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大学科技开发部
201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获奖单位
福州大学:整合创新 实现社会服务工作发展新常态
◎ 福州大学科技开发部
福州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学校经过56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
福州大学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创业型东南强校的战略目标,始终坚持以国家、福建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为指导,以国家“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基本方针,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科技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动员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的意见》以及福建省政府关于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福州大学“先行先试”的精神,坚持把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努力推动科技工作在数量、质量和布局上实现较大突破,继续夯实基础研究,着力加强应用研究,凸显对海西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着力提升整体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走厚积薄发、弱者胜出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使福州大学成为福建省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和我国科技创新队伍中的重要力量,福州大学自2003年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和科技开发部成立以来,不断在实践中深化科技合作模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试点,制订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了行动方案总目标,持续推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共享等四类平台。
校企、校地合作逐渐规范,走上正轨,海西建设融合能力得到迅速提升,社会服务功能日益突显,产学研合作取得突出业绩,先后获得“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颁发的“项目成果转化优秀组织奖”以及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创新成果奖和促进奖。
福州市人民政府与福州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003年,福州大学提出“市校科技合作工程”计划布署,富有特色的校地合作模式在省内外有序铺展,形成了市校——县校——区校多层次合作格局。
措施一:先后与福建省九个地级市签订“市校科技合作工程”协议,建立了与福建省九地市的战略合作关系。以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专家工作站、学生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等多种方式 ,开展多方位的科技对接交流活动,打造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技术、人才支撑平台。
措施二:“立足福建,面向全国”,瞄准东部发达省市地区,主动出击。目前已与广东深圳、肇庆,山东肥城、德州,浙江永康、上虞、长兴,江苏淮安、如皋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常州等市开展多方位交流与合作。
为加强横向项目的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福州大学组建了福州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作为全校进行签订和管理横向技术合同以及科技成果推广的统一归口单位。同年,福州大学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以推动福州大学与企业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2009年,福州大学被授予国家科技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成为福建省首家获此称号的高校。2014年,福州大学大学科技园获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成为福建省唯一一家拥有两个国家级技术转移平台的高校。初步形成国家大学科技园“一园三区”的战略格局,构建了从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为一体完整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福州大学加快技术转移体系建设进程,着力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服务水平,在现有的两个国家级技术转移平台基础上,成立了福州大学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统筹全校技术转移工作,下设福州大学科学技术开发部(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及福州福大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服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加强闽台科技合作交流为主要功能的一体化链式技术转移体系,通过不断完善机制,持续推动福州大学横向科技工作持续发展。
措施一:“走出去,请进来”。学校坚持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多形式地参与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以福建省每年“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为主轴,组织科技人员积极参加省内外各种形式的科技对接会、科技成果转化展示会、博览会、科技成果交易会等等,主动与省内外各层级的科技经济主管部门、科协、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商联合会、行业协会等对口单位开展活动,积极开展“政企进校”系列活动,呈现出科技影响日趋增强、合作模式逐步创新、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发展态势。
措施二: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以市校、县校科技战略合作为契机,进一步推动开放式的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目前已经成立了福州大学福清研究院、晋江研究院、闽清院士工作站以及专家工作站、福州大学晋江高端装备制造研究中心等50多个集研发、中试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福州大学坚持以构建国家级平台或产业技术联盟为依托,以成果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引领地方产业发展为方向,彰显区域创新核心和创新人才的高地优势,有效发挥出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
措施三:加强产业联合会的合作,促进横向融合,有针对性地有选择地加入国家级、省级产业联合会。如成为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员单位、福建省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副会长单位、福建省高科技产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单位、福建省技术市场协会副会长单位,等等。借力产业联合会,不断增强企业、院所之间的横向合作,有效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拓展了横向科技工作发展空间。
“海西政务大数据共享与云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2012年11月28日,福州大学与泉港区人民政府、福建石化集团公司签订合作共建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框架协议。
近年来,福州大学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试点校企合作办学、校政企合作办学,合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以此推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模式一:校企合作办学——“紫金模式”的发展
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福州大学于2007年联合成立的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是一所以培养高层次地矿专门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本科生和研究生学历学位教育新型学院。学院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创新,实行特有的“紫金模式”。即“由企业支持办学建设、由企业参与办学过程、由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的全新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成功检验;积极探索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管理运行机制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机制。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企业的充分认可。
“紫金模式”已成为国内探索高等工科教育的典范之一。“企业支持办学建设、企业参与办学过程、企业检验办学成效”的“紫金模式”代表着当今工科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办学新模式,与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度吻合。在企业建设教学基地,通过“基础教学、基础实践训练、专业教学和工程训练等各个培养环节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了新型教学机制,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
模式二:“大学—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
2012年,学校开启“大学—政府—企业”合作办学的新模式,如与泉港区政府和福建石化集团共建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2013年与晋江市政府签订共建福州大学晋江科教园协议。由当地政府和企业分别在政策、土地、资金、实习、就业等方面给予学校优惠条件,三方通力合作、成规模地联合培养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产业和社会急需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这些做法,既有利于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又对进一步深化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