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荣
地域文化视野下城市广场设计
——以兰州东方红广场为例
王国荣
(兰州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兰州 730050)
城市广场是现代城市空间中集观赏性、公共性、娱乐性、艺术性等特点于一身的开放室外活动空间。但是近年来民族的、地域的、悠久的传统文化及地域特色在“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消失,国内一些城市广场在设计时过于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广场的样式,导致了城市广场之间的雷同。文章从兰州的地域文化出发,结合“兰州市东方红广场”建设,探讨如何将城市广场设计成一个具地域文化内涵的、可供游人参与的、可以激发人们情感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出地域文化特色下东方红广场的几点设计理念,从而营造出一个具有独特地域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
地域文化;城市广场;兰州城市;城市特色
兰州在古代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交通枢纽和西北的军事要地。茶马互市贸易的发展,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已经使兰州成为我国西北一座重要的城市。同时兰州也是甘肃省的文化中心,是民族文化、丝路文化、黄河文化的交汇点,是联系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纽带。一个时期以来,兰州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对兰州文化特色的认识也日渐统一,就是以黄河文化为主,或者说黄河文化就是兰州文化的核心内容。近几年,兰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非常快,城市面貌变化也非常大,尤其是黄河两岸及城市基础设施的开发建设等,为兰州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那么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兰州的城市建设既要体现地域特色、文化特色,同时也要着重打造黄河文化,提升文化底蕴。
1.1 兰州地域文化形态的形成及特征
兰州是甘肃省的省会,也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西北处于“座中四联”的位置,同时在西北大开发中发挥“承东启西”“连南济北”的辐射带动作用。随着明清时期中央政权对西部统治的最终确定,中国汉文化圈趋于定型,兰州地域文化特征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更多地表现出汉文化的趋同性。
1.2 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
地域文化与城市广场设计的关系紧密相连,同时地域文化特色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上的表达也淋漓尽致。具体来讲地域文化特色与城市广场的重要关系即城市广场是地域文化的有效载体,而城市广场设计的创作思路主要来源于地域文化。特定的城市广场总是位于一定的地域,在此地域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即地域性文化,这是一个大文化,以甘肃兰州东方红广场为例,在它的地域文化层次上,同时包括兰州的地域文化、甘肃省地处的汉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等等,这些文化为该地域的市民们所共有。
此外广场是一个城市文化的缩影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城市广场作为城市的中心和聚会场所,有其自发性和合理性,而在此基础上,广场所具有的城市文化、社会生活、经济和环境效益方面的重要意义也不能为人们所忽视。现代人所追求的交往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宽松性与广场所具有的多功能、多景观、多活动、多信息、大容量的作用相吻合,所以,人们对广场的期待越来越高,同时广场的吸引力和诱人的魅力也越来越大。
2.1 设计背景
兰州市东方红广场,是1960年“大刀阔斧改造旧城”拆房一万间开拓出来的,根据当时形势需要,可进行容纳几十万人的大型集会和庆祝活动。后来依照54年的规划,拓宽了广场东、东南城市干道,形成一条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并有3条向南的放射路,交点就是东方红广场。广场东起平凉路,西至316号路,北起广场主席台观礼台,南至360号路;广场东西平均长638 m,南北最宽处155 m,总面积9.2万m2;其中草坪面积3.6万m2,绿化面积占广场总面积的40%左右。由于广场绿化面积较大,所以在绵绵细雨之中仿佛能闻到芬草的气息,在炎炎烈日也不会产生燥热感觉。广场主色彩为黄色,象征黄河和西北大漠,绿地点缀其中,寓意大漠日出,绿洲密布,养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西北人民等。可以肯定,东方红广场作为兰州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景观节点,其作用与地位在兰州城市中已举足轻重。
为解决东方红广场在使用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兰州市政府先后于1990年、1999年两次通过全国设计竞标来改造东方红广场,其成效也较为显著。但随着兰州城市不断发展壮大,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的需要,突出兰州城市特色,作为兰州城市客厅的东方红广场应尽快明确其广场性质,完善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协调解决好广场自身以及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交通连系、视觉景观等问题,体现新时期现代化兰州的城市新形象。
2.1.1 功能定位
东方红广场是兰州城关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与城市中心区的其他元素共同组成未来兰州城市的核心。
东方红广场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与弥补城市现代化所必需的公共职能——如文化中心(剧院、音乐厅等)、科技教育中心、商贸流通、体育中心、高档办公、服务设施等。那么建成后将成为兰州城市中轴线上重要的景观节点,同时也是兰州城市中心的标志性城市广场;是兰州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重要场所之一,同时也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娱乐和游憩环境,并树立兰州新的城市空间形象,是兰州市民交流、展现兰州地域文化特征的舞台。
