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珂
处理与群众的关系问题不仅为历史上的统治阶级所重视,也为世界上任何一个政党所重视。党群关系即政党和群众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两党制、多党制国家中无论是在野党还是执政党,无时不在联系群众,试图扩大所代表阶级、阶层的利益,以建立、巩固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争取选民的支持。由此可见,群众是政党取得执政地位、巩固执政基础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1]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很重视密切与群众的联系。有了群众的支持,我们党的队伍才日益壮大、力量才逐渐强大,我们党才能与各种反动势力相抗衡,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才能带领群众赢得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党建等方面的奋斗目标,每一方面奋斗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党带领群众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力量和根本动力;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团结广大群众,依靠广大群众,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为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积聚力量源泉和创新动力。
1.逻辑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分析和总结群众的内涵和特点,这决定了调查问卷中被调查对象的基本范围,具有前后相继性和因果联系性。科学性是指党脱离群众危险程度的调查以科学理论和统计方法为指导,一方面,使调查问卷的设置有据可循,使调查内容与理论分析紧密相连,表现出问卷的客观性和理论指导性;另一方面,使调查的数据得到科学有效的分析,增强调查结果的说服力和证明力。
2.现实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目前,关于党脱离群众的相关论文较多,在将其论证内容与现实情况相对照的基础上,设置较为典型的内容作为调查问卷的选项,实现现实性和典型性相结合,从而增强问卷的针对性,为下一步分析消除党脱离群众危险的举措奠定实效性论证基础。
3.全面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党脱离群众状态的形成有一定的时间积累因素和社会影响因素。群众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同样,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一定时期内党脱离群众状态的形成也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脱离群众危险的形成因素和程度调查表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的内容,调查覆盖面较为全面。群众个体因其在社会中遇到不同的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产生不同的疏远党的因素,因此,尽量照顾到不同群体的差异性,从而显示出选项问题的多样性和客观性。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基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群众所受到的方方面面的影响,而搭起调查表的内容框架。
图1 不同性别的人对危险因素的认知情况折线图
由图1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在危险因素的选择和危险程度的认知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二者对生态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目前,人类的生存环境不断遭到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环境事故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这也成为党和群众关系密切与否的重要形成因素。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环境问题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
图2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危险因素的评价情况
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的人对危险因素的评价也不尽相同。处于20~29岁的人选择经济和生态因素的较多,对此较为看重;处于30~39岁和40~49岁的人对五大因素都颇为关注,然而,通过详细分析比较得出,相对而言,他们对经济和政治因素更为关注;50岁以上的人选择文化、社会、生态因素的较多,可见,他们对此较为重视。
图3 不同教育程度的人对危险因素的评价情况
由图3可以看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对经济、政治、社会几个因素的选择较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对经济、生态因素的选择较多,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对经济、文化、社会因素的选择较多,而研究生学历的人对五大危险因素的选择相对较为均衡。
职业好坏关系着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职业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是个人获得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实践载体。因此,职业对每个人来说都相当重要。职业的专业性、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想获得较好的、令自己满意的职业,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特长、知识储备、年龄条件、性别要素。而不同从业人员对党脱离群众危险因素的选择,也反映了具有相应专业特长、知识储备、年龄、性别的群体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和判断。因此,笔者对不同从业人员的选择指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图4 不同从业人员对经济危险因素的选择指数
图5 不同从业人员对政治危险因素的选择指数
图6 不同从业人员对文化危险因素的选择指数
图7 不同从业人员对社会危险因素的选择指数
图8 不同从业人员对生态危险因素的选择指数
根据对图4至图8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在对经济因素的选择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选择“消费者物价指数高”的占相对多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择“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大”、“个人货币存量不多”的占相对多数,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选择“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大”、“个人货币存量不多”、“创业扶持不够”的占相对多数,农民选择“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大”、“消费者物价指数高”的占相对多数。在对政治因素的选择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选择“群众民主权利不能实现”、“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情况不好、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的占相对多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择“群众民主权利不能实现”、“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情况不好、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的占相对多数,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选择“群众民主权利不能实现”、“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情况不好、为民服务意识不强”、“腐败案件发生率高”的占相对多数,农民选择“群众民主权利不能实现”、“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情况不好、为民服务意识不强”、“腐败案件发生率高”的占相对多数。在文化因素的选择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低、社会道德失范”、“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不强”的占相对多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低、社会道德失范”、“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不强”的占相对多数,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低、社会道德失范”、“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落后”的占相对多数,农民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低、社会道德失范”、“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不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落后”的占相对多数。