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色达县喇荣沟建筑群的空间结构

2015-04-17 01:24万耀璘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1期
关键词:佛学院曼陀罗藏传佛教

万耀璘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2011级城乡规划学系 四川 610225)

浅析色达县喇荣沟建筑群的空间结构

万耀璘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2011级城乡规划学系四川610225)

色达喇荣沟有世界最大的佛学院——五明佛学院。藏传佛教文化对藏族人民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藏传佛教的角度,就色达喇荣沟地区聚落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阐释藏传佛教对聚落空间结构的影响。

聚落;藏传佛教;色达县

聚落的实体是建筑和空间,它承载着人类的各种活动。一个聚落的产生,不仅是物质上的聚集,同时也是精神上的融合。所以聚落的空间形态、建筑组合类型都是应运自然、地理和人文条件而生成的。因此,聚落是可以作为历史文化的符号,它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历史发展和风土人情,也可以反映当地的精神状态和宗教信仰。

1 色达简介

色达县是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辖区,位于西北方向。在四川和青海的交界处,东部毗邻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接甘孜县和炉霍县。色达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属于丘状高原山区,大部分土地呈现丘状高原地貌。喇荣沟正是丘陵地貌中的一条山谷,于此处的建筑全部依山而建。喇荣沟距色达县30km,闻名中外的佛学院——五明佛学院就坐落于此。

色达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面积约9000km2,共两镇十五乡,人口约三万人,其中多数是藏族。色达县在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由于地处山区,公路状况不好,色达还延续着传统的生活状态。

2 聚落空间与形态分析

2.1聚落的分类

聚落有城市和乡村两种类别。

乡村聚落分布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例如气候、光照、水源、地形等。农业是乡村的主导产业。历史较为悠久的村落,在空间结构上大多呈现团聚型,而比较年轻的聚落往往呈自由生长的状态,空间结构上比较散乱。

城市聚落因地理、历史等不同条件而存在多种空间形态。影响城市形成的因素更多元化,不仅受自然环境影响,也受到资源、交通、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色达县喇荣沟聚落属于乡村聚落,是自发生长而成,没有经过人工规划。

2.2选址布局

对于聚落的选址,不仅受自然因素影响,还要考虑人文历史、物质条件和精神层面等因素。

(1)自然环境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在原始社会,人们择洞穴而居是因为洞穴可以采光避风,躲避野兽攻击。到了农耕时代,人们构筑干栏式房屋和半地穴式房屋,也是出于防潮、通风等方面的考虑。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于聚居点的选址开始崇尚着“背山面水,坐北朝南”的原则。对于地基的选择,人们要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方位朝向和生活习惯,然而“藏水、聚气、得水”的观念,正是对优良聚居点的总结。

以传统风水学的观念来看,好的选址应该是:“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篇》)、“内气萌生,外气成形,内外相乘,风水自成。内气萌生,言穴暖而生万物也;外气成形,言山川融结成形象也;生气萌于内,形象成于外,实相乘也。”(《青乌先生葬经》)

喇荣沟聚落依山就势,分布于高山、半山腰的缓坡、台地等处,以五明佛学院为中心,沿着等高线横向展开,形成环套式的结构,像平面展开的画卷。这样的聚落结构有利于生产、生活,同时又利于防御。

(2)大型宗教建筑在聚落中的影响

藏族聚落的产生和发展与宗教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寺院的建成就像一块磁铁,有强烈的聚集效应,吸引信众前往于此,于是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庞大的聚落。

五明佛学院建成之初,是个只有32名学员的小型学经点。当时喇荣沟还是一个偏僻的山沟,基础设施十分欠缺,条件极其恶劣。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正式成立"色达喇荣寺五明佛学院"。随着佛学院的信徒越来越多,这片处女地逐渐发展成现在有众多信徒聚集的聚落,发展至今有上千户人居住于此。

根据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理论,喇荣五明佛学院不仅是聚落形成的立足点,它也极大的丰富了建筑环境和空间结构。通过对五明佛学院的认同,让聚落、居民和空间在精神和物质上有着良好的契合。

在喇荣沟居民的住处都是小木屋,漆成绛红色,与红教的主体颜色一致,营造着浓厚的宗教氛围。同时居民的日常活动也是围绕宗教活动开展,例如诵经、学法。

(3)人文条件以及宗教信仰对聚落选址的影响

自然环境条件是满足人们生存的基础,然而人文和精神层面的因素则是对于聚落选址的更高追求。

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建筑群落的组合形式体现着礼制和宗法观。例如儒家思想中崇尚天人合一,强调社会和谐,因此在建筑中体现的是强烈的礼制和规则。而道家提倡“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与自然和谐。

在藏传佛教中认为,世界是一个圆盘,须弥山处于圆盘的中心。而四大洲和八小洲在须弥山四周,同时还有日月星辰环绕。须弥山上至天界,下抵地界,人所处的世界位于中部。这种宇宙观即为曼陀罗。

曼陀罗在藏传佛教中指“坛场”,代表着“圆”和“中心”。它强烈的中心感,是为了突出和强调主体,并帮助修习者在观想时有一个象征性的观修对象。而曼陀罗在空间的层面上具体的表现形式就是庙宇。

在喇荣沟,建筑群的中心是大经堂,环绕的三面山上是鳞次栉比的小木屋,是在此修行的喇嘛和觉母的住处。佛学院坐落在最高的山峰上,其中心为坛城。

喇荣沟的聚落是典型的向心式布局,大经堂处于聚落的中心位置,也是举办法会的重要主要场地。经堂是钢筋混泥土结构,装饰华美精致,而其他建筑是简单的木质干栏式结构,以寺庙为中心以同心圆方式向周围以此排开。

大幻化网坛城在喇荣沟的制高点,是信众转经的地方。虽然不是在聚落的平面中心,但通过高耸的地势来突显坛城的尊贵地位。坛城总共有三个层次,最上层是密坛城,中层有许多密室。在密室里面供奉的是密教的本尊、圣者和护法等。下层为一圈转经轮。从坛城的布局结构中可以看得到密宗的曼陀罗思想。

从喇荣沟的建筑群中可见,寺庙在聚落中的地位高于其他建筑,是当地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活动中心,受到聚落居民的保护和膜拜。

3 结语

喇荣沟聚落的形成,是对地形地貌,采光风向和水源地等综合考量之后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宗教建筑的落成对聚落发展的强烈推动。

传统民居的选址和规划,处处充斥着与自然的和谐以及对世界乃至宇宙的认知。依山就势,坐北朝南,择水而居等都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而宗教在聚居点的选择和发展中,是更深层次的精神动力。

[1]张雪梅,陈昌文.藏族传统聚落形态与藏传佛教的世界观.宗教学研究,2007(2).

[2]杨鸿彬,王钢.藏传佛教文化对藏地传统民居聚落形式的影响.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

[3]吴晓红,王一丁.曼陀罗在藏传佛教寺院建筑中的体现.山西建筑,2006(23).

[4]黄跃昊.从曼陀罗到自由式——谈藏传佛教寺院布局形制的转变.华中建筑,2009:149~152.

TU973

A

1673-0038(2015)21-0016-02

2015-5-6

猜你喜欢
佛学院曼陀罗藏传佛教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藏传宗教建筑细部艺术初探——以夏河佛学院搬迁项目为例
金色曼陀罗不同播种期的生理指标测试试验
弯腰的哲学
弯腰的哲学
木本曼陀罗的写生方法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藏传佛教寺庙管理的思考
现代藏传佛教系统初探
壶中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