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长蓉,杨尚来,王成峰,刘益平,隗 权,陈建斌
(1.湖北宜昌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湖北 宜昌443000;2.宜昌市天然林资源管理中心,湖北 宜昌443000;3.宜昌市城郊森林公园管理处,湖北 宜昌443000)
湖北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大老岭保护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与兴山县、秭归县交界处,紧邻三峡大坝头库首北岸,地质上处于大巴山脉、武陵山脉与江汉平原凹陷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0°52′47″~111°00′21″,北纬30°00′13″~31°04′07″,面积24万亩,森林覆盖率98%。
大老岭保护区是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和三峡库区湿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综合型自然保护区,森林的质量和蓄积在全省保护区中名列前茅,涵盖了中山分水岭到水库湿地的生态系统完整谱系,保存着亚热带北部山地特有的多种珍稀植物群落,是我国中亚热带北缘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其生物物种基因库保存最完整的区域之一[1]。
白肩雕 (Aquilah.heliaca)、金雕 (Achrysaetos daphanea)、红腹锦鸡 (Chrysolophuspictus)、雕 鸮(Bubob.kiautschensis)等为保护区重点保护鸟类;除此之外,铁杉顶级群落、亮叶水青冈单优群落、珙桐(DavidiainvolucrataBaill)、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is(Hemsl.)Sarg)等珍稀植物为保护区的另一特色被誉为“湖北仅有,全国罕见”,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
同时,对于季节性南北迁徙的候鸟来说,大老岭保护区是我国中部候鸟迁徙的大通道。在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地区及陕西地区繁殖的候鸟,冬季可沿太行山、吕梁山越过秦岭和大巴山区进入四川盆地以及经大巴山东部向华中或更南地区越冬。
在2009~2014年每年的9、10月进行为期约2个月的环志调查,主要环志点设置在保护区最高峰天柱山和管理局办公地新宫。新宫网场海拔1 350m,北纬31.04296°,东经110.9758°,布设4m×12m捕网2张,3m×12m3张,2.4m×12m1张;天柱山网场海拔1 905m,北纬30.5235°,东经110.5108°,布设2m×10m捕网3张。环志员在环志期内每小时巡网一次,从捕网解鸟,辨别、登记(测量体重、喙长、体长、翅长和蹠指长度等)并环志。本调查旨在对2009~2014年大老岭秋季鸟类环志累计环志数量进行统计分析,明确优势种群的结构特征,为今后保护区内鸟类资源的保护与发展奠定一定基础。
从表1可以看出,大老岭保护区6年秋季鸟类环志数量累计前10的候鸟,共1目4科6属1 952只,占6年环志总量4 018只的48.6%。
表1 2009~2014年鸟类环志数量累计前10的候鸟统计
从目的组成来看,6年环志累计前10的候鸟均为雀形目。从科属种的组成来看,鹟科占到科的组成的50%,柳莺属占到属的组成的40%,种的组成中双斑绿柳莺最多,6年合计508只,所占候鸟累计数量的比例约为26%。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大老岭保护区雀形目鸟类资源丰富,且初步推断经过保护区的候鸟以雀形目为主,分析其原因可能与环志地点海拔、环志网的布设距离等因素相关。
从表1的统计还可以看出,6年环志到的候鸟中,陆鸟、小型鸟类占绝对优势。多为陆鸟可能与鄂西北地区大型湖泊较少,且环志鸟网的布设地点距离长江有一定距离有关;而环志到的大型鸟、猛禽等较少可能与环志鸟网距离地面较近有关。初步推断,大老岭保护区是雀形目陆鸟、小型候鸟的重要停歇地以及食源地,是我国候鸟中部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通道。
结合2009~2014年每年均环志到的候鸟前10以及6年均环志到的候鸟总量前10进一步比较分析可以看到,双斑绿柳莺、黑喉石即鸟、红喉歌鸲、黄眉柳莺、红喉姬鹟、北红尾鸲这6种雀形目候鸟在2009~2014年每年均能环志到,且数量居多;而暗绿绣眼鸟、黄喉鹀、棕眉柳莺等只在个别年份环志到较多。6年中每年均环志到但累计总量达不到前10的,还有黄腰柳莺、黄脚三趾鹑、白眉鸫、红尾歌鸲等。
由于本次统计分析以6年累计环志到的候鸟数据为主,又受到环志工具简单、经验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型的候鸟环志量较少、环志到的候鸟种群结构较单一等。如何科学有效地统计分析经过保护区的候鸟种类及数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大老岭保护区在我国候鸟中部迁徙路线上的重要生态作用仍需进一步验证。
[1]赵 辉,杨国祥.湖北省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纪实[N].中国绿色时报,2010-6-11.
[2]沐先运,张志翔.湖北三峡大老岭地区考察随笔[J].大自然,2010(4):64~67.
[3]宋朝枢,刘胜祥.湖北后河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赵正阶.中国鸟类手册(上卷非雀形目)[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5]赵正阶.中国鸟类志(下卷雀形目)[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6]郑作新.中国鸟类分布名录[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7]杨其仁,王小立,何定富,等.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资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3(3):41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