.教科书中的人物特征与个体社会化[J].闽江学院学报,2005,25(4):23-26.

[7]王小鹤.多元文化视野下的教科书[J].社科纵横,2013,28(5):149-152.

猜你喜欢
教科书教材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备急千金要方》:中医急诊教科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藏起来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