在社会因素的选择中,国家机关、党群组织工作人员选择“教育、就业压力大”的占相对多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择“教育、就业压力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待完善”的占相对多数,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选择“教育、就业压力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占相对多数,农民选择“教育、就业压力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待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占相对多数。在生态因素的选择中,国家机关、党群工作人员选择“环保意识不强”、“环保法不健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度不强”的占相对多数,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择“生态污染治理不力”的占相对多数,商业、服务业工作人员选择“生态污染治理不力”、“环保法不健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度不强”的占相对多数,农民选择“生态污染治理不力”、“环保法不健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度不强”的占相对多数。
通过仔细梳理选择结果,笔者发现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危险因素的选择尽管不尽相同,但对一些问题,如“城乡、行业收入差距大”、“个人货币存量不多”、“消费者物价指数高”、“群众民主权利不能实现”、“党员干部遵纪守法情况不好、为民服务意识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低、社会道德失范”、“党风廉政文化建设不强”、“教育、就业压力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待完善”、“生态污染治理不力”、“环保法不健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度不强”的选择是共通的,可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危险因素的群体认同性和危险因素的严重性,为引起我们党的重视,以及为我们党采取消除危险因素的相应措施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任何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重要作用。毛泽东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在战争年代,群众是共产主义者在各种反“清洗”、反“围剿”中得以生存的基础,是无产阶级政党成员的主要来源;在和平时期,群众是无产阶级政党进行政治构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治理等的力量源泉。因此,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从哲学意义上讲,人类的认识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由实践再到认识升华的过程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认识的正确与否也要由人民群众的实践来检验。由此可见,人类从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一刻也脱离不了人民群众。因此,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
从政治力量的构成角度而言,对执政党和现代国家来说,人民群众是执政党的执政基础,是现代国家的主体。群众中蕴含着无限的智慧和力量。陈毅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3]党的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党的事业能否成功,根本在于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因此,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
从社会发展的动力而言,人民群众是创造和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群众中有无穷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毛泽东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强调:“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4]群众有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群众有克服困难、远离危险而保证自己不受伤害的本性。但当困难、危险来临时,又有勇于面对困难、危险,勇于与困难、危险抗争的拼搏精神,直到克服困难、消除危险。在克服困难、消除危险的过程中,群众会运用其无穷的智慧千方百计地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为消除危险而进行不懈的努力。可以说,群众的拼搏精神和创新意识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经济特区,实施沿海开放战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等,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创新,可以说,群众的创新是我们党形成各种政策的基础。因此,我们必须尊重群众的创造力,鼓励群众发挥创新性,并努力为其提供更好的创新条件。
从文化发展进步而言,群众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文化是群众文化的主流,它对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保持群众的身心健康,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整个文化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我们:“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命令主义、尾巴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骄傲自大的工作态度等项弊病之所以一定不好,一定要不得,如果什么人有了这类弊病一定要改正,就是因为它们脱离群众。”[5]群众的地位是党密切与群众联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尊重群众、服务群众也是群众地位的突出表现和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客观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以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指导,着力消除各种危险因素。
2012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并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作风如何,对党风政风乃至整个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2013年6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这次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集中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问题。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的规定及为执行此规定而做出的各种努力,为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氛围,是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要使党的作风得到切实改进,还需要做出多方面的努力:1.宣传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党的性质、宗旨以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加强作风建设。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并形成了值得以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的优良作风。全体党员要时时自省,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方面反思自己的言行,以党的领导人的优良作风为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戒“四风”, 既认真解决“四风”方面的问题,注重通过强化理想信念、规范工作程序、完善体制机制抑制不正之风,又注意深入宣传党的优良作风,使党的优良作风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的氛围。2.