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城镇化环境影响评价初探——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2015-04-17 10:51许甜
绿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城镇化率环境影响向量

许甜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 南京210095)

1 引言

随着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出台,“城镇化”又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数据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4年的54.77%。城镇化带来的影响正一步步渗透进我们的生活,大到中西部城市群的建立、“两横三纵”格局的构建,小到一个家庭的转移落户、一个工厂的搬迁。而其带来的城市热岛效应、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了解城镇化政策影响环境的途径以及会对环境产生怎样的影响变得十分紧迫。对城镇化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2 国内其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

韦洪莲等提出了政策环评所需要的度量指标以及面向生态的政策环评工作原则和技术程序,探讨了西部开发政策环境影响的控制方法[1];巍、杨志峰对重大经济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应用于国内汽车产业政策[2];毛显强等在总结国内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制定我国的贸易政策环评导则进行了深入探讨[3];李向前等对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国家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4];毛显强等对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进行讨论并以小麦种植业为例[5];吴玉萍、胡涛等分析了我国贸易政策领域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现状并加以总结[6];朱庚申、张衍提出了区域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程序和指标程序[7];吴晓群、洪尚群等将政策分为以直接作用于环境的政策、以间接作用于环境为主的政策和直接作用以及间接作用兼具并重的政策,分析探讨各类政策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的原理和方法[8]。

综观以上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的研究对城镇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提供了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步骤。但城镇化政策有别于其他政策,因此需要对城镇化政策的对象、指标、方法、建议进一步地探讨。

3 城镇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

3.1 确定城镇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

本文所指城镇化政策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与城镇化发生作用的政策,如曾经实行的“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政策;另一类是通过影响城镇化的相关因素,间接地对城镇化发生作用的政策,城镇化的政策安排中多数属于这一类(表1)[9]。

表1 城镇化政策框架体系

3.2 识别城镇化政策的环境影响途径

城镇化政策推进城镇化进程,进而通过两种途径对环境产生影响:一种是城镇化进程将农村分散的人口转变为城镇集中的人口,对环境产生影响,即“政策—人口集中—环境”;另一种是城镇化进程使得城镇规模扩大,工业向城镇扩散,对环境产生影响,即“政策—工业扩散—环境”。城镇化政策对环境的影响结果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生活和工业废弃物的增加,使土壤、大气、水环境等遭到破坏;二是人口集中割断了有机排泄物及废弃物与农田生态系统的联系,加上化肥的使用,造成城镇环境的有机污染。城镇化政策的环境影响途径见表2[10]。

表2 城镇化政策的环境影响途径

3.3 城镇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转移矩阵法”

城镇化政策通过推进城镇化进程,即表现为城镇人口的集聚和工业的扩散,进而对环境产生影响。由于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我们采用转移矩阵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选取“城镇人口集聚”这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设U、I分别为城镇化政策向量和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向量。

式中:uM(M=1,2,…,m)分别代表城镇化政策的m个因素。

I=[i]

式中:i代表人口城镇化率变化项。

设U对I的影响矩阵,即城镇化政策向量对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向量的影响矩阵为UI:

式中:xM1(M=1,2,…,m)代表uM(第M项政策)对i(人口城镇化率变化项)的影响权重。

设H为环境影响因子向量:

H=[h1h2…hk]

式中:hK(K=1,2,…,k)分别代表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量。

设城镇化率变化向量I对环境影响因子变化向量H的影响矩阵为IH:

IH=[y1,1y1,2…y1,k]

式中:y1,K(K=1,2,…,k)代表i(城镇化率变化项)对hK(第K项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权重。

再设城镇化政策向量U对环境影响因子向量H的影响矩阵为UH,则:

式中:zM,K(M=1,2,…,m;K=1,2,…,k)代表uM(第M项政策)对hK(第K项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权重。

UH,即城镇化政策环境影响矩阵,可以通过矩阵相乘得到UH=UI*IH。

即由矩阵UH的结果,即可得到各城镇化政策项对各个环境影响因子变化的影响权重。

以此城镇化政策对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权重矩阵UH,乘以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后各环境影响因子的数量变化向量H=[h1h2…hk],可估算第m项城镇化政策导致第k个环境影响因子变化的绝对数量。

4 案例研究

我们选取江苏省常州市作为案例点进行案例研究,该案例点位于江苏省南部,沪宁线中段,属长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其下辖溧阳、金坛两市及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区。溧阳、金坛二市下辖17个镇、6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332个村民委员会;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区下辖21个街道办事处、20个镇,287个居民委员会(社区居委会)和445个村民委员会。

