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面“指挥官”

2015-04-17 11:27孟绍群
法治新闻传播 2015年3期
关键词:指挥官版面知识产权

■孟绍群

版面“指挥官”

■孟绍群

2015年,是我从事夜班编辑工作的第十年。我的感觉,夜班就是个 “战场”——要时刻与判断新闻价值、与选择最有利的新闻表现形式、与各种不易被发觉的差错“战斗”。夜班编辑则是这个“战场”的“指挥官”,也是稿件新闻价值能否实现最大化的关键一环。

就以今年4月23日、24日两天我所编辑的 《法制日报》第五版 “政法·司法”版为例吧。

巧串散珠形成气候

4月23日头条 《最高法知产庭审首现技术调查官》和4月24日头条 《“史上最难”遴选直捣司法改革 “牛鼻子”》,都是涉及司法改革新举措的重大主题性稿件,是我们报道的重中之重。两稿都是政法类公共新闻,有多家媒体共同采访报道,要想做到与众不同,在同质性新闻中 “露出一小脸”,采访前布局、采访后写稿、编辑后期整合缺一不可。

根据记者事先得到的消息,最高人民法院要公开审理一起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有技术调查官亮相庭审,还有多国使节参与旁听。我们初步判断技术调查官亮相应是亮点,于是让记者求证,是不是第一次亮相。得到肯定答复后,我们决定围绕这一点展开报道,其余两点略写。

而涉及到具体个人的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号称司法改革最大难题,各地都在观望。上海的做法有独到之处,能够为其他地方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前期征求各方意见后,我们将稿子的基调定在员额这刀怎么切?如何避免下手轻了没有效果,重了又会伤到“元气”问题上。基调定下后,稿件的采写非常顺利,不再赘述。

最高法知产庭审记者原本写了一篇主稿件和一篇外国使节参与旁听的消息,由于版面紧张,上版时合二为一了。当时,正是 “6·26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夕,各地法院都有相关动作,记者站投来的稿子有二十几篇,我便决定整合编发多地记者站稿件,配合主稿刊发。选稿标准是:要在知识产权司法改革方面有新突破,有其他地方没有的措施,而不仅仅是报道几个去年审理知识产权案件情况的数据。

标准确定后,《广东高院发布2014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企业争夺品牌市场份额博弈持续升级》《北京知产法院推院长开庭周制》等5篇稿件入选。加上主稿,一组6篇稿件,点线结合,立体呈现了知识产权司法改革试点的整体情况。

上海司法改革除一篇主稿外,记者还采访了一名法官、一名检察官谈各自的体会。谈体会两稿,用的是对方接受采访的角度。我觉得,如果改成第一人称,从当事人视角看员额制改革,感染力会更强。而且,个人讲述放到版面上,还可以改变字体,起到美化版面的效果。

当日吉林站投来吉林试点检察改革一稿,前一日,还曾投来吉林法院实质推进司法改革一稿,但两篇长度相差悬殊,一篇1600多字,一篇800多字。从内容上看,检察改革一稿,多为启动相关改革措施,之前已有报道,完全可以压缩。于是,我将两稿每篇编至700字左右,平行放在主稿下方,作为其他地方推进司法改革试点的重要补充。

【事后诸葛】我们总爱说版上缺少有分量的东西,其实,分量是可以通过编辑的智慧和责任心增加的。一个主题仅以一篇报道的形式展现,难免 “身单势孤”,经过搭配、组合、配图片等,可以一下子身价倍增。相反,一篇很有分量的稿件,由于版面处理不当,也可能大为逊色。这说明,编辑是否动脑筋关系重大,动了脑,即使平淡也能化为神奇,稿件质量一般,给人的印象也可以是不一般的。

加强用图制图意识

23日、24日两天的用图,一改政法司法版新闻图片不精彩、政法主题难以用新闻图片体现问题。这是我们长期以来加强培养记者图片意识、加强编辑制图能力取得的成果。

记者参加最高法知识产权庭审时坐在旁听席,也拍了照片,但法庭上不允许记者随意走动,所以没法找到拍摄最利于反映技术调查官图片的角度。庭后,记者及时找到法院新闻办人员,从他们那里要到多角度的庭审照片,最后,我们从中选出见报的这两张:一张是技术调查官正在向当事人提问,提问时的动感状态抓拍得恰到好处;一张是各国使节旁听的图片,画面中所有人物神情专注,反映出对于庭审和中国司法公开的极大关注。

另一篇稿件 《七旬农妇组织孕妇异地产子卖婴》所配图片,是公安机关提供的,真实反映了解救被拐儿童的场景。之所以并非记者所拍,是由于行动保密的需要,不允许记者携带手机、照相机等设备。

24日上海司法改革和 《最高法清理编纂公报刊发案例作为指导性案例发布》两稿的配图,则体现了夜班编辑的临时制图能力。

员额制改革根本没有新闻图片,但如此长篇幅的稿件,如果没有一张图片,黑压压一片文字,版面难免沉重、不通气。我决定制一张图,将上海改革试点前后的数据对比放到图中,令读者一目了然看到改革成效,也可以给版面增加一只眼,起到美化版面的作用。

《最高法清理编纂公报刊发案例作为指导性案例发布夫妻协商人工授精产子享婚生子女继承权》一稿的配图,也是夜班编辑现制的。此稿还有一个小插曲:拿到稿件时,记者所写肩题为 “最高法首次清理编纂公报刊发案例作为指导性案例发布”,我眼前一亮,觉得这个点比案例内容更为引人注目,便向记者核实这一说法是否准确。

记者称,是从会议材料中推导出来的,人家没有这样明说,但应该准确。为保险起见,我让记者再次核实。经询问,这次并非首次,此前已经有过一次,不过那时并没有大张旗鼓这样提而已。

虽然刚刚发现的一个新闻点消失了,但也由此堵住一个可能出现的错误。经过进一步查询,我发现,最高法已经发布十批指导性案例,如果能够梳理一下,将有助于提升整个报道的深度、广度。于是,我搜索最高人民法院官方网站,找到10次指导性案例的发布时间以及每次所发布案例的类型,制成一张图配于文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读者及所报道单位反映良好。

【事后诸葛】其实,版面上的照片并不只是文字的点缀,也不仅仅有美化版面的作用。照片与文字的地位应该是同等的。

记者采写时,要有图片观念、版面意识,一定要想到自己的报道在版面上应该是什么效果。采访时要带相机,要学会摄影。条件所困实在拍不了时,尽可能从其他途径找到图片。夜班编辑也要多些用图意识和制图意识。所制图片应有实质内容,起到拓展延伸报道、加厚新闻的作用。数据、解读、链接、背景等等,都是可以放到图中的不错内容。

(作者系法制日报政法司法版编辑)

猜你喜欢
指挥官版面知识产权
高原砺兵,你当指挥官
空中指挥官
大指挥官 2.0T四驱臻享版
广汽菲克Jeep 指挥官
重庆五大举措打造知识产权强市
关于知识产权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
版面撷英
好版面要有独到的创新技巧
版面“三评”看得失
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