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党的作风问题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的性质要求我们党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走在社会进步的前头、处于人类文明的前沿,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表率、作“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模范、作“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标兵。以改进工作作风为突破口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同志自觉、认真、坚持贯彻执行,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绝对不做,在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提高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做出榜样。在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切实加强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切实加强领导作风建设,切实加强生活作风建设,努力使全党保持过硬的优良作风,以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是要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在经济领域反映出来的主要问题有:因共同利益而发生的群体性诉求增多,群众之间的收入差距存在,群众的失业境遇与就业愿望并存,群众致富的愿望强烈,社会分配公平的呼声高涨,在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的同时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增多,建立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和谐劳资关系的呼吁普遍。在社会领域反映出来的问题有:群众住房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自然资源利用问题等。当然,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希望个人的劳动价值、知识能力和开拓精神得到认可和尊重,希望社会安定、自然和谐。可见,实现一定的利益是人民进行社会实践的根本追求。党员干部在为民办事的问题上要坚持利益导向,重视群众诉求,要把广大群众是否受益作为决策和工作的重要依据,制定出整套可行的具体政策、具体制度、具体措施,并做好普及工作,使之落实到位,努力做到尽其所能,有所作为,攻克重点、难点问题,扫除党群关系的障碍,努力实现人民愿望,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赢得民心,为密切党群关系打造持久、坚实的基石。
中共中央办公厅2010年印发的《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作出要求:“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省部级领导干部到基层调研每年不少于30天,市、县级领导干部不少于60天,领导干部要每年撰写1至2篇调研报告。”[6]这是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具体制度规定。但是,对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后对群众所起的作用和所产生的社会成效并没有明确规定,如解决群众问题的数量、下一步为群众办实事的规划、带动群众共同进步的前景以及群众满意度评估等。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不仅仅指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的过程中为群众办实事,也意味着党员干部在联系群众过程中唤起群众的自主参与意识,满足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建议权,引导群众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完善自己,引导群众放眼长远、顾全大局,引导群众自觉行事。对在直接联系群众中发现的波及范围较大的共性问题,一定给予充分的重视,结合请示报告制度,进行恰当的处理,使党群关系的危险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加强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方法的培训。培训是在短期内提高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开展培训,对引导党员干部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直接联系群众的通道,提高党员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加强地区之间直接联系群众经验的学习交流。经常性的学习交流,有利于取长补短、攀比从优,使直接联系群众的效果更为明显。在实践中,党员干部和党组织通过学习部分地区做群众工作的先进方法和良好经验,积极改进和提高本地区的群众工作,将本专业和本领域工作与组织群众劳动、生产、创业相结合,组织、动员学校、机关、军队、工厂及其他组织的群众参与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当中,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使群众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直接联系群众活动收到切实的效果。加强群众对此制度的考核和监督。详细制定考核的形式和内容,使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实际成绩更为明了,以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的现象,使群众在此制度中得到切实的实惠。
1.做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工作。习近平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邓小平同志在八大上所作的《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组织工作中的根本问题,是党章中的根本问题,是需要在党内反复进行教育的。习近平同志在西柏坡调研时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两位领导同志从教育途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方面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指明了方向,为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提供了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还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要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就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学习党的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矢志不渝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在学习中,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在党员的教育教材中,在党的报刊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境界,培养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是筑牢反腐败思想防线的重要前提。2.对腐败零容忍。十八大报告指出,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将作风建设与密切联系群众活动、廉政建设相结合。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按照中央部署,自觉遵守廉政准则和“八项规定”,自觉践行“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实践活动。继续全面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决查处腐败案件,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建立领导干部廉政建设的常态化管理机制,定期对领导干部的廉政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及时把握动态,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惩处纠正措施,确保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健康有序推进,以着力消除各项危险因素,进一步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
[1]习近平.论党的作风建设[E B/O L].人民网,2014-06-0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3.
[3]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小车见证民心向背[EB/OL].人民网,2011-07-01.
[4]毛泽东告诉我们依靠谁[EB/OL].heep.∥forum.home.news.cn/thread/130188986/1.html.
[5]毛泽东.全党团结起来,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论联合政府[A].毛泽东选集(第3卷)[C].1953.
[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EB/OL].人民网,2011-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