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河春
(福建省明溪县夏坊乡农业技术推广站 365207)
福建省西北部山地资源丰富,这里两热同期、温光同步、四季分明,适合发展以中亚热带气候为特色的种植业生产,尤其是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梨树的生长发育。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梨进入了快速发展高峰期,明溪县梨种植面积733 hm2,其中夏坊乡种植面积300 hm2,约占全县梨种植面积的41%、占全乡果树种植面积的31%,梨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随着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年限增长及气候变化,梨主要病虫发生为害日趋严重,防治难度加大,经济损失严重;同时随着化学防治面积加大,导致农残超标,影响品质。根据梨树主要病虫害发生为害特点,提出综合防治技术,以促进梨业的健康稳步发展,提高梨产品的品牌度。
梨园发生普遍,为害猖獗,呈逐年上升趋势。在闽西北地区1年发生6代,第1代为害盛期在4月中下旬,以后每隔1个月发生1代;2~4代虫口数量多,为主害代,5~7月为害严重,全年在9月中旬结束为害。
梨瘿蚊在明溪县1年发生3~4代,第1代幼虫盛发期为3月中下旬、第2代为4月中下旬、第3代为5月中下旬。明溪县每年3~6月进入梅雨季节,时晴时雨,虽梨园多为丘陵地的山坡梯田,长年不易积水,但山区雾重露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老熟幼虫化蛹、成虫羽化与卵孵化,2、3代为害重;若雨季推迟到7月结束,维持闷热天气条件,有利于第4代发生。
全年发生5代,从3月下旬至4月中旬开始发生为害,每隔1个月左右发生1代。从5月下旬至6月下旬开始,第3、4代严重为害寄主;第5代发生在8月以后,梨果大多采收完成,对梨产量影响不大。
一般发生4代,世代重叠,以2龄若虫和少数雌成虫在梨树的主干、枝条上越冬,来年梨芽萌动开始继续为害。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1代若虫发生,直到5月中下旬结束,此代发生较整齐;以后各代若虫发生高峰期依次为6月下旬至7月上旬、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和11月上、中旬。
是梨树植株地上部的主要病害,梨树自开花展叶开始,直到果实采收为止均可发生为害,而且发生普遍、为害较重。常年一般在4月上中旬开始侵染新叶,此时的幼嫩绿色组织受害后,病部形成黑色椭圆形的凹陷斑,叶柄、果梗缢缩,失水干枯,致叶片或果实早落。发病高峰期在5月上中旬,5月中下旬发病后期造成落叶,果实发病,幼果木栓化、坚硬并龟裂、多为畸形果,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1]。
4月上旬病害开始侵染发生为害,全年有2个发病高峰期,分别在5月上中旬的梅雨季节和8月上中旬多台风雨的高温季节,发病严重易引起落叶、落果。
5月下旬开始侵染幼果、并初见病果,果实膨大期至采果期的6月中旬至7月中旬是该病的发病高峰期。虫害多、肥水管理不当的梨园比水肥管理得当的发病重;品种间的抗病能力差异大,杭青较黄花梨发病重。
发生普遍,为害重。4月上旬可见个别幼果被侵染,果实膨大期是该病害的发病高峰期,预防不及时将对梨产量造成较大损失。
2.1.1在梨园中大力推广利用发展猪—沼—果模式 以畜禽粪便为原料大量生产沼渣、沼液,解决有机肥源的问题。沼渣中含有机质36.0% ~49.9%、腐殖酸10.1%~24.6%、全氮0.8%~1.5%、全磷 0.39% ~0.71%、全钾 0.61% ~1.30%,还富含矿物成分的灰分,是优质的有机肥料。每667 m2梨园可施1000~2000 kg沼渣或沼液作基肥,并在梨树生长过程中喷施沼液4~5次,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施化肥就能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病虫能力、减少化学防治次数的目的。在采果后隔7~10 d喷洒沼液4~5次,还可增强果树抗冻害能力。
2.1.2加强梨园冬季管理 12月剪除徒长枝、枯死枝、病虫枝;刮除主干和主枝上的粗皮、翘皮;将修剪掉的枝条、树皮落叶及杂草清理出园并集中烧毁;修剪清园后再用4~5波美度石硫合剂全园喷雾1次。
2.1.3树势生长的调节 一是在冬季修剪采用开心形或主干疏散分层树形,及时疏掉外围密生枝、过密结果枝组;二是在3月下旬和5月中旬,分别对春梢和夏梢进行摘心、剪除徒长枝,减少树体养分消耗,保持通风透光,要充分调节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