2.1.2 设计目标
今天的城市、交通、建筑、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故单一的平面展开型,已不能履行广场的职能,特别是中心区和城市的中心广场,有必要向立体化、复合化方向发展。因此,创造个性化与社会交往的多元性的城市广场已经成为现阶段城市广场设计的主流,其要旨也在于创造一个人性化的室外空间。
2.2 现状
2.2.1 存在的问题
我国许多城市在规划时对城市广场都很重视,构图严谨尺度宏伟,但实施过程十分缓慢,致使广场长期不能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那么东方红广场也不例外。
首先,东方红广场内部及周边现有建筑形式体型零乱,导致广场的整体性差,同时也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气息;其次,东方红广场硬地偏少,草坪面积虽大但市民不能直接进入,故人与环境缺少融合,广场利用率偏低;最后,东方红广场是兰州城市主轴线上的节点,但缺少轴线的延伸性、城市中心地位不突出,层次不分明等。
尽管如此,兰州东方红广场周围的一些建筑、草坪花坛、休闲坐椅等公共设施仍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每天早晨群众性的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活动使广场生机盎然,它已是人们心目中不可缺少和向往的室外休闲空间。
2.2.2 优势
首先,广场用地充足、规划性质明确,易于形成较为独特的整体特征;其次,东方红广场作为城市中心、兰州城市景观轴线的重要节点,有利于广场文化气质的塑造;最后,东方红广场周边破旧建筑可借助广场空间、道路等拓展的机会搬迁新建设,从而置换土地性质,提高土地价值。同时,目前来看广场的商业气氛浓郁,以国芳百货为首的一系列商业建筑早已形成较为系统的商业群体环境,放射状线条和商业建筑,揭示了丝绸之路的开放历史和商业流通史,同时也表示今日兰州的开放和西北商业之都的繁盛。另外绿化草坪面积大,可发展空间大,为今后进一步优化广场功能配置提供了充足的用地条件等。
3.1 设计意向
东方红广场的进一步改造设计应形成一座巨大的城市露天舞台,一座展示兰州地域文化特色的舞台,也是一座市民文化交融的舞台。因为随着广场空间的扩大优化,东方红广场必将成为兰州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省市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同时也将给市民带来更多休闲、娱乐、交流的空间。毫无疑问,作为兰州市民的“起居室”、外地游客的“会客厅”的东方红广场,必将成为展现兰州城市现代化建设,体现城市风貌的大舞台。
3.2 设计理念
3.2.1 山水古城、文化延伸
兰州是一座位于黄河之滨,拥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城市中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在文化渊源上兼丝绸文化、黄河文化和民俗风情于一身;所以在东方红广场设计建设中应通过绿化小品、雕塑、水体等形式,表现兰州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而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环境与艺术的典范。
3.2.2 引领时尚、倡导和谐
东方红广场作为兰州市城关中心区的中心,兰州城市主脊轴线的重要景观节点,将集中体现兰州市的城市形象,所以在设计中应多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建筑风格以高技派为导向,创造简约的造型,精美的细部;提高结构和饰材的时尚含量,重视节能环保及生态建筑的推广;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用简约、高效、文明、时尚的手法进一步诠释城市的文化延伸。
3.2.3 以人为本、功能多样
东方红广场设计在务实求真的基础上应充分挖掘城市广场空间的延伸性,同时从根本上满足市民休闲、娱乐、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需要,做到以人为本。广场上建筑应向生态规划、绿色建筑设计方向发展,同时在绿地设计时注重序列性、公共性、开放性,在水体设计时注重亲水性、近水性,从而使东方红广场真正成为一个集文化交流、休憩、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城市开放性公共活动空间。
实际上,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怎样营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广场,对于兰州而言则必须要突出黄河文化这个特色。此外恢复广场与所在城市地域文化等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使城市广场真正成为城市地域文化特征最集中的地方,成为“城市的标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1](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D].项秉仁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吴良镛.广义建筑学[D].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89.
[3]杨华.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城市广场设计探析[D].
[4]郭一藩.城市广场设计的地域特色研究[D].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11.
[5]史晓松.现代城市广场中的地域文化特色[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
[6]孙凤岐.营造具有良好空间品质人性化的城市广场[J].建筑学报,2003(05).
[7]钟波.湖南城市广场的地域特征及其设计策略[D].长沙:中南大学,2011.
[8]朱玲松,廖石刚.注重地域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J].浙江建筑,2005(06).
TU984
A
1673-1093(2015)01-0071-03
王国荣(1975),女,甘肃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10.3969/j.issn.1673-1093.2015.01.018
2014-09-03;
2014-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