以城镇人口集聚为例,对我国近十年的城镇化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加深我们对近十年城镇化政策调整给人居生态环境带来影响的机制的了解。

4.1 环境影响评价对象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会议还着重强调,未来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产业布局与环境资源相协调,而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3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是本届政府的工作重点,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

4.2 环境影响途径的识别

不论是直接影响政策,还是间接影响政策,城镇化政策的调整都会对人居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最为明显的改变是城镇人口的集聚,从2006~2013年常州市人口城镇化率由72.6174%增长到86.4918%。人口向城镇集聚之后,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产生量、化学需氧量产生量、氨氮产生量、总氮产生量、总磷产生量都发生了变化。数据来源参见《常州年鉴》(2007~2014)。

4.3 城镇化政策的环境影响分析

4.3.1 城镇化政策对人口城镇化率的影响

导致人口城镇化率产生变化除了城镇化政策这个因素之外,还有经济发展、土地供应面积、房地产开发投入、工业总产值等因素[11],对这些因素我们统称为“其他”。

首先,先设U、I分别为城镇化政策向量和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向量:

式中:um(m=1,2,…,5)分别代表影响人口城镇化率的五个因素: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相关政策、2010年及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相关政策、2013年新型城镇化政策、其他因素。

I=[i]

式中:i代表人口城镇化率变化项。

设A对B的影响矩阵,即城镇化政策向量对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向量的影响矩阵为UI,则

式中:xm,1(m=1,2,…,5)代表um(第m项政策)对i(人口城镇化率变化项)的影响权重。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学习了解的知识及经验,按主观经验法设置权重。

4.3.2 人口城镇化率变化的环境影响分析

本研究主要针对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对水环境这一方面的影响,涉及的环境影响因子主要是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产生量、化学需氧量产生量、氨氮产生量、总氮产生量、总磷产生量五个。

设H为环境影响因子向量:。

式中:hk(k=1,2,…,5)分别代表城镇居民生活污水产生量、化学需氧量产生量、氨氮产生量、总氮产生量及总磷产生量的变化量。

人口城镇化率变化之后各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量见表3。

表3 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引起的环境影响因子的变化量

设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向量I对环境影响因子向量H的影响矩阵为IH:

IH=|y1,1y1,2y1,3y1,4y1,5|

式中y1,k(k=1,2,…,5)代表i对hk(第k项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权重。

对表2中的每一列进行归一化处理,可求出人口城镇化率变化度各个环境影响因子数量变化的影响权重矩阵IH。

4.3.3 城镇化政策的环境影响

设城镇化政策向量U对环境影响因子向量H的影响矩阵为UH,则:

式中zm,k(m=1,2,…,5;k=1,2,…,5)代表um(第m项城镇化政策)对hk(第k项环境影响因子)的影响权重。

城镇化政策的环境影响矩阵可以通过矩阵相乘得到,UH=UI*IH,即有:

由矩阵的结果得到的是各政策项对各个环境影响因子变化的影响权重。

5 结语

城镇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对象包含直接影响政策及间接影响政策两个方面,其环境影响途径主要是通过影响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及工业向城镇扩散进而影响环境。本文以常州市为例,进行初探,文中权重主要采取主观经验法确定,这是一大不足之处,后面会增强其科学性,为城镇化政策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1]韦洪莲,倪晋仁.面向生态的西部开发政策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4):21~24.

[2]李 巍,杨志峰.重大经济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初探——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00,20(2):114~118.

[3]毛显强,汤 维,刘昭阳,等.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8):86~91.

[4]李向前,胡 涛,毛显强.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国际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动态,2003(2):39~41.

[5]毛显强,李向前,涂莹燕,等.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40~45.

[6]吴玉萍,胡 涛,毛显强,等.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论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35~40.

[7]朱庚申,张 衍.区域政策环境影评价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2):35~41.

[8]吴晓群,洪尚群,贺 彬,等.环境政策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4(1):37~40.

[9]汪冬梅.我国城镇化的制度支撑体系:一个系统分析框架[J].工业技术经济,2010,29(8):20~23.

[10]周 航,崔伟宏.城镇化进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及治理对策[J].商业经济,2012(12):3~4.

[11]王仲萍.重庆市城镇化率变化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回归分析法[J].辽宁农业科学,2013(5):33~37.

猜你喜欢
城镇化率环境影响向量
新一轮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来了
向量的分解
静压法沉桩对周边环境影响及质量控制
水产养殖中有毒有害污染物残留及其环境影响
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聚焦“向量与三角”创新题
2016年全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41.2%
向量垂直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义务教育城镇化率5年升至72.55%
文化环境影响下的儿童行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