2.1.4加强肥水管理 结果树按每产100 kg果需N 0.6 kg、P2O50.43 kg、K2O 0.62 kg来定全年总施肥量,N∶P2O5∶K2O 为 1∶0.7∶1,有机肥施用量应占全部施肥量的50%以上。施肥方法以沟施为主,即在树冠滴水线挖半圆沟或施肥穴,施后覆土。有机肥应在9月落叶前一次性施入,追肥分别在3月下旬、5月上旬、6月下旬分3次施入;要根据树体长势,结合病虫害防治的同时,酌情使用浓度为0.2%~0.3%磷酸二氢钾进行2~3次的根外追肥。4~7月进入多雨季节,平地梨园应及时进行清沟,防止积水;遇上干旱年份,在果实膨大期、施肥后应及时灌水,使用稻草或杂草等有机物料进行覆盖树盘,以保持足够的土壤含水量。
2.1.5进行疏果 4月上中旬,当梨果长到黄豆粒大小时应及时进行疏果,疏除多余果、病虫果,每个花序只留1~2个果,留果间距15 cm左右。
2.1.6果实套袋 套袋技术避免了果实与病虫、农药的直接接触,能够有效降低果实中的农药残留,同时能改善果品的外观品相,达到提高果品的商品附加值的目的。果实套袋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套袋的效果。套袋通常于疏果后进行,即在4月中旬开始、5月上旬结束。选用梨专用双层套袋,套袋时应注意不要划伤果实的表皮。在套袋前还应进行1次防病治虫,有利于控制果实病虫害的扩展蔓延,主要是预防或杀灭侵染及已在果实发生的病虫害,特别是要防控梨炭疽病、轮纹病。杀菌剂可选用大生、克菌敌、甲基托布津等,待药液干了,可立即进行套袋,5~7 d内结束套袋。
梨园的害虫天敌资源丰富,充分保护和利用害虫天敌,可以减少农药使用次数。一是进行梨园留草栽培,可选留禾本科杂草或人工种植绿肥,有利于扩大害虫天敌活动空间;二是选用生物源农药种类,以减小对害虫天敌的伤害,达到保护害虫天敌的目的。
2.3.1性诱剂防治梨小食心虫 应用性诱剂诱杀梨小食心虫雄成虫,是无害化防控的有效途径。诱盆放置:每667 m2梨园放置5个诱盆 (诱盆直径25 cm,高8 cm,盆中装满水并加少量洗衣粉,盆上悬挂1枚诱芯,诱芯底部距水面0.5~1.0 cm),靠山边、溪河等边缘地带园区的诱盆数要增至7~`10个,诱盆应挂在距地面1.8 m高的树枝上。悬挂诱芯从3月下旬开始,5月下旬应更换1次诱芯,每天傍晚捞除死虫,检查诱盆水面,加水调节诱芯至水面高度。
2.3.2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 频振式杀虫灯对植食性害虫有极强的诱杀力,可诱杀梨园内鳞翅目、半翅目及同翅目等多数害虫,对环境无污染,对人畜安全,可维护生态平衡。平地梨园每2.6 hm2、坡地梯田梨园有1.6~2.0 hm2安装1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离地面高度1.5 m,于害虫成虫发生期内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示范结果表明: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可节省农药成本30%~40%,降低防治成本50%以上。
我国南方雨水多、湿度大,有利于梨树病虫害的发生,生产上应根据梨树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防治对象,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剂种类进行不同品种轮换使用,避免重治不重防、药剂乱混乱配、重防果不重防叶等用药误区,应严格执行农药使用浓度标准,采果前15~20 d应停止用药[2-3]。
2.4.1虫害防治药剂 防治中国梨木虱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液,防治蚜虫可用3%啶虫脒乳油2000~2500倍液,防治梨小食心虫、梨瘿蚊可用48%乐斯本乳油或辛硫磷乳油500倍液。
2.4.2病害防治药剂 防治梨黑星病,可在发芽前 (芽子露绿)用43%好力克悬浮剂3000倍液进行全树喷雾,使树干呈淋洗状态。褐斑病可结合梨锈病防治,喷施0.6%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落花后,当病害初发时,4月中、下旬喷第2次药;在多雨天气,有利于病害盛发的年份,应于5月上中旬再喷施1次0.6%波尔多液。防治炭疽病可选用龙灯太盛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悬浮剂800倍液及70%丙森锌 (安泰生)600倍液喷雾,防治轮纹病可用40%福星乳剂4000~50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800倍液等,并与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交替使用。
[1]刘俊生,李鑫,樊民同,等.梨黑星病发生主要诱因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10):22-23.
[2]曾土迈.农作物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研究进展 [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9.
[3]王金友,姜元振.梨树病虫害防治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