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蓉
(福建省顺昌县农业局 353200)
关于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几点思考
谢 蓉
(福建省顺昌县农业局 353200)
总结顺昌县的新型农民培训实践工作经验,分析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搞好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提出建议。
顺昌县;农民;培训
新型农民是建设特色现代农业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主力军,只有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出现代农业所需要的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的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综合产出率,才能推进现代农业的真正实现。本文结合闽北山区县——顺昌县的新型农民培训实践,浅析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对策及建议,以期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1 农民培训教育体系逐步建立
顺昌县建立了以县农民培训中心实用技术培训为基础、以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中专学历教育为提升的培训体系,依托绿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等平台,形成了本土的专家师资队伍和本土实用的系列基础教材。
1.2 培训方式讲求实用实效
在培训时间上,利用雨天或晚上以提高学员和其他农民听课率;在培训内容上,注重针对性培训,以农民需求为主,结合农时季节生产技术问题;在培训形式上,注重实践教育,建立田间课堂和示范基地,采取课堂集中授课、现场指导结合;为提升培训实效,还采取异地考察的方式,组织种养专业大户赴台湾、浙江及本省农业发展较好的县市考察,接受现代农业产业化新知识。
1.3 培训内容向专业技能化转变
近年来,农民从种养技术培训需求上升到对职业技能、生态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的需求,农民培训内容侧重点也从注重种植养殖业技术向专业技能及现代农业知识转型。顺昌县培训了一批农村合作组织负责人、农村沼气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机防员、农民信息员、果茶园艺工、“三品”认证企业内检员、庄稼医生、动物防疫员等具有专业资格技能的农民,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同时选送村主干、合作社负责人、农业企业骨干、农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到省内涉农高校参加大专学历教育,促进农民向农业产业工人的转变。
1.4 农民培训工作成效初显
长期以来,县农业部门及行业协会、农业企业立足粮食、食用菌、柑橘三个主导产业开展培训,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技术特长和带动能力的种植大户和技术人员。特别是工厂化海鲜菇产业,培养出一支强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多人、产业技术工人5000多人,生产工艺技术成熟,编撰了《真姬菇工厂化栽培技术规范》福建省地方标准,鲜菇产量7万t,海鲜菇区域性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大批生产管理和技术人才被省外企业高薪聘任,带动国内海鲜菇产业的发展。
2.1 培训对象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农村绝大部分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留在农村务农的多为45岁以上的农民,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有限,只能做到普及性培训。
2.2 培训效果有待提高
一是盲目开班,无区别对象培训,没有区分年龄、文化程度、从业技能、接受能力;二是农民参与培训积极性没有较好调动,出现“政府热、农民不热”的现象,在培训过程中还发现,不同产业、不同素质、不同劳动岗位、效益较好产业和效益较差产业,农民参与积极性差别大;三是培训内容老化,师资、教材跟不上实际需要,时间短,针对性不强,造成“学的用不上,用的学不到”;四是培训形式单一,基本上是课堂及现场培训,局限于当地培训,有“坐井观天”的局限性;五是培训资源没有有效地整合,缺乏系统规划、统筹部署,承担培训的机构或部门之间各自为政、多头培训、重复培训、缺位培训现象严重。
2.3 培训内容重技能轻经营
近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大量涌现,以及规模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相应的经营管理、营销知识、食品安全管理及有关法律知识培训依旧薄弱,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2.4 职业化培训水平仍较低
新型职业农民有别于传统农耕农民,具有专业性、职业性的特点,但目前农民参与技能认证和职业教育的总体水平偏低,体现不了职业的差异性。
新型农民是从事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具备较高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以及良好的身体素质的,能够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劳动者。因此,新型农民培训必须突破旧有思维定势,改变传统的培训内容、方式和方法,创新培训机制和模式,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重视素质教育,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3.1 突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要突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个类型人才培育,着力培养农民技师,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要加强三个方面的培训:一要培育农民的科技素质,突出职业性和专业性,使学员成为某一方面的行家里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二要培育农民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和配置家庭或组织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开展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三要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
3.2 制定系统的培训规划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任务,要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类型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分类型、分层次、分阶段地科学制定出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规划,有序推进。
3.3 整合多方培训资源
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不仅要充分发挥当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农业职业院校、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公益性教育培训平台作用,而且要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社会化教育培训资源,推行“机构主导、财政补贴、先学后补”方式,开展有针对性、实效高的技术推广培训。
3.4 创新优化培训模式和管理
突出需求导向,结合当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征集农民培训意向,区别行业、素质、岗位、年龄分类制定培训方案。要分行业科学地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条件和标准,做好职业农民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要加强培训管理,规范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等,做好培训周期、培训效果的管控。要强化培训结果的运用,将培训与职业资格认定和国家各种优惠扶持政策挂钩。
(责任编辑:黄金泽)
Some considerations on training new type of farmer
XIE Rong
(ShunchangAgricultureBureau,FujianProvince353200)
Current status of training new type of farmer in Shunchang was summari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raining work for new type of farmer were proposed.
Shunchang County; farmer; training
2015-11-16
谢蓉,女,1971年生,农经师。
10.13651/j.cnki.fjnykj.2015.1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