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文辉
(福建省建瓯市顺阳林业站 353122)
建瓯市为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8.8℃,7月平均气温 28.6℃,1月平均气温7.9℃,年均降雨量1676 mm,无霜期286~290 d,平均海拔453.55 m,土壤以红壤为主,pH值4.6~5.0,自然条件优越,十分适宜绿竹栽培。近几年来,闽北栽培了大量绿竹,绿竹被当地人们称为竹业的第二大产业。绿竹是笋竹两用的多效益丛生竹种,适应性广,生长繁殖快,根系发达,在道路、河流两岸、山地边坡脚、房前屋后等地方均可种植。绿竹具有涵养水源、固土护岸、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功能,可用于工业造纸,笋是一种良好的食材。闽北山区立地条件良好,可利用山地栽培绿竹,还可充分利用闲置用地栽培绿竹。闽北地区竹农把绿竹作为一个短平快的开发项目,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与土地效益。闽北山地开发绿竹生产,对于增加新的竹业原料和笋的品种具有重大意义。笔者结合长期从事绿竹开发与生产实践经验,将绿竹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要使绿竹林高产高效,就要经常锄草松土。在5月、7月、9月进行锄草、松土及培高,松土厚度5~10 cm,通过锄草、松土不仅可以改良土壤理化性质,还可以切断地表毛细管,使土壤保持较多水分,以利于竹林生长。
在2~4月进行扒土,把竹丛周围的土扒开,深度15 cm,让竹蔸和笋蔸暴露在阳光下晒白20~30 d,以达到疏松土壤、促进笋芽萌发的目的,同时铲除缠绕笋芽上的须根,防止竹根结网,以免影响笋芽发育。由于绿竹产笋期长、产笋量高,每年需要补充大量肥料,一般年施肥4次,以促进各个阶段笋竹的生长。
为了提高笋的产量,在绿竹生长过程中要加强笋的管理,育笋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竹林扒土施肥后,笋芽会慢慢凸起,在土壤表面形成小笋。一旦发现林地土壤有裂缝,就要用扒开的土壤,重新覆盖所有正在萌发的笋芽,增加土层高度,使竹笋有更长的时间在土中生长,使笋体更粗大,从而提高竹笋质量和产量。在育笋过程中要注意竹蔸和笋芽的深浅,在笋芽即将出土时,上面覆盖15 cm厚湿土,使竹笋在土中生长,防止笋箨见光变绿。
绿竹要采用割笋的方法采收笋,割笋时间是关键。割笋过早,笋体小、产量低;割笋太迟,笋体虽大,但笋老化、笋味变劣。高的笋已完全成熟,已达到最有利用价值的时期,应及时采收;低的笋还在继续生长,应保留一段时间。在笋的生长高峰期,可以5 d割笋1次。在割笋过程中,一要做到割高留低,母竹留养要留位置低的笋;二要做到割密留稀,为了促进新竹向空隙地和边缘地发展,加速郁闭,提高产量,对于生长太密的笋应及时采收,这样才会达到越割新笋越多的效果。割笋最好在早上进行,割笋时先扒开竹笋周围的泥土,用割笋刀沿笋蔸上部割断,切面要平整,不要伤害旁边的嫩笋。割完后要将笋边的土壤恢复原状,保护其他笋正常生长。
绿竹生长快、成竹早、更新时间短,以4度竹为成熟竹。新种植的绿竹,当年应保留笋芽3个,逐步培育成母竹。随着母竹生长,第2年又会长出竹笋芽。此后,逐年发笋量不断增长,每丛绿竹保留母竹8株,其他出笋均可割除。3年后,在冬季应把前几年的老母竹砍去,保留新竹。在砍竹的同时还要将老竹蔸清除。对于在四旁种植的绿竹,母竹可保留6株,这样的竹群结构比较合理,有利于笋多、竹产量高。绿竹生长年龄达5年后,应该做到年年割笋、年年留竹,每年冬季要及时伐除老母竹,并且挖除老竹蔸和相连的笋蔸。挖老竹蔸时要注意不要挖去活的竹蔸,在挖掘过程中注意不要碰伤笋芽。挖后要结合施肥、盖土,不要留下穴痕,以免积水烂蔸。留养母竹以8月出土的笋为好,因为此时出笋多,可以在竹丛适当位置上选择留养生长健壮的竹笋。
绿竹种植后,头两年林中空地较大,在绿竹种植的林地,可套种黄豆、花生、西瓜、蔬菜等作物,套种的作物须离母竹1 m左右。成林后还可以放养鸡、鸭等实行立体经营,这既可“以耕代抚”,节省劳力,又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盛夏还能降温保湿,为绿竹生长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绿竹高产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