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的翅膀飞得更高

2015-04-16 15:09孙开霞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亲子沟通高中生

孙开霞

〔关键词〕高中生;亲子沟通;担忧

在面向高中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中,我接触过很多非常关心孩子的家长。与孩子有关的一切,无论学习、穿着、交友、情绪,都聚集着他们爱的目光。然而,从他们的言行中,我还感受到关心的另一面:过度担忧。他们怕孩子做不好这个、处理不好那个,好像少了他们的指导和唠叨,孩子就不能健康成长。下面三个案例中的家长,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

小敏的妈妈很担忧女儿,经常打电话给班主任询问小敏在校的情况,最近甚至在夜里十一二点打电话,严重影响了班主任的生活。后来,年级部的领导将她介绍给我。在咨询中,我了解到,她担忧女儿的根本原因在于怕女儿被别人看不起。其实小敏在学校里表现很好,与同学相处也很和睦,并没有感受到被别人看不起的情况。

小华的父亲说小华的脾气太坏,在家里动不动就发脾气。他们一方面倍感自责,一方面又对小华的未来充满担忧:这么坏的脾气未来如何找到好工作,还有哪个女孩子愿意嫁给他……我问小华的父亲,这些话有没有对小华讲,他说讲了,只要儿子不听话,他就会控制不住地讲出来。他还说儿子的逆反心理太严重了。

小明经常和一位朋友在一起玩,有心事也是跟对方讲,这让他觉得交这个朋友非常值得。但小明的父母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发现小明的朋友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先玩后做作业。由于担心小明受到对方的影响耽误学习,他们多次阻止小明与这位朋友交往。最终导致小明一听到学习就厌烦,与父母的交流也更少了。

从上述三则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几位父母对孩子的在校表现、情绪表达或人际关系非常关注。关注是爱的体现,可是以担忧之名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并不能达到家长期望的目标。这是因为,以担忧为名的爱,传递的是一种负面的期望和情绪。

1.担忧中伴有焦虑、恐惧情绪

担忧多是家长对孩子未来无法掌控而产生的焦虑、恐惧情绪。家长的焦虑、恐惧情绪越强烈,衍生出来的控制感就越强。如果孩子愿意接受并服从家长的安排,家长的掌控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伴有焦虑、恐惧情绪的担忧就会降低。

2.担忧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很多父母担忧孩子出错,希望孩子样样都好。这种担忧本身,就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扼杀。在父母担忧中长大的孩子,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孩子。因为孩子会受到来自父母的暗示或明示,“配合”父母,使自己长成父母“担忧”的角色。

3.担忧是对孩子能力的否定

担忧的家长,在潜意识里认为孩子缺乏处理事务的能力,对未来也没有足够的应对力。为了减轻这份担忧,他们就借助语言的唠叨,或者亲力亲为来替孩子打点事务。家长做得越多,孩子实践的机会就越少,能力自然无法提升。

4.担忧是家长自身“内在小孩”的需求

家长以担忧为名,一面是为了孩子,另一面也是为了满足自身“内在小孩”的需要。家长是成年人,在对待“内在小孩”时受制于现实的、伦理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地向它表达爱意,孩子就成了家长成全“内在小孩”需求的最好通道。

过度担忧是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坏的礼物。要改变礼物的性质,家长就要变过度担忧为放心、信任以及对孩子抱有美好的祝福。因为只有充满放心、信任、祝福,才能给孩子充分的选择的权利,孩子才能在家长爱的目光里,发展出内在的精神力量,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那么,家长怎样做才能把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呢?

一、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

家长的人际关系指向于外的是与他人的关系,其中包含与孩子的关系;指向于内的是与自己的关系。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家长首先要做的是理顺与自己的关系,只有全心地接纳自己,才能以宽容的心,接纳孩子的一切,并以毫无保留的爱真诚地陪伴孩子成长。

小敏的母亲在小敏出生后,患上了产后抑郁症。由于进行了药物治疗,她不能亲自给小敏哺乳,这让她深感遗憾,同时也觉得非常自卑:她很怕别人看不起她。随着小敏渐渐长大,她把这种害怕又转移到了女儿身上,担忧女儿在学校里也遭受到和她一样的“待遇”。尽管班主任已经多次向她澄清小敏在学校表现很好,但仍无法打消她的疑虑。母亲对小敏担忧的根源在于她没有处理好与自己的关系。她觉得别人看不起她,是因为在潜意识里,仍抱有自己是“病人”的看法。惟有去掉“病人”的身份标签,理顺与自己的关系,小敏的母亲才能走出对女儿过分担忧的困境。

二、减少对孩子的控制

家长担忧越多,对孩子的控制感就越强。过强的控制,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青春期孩子对抗父母的重要表现,因为只有通过对抗,孩子才能表达自己的态度。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逆反心理的强度,来了解自己控制感的强度。家长越少控制感,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就越大。

小华的父亲通过担忧来控制孩子,是典型的控制感过强的表现。他不仅控制孩子的情绪,还控制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小华发脾气,是因为他的诉求不能在合理的情境下表达,所以只能借由这种非正常的渠道表达。父亲不能读懂小华的需求,不能共情小华的感受,反而以“逆反心理”对此进行解读,并对小华的前途进行不理性的负面预测。在咨询中,小华的父亲说,他这样做,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责骂,激发儿子的斗志。殊不知,这样的激发,对渴望拥有独立人格的小华来说,是无法承受的。每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需要来自家长的正面的、积极的鼓励和赞扬。妄图通过否定来控制孩子,只能将孩子推向更差的境地。

三、相信孩子的能力

家长所能做的,是相信孩子的能力,并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能力。而达成这个目标的最好途径,就是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信任。孩子得到的支持和信任越多,就越有能力去处理现实中的各种关系,就更能积极地迎接来自于个人成长以及社会化过程中的挑战。

对于小明来说,与朋友交往是非常正常的个人成长的需要。小明在与朋友相处的过程中,会习得处理人际关系的多种能力,并将获得的能力带入未来的人际关系之中。小明的父母意识不到人际交往的作用,反而将注意力放在观察和放大小明朋友的不足之处上。小明的母亲说,在放暑假期间,他们希望小明认真学习,弥补较弱学科的成绩,而不是和朋友在一起玩,把时间白白浪费掉。其实,对于做作业的时间,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安排,只要不是品德问题,都不必担心。小明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是却得不到父母的支持,那是因为,父母根本不相信小明有处理好学习与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所以最后导致的结果是,过度担忧、过度干预,不仅打击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拉大了孩子与他们的心的距离。

四、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承担后果的机会

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即选择,选择即自由。个体存在的目的在于获得与自身相关事务的选择权,拥有了选择权,才能自由体验生命的美妙,以及承担相应的责任,最终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家长过度担忧孩子,从根本上来说,是在和孩子争夺成长的选择权。家长获得选择权,孩子就失去了这一权利,进而也就失去了承担后果的机会。选择的后果,有成功,也有失败。能够面对失败,并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教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财富和宝贵经验。如果家长获得选择权,孩子只能被动接受,他们就不能享受自由选择带来的成就体验,更不能成长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

中国家长的信仰是孩子。孩子健康成长,是每位家长的心愿,更是每位家长的信仰。家长们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放下担忧,放手孩子,祝福孩子。如此,孩子才能在家长爱的目光里,自由选择、自由成长,体验青春的美好,任青春的翅膀飞得更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大港中学,镇江,212028)

编辑/黄才玲 终校/于 洪endprint

猜你喜欢
亲子沟通高中生
第十九届“新作文杯”高中生放胆作文征集活动获奖名单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0年7、8期合刊
家长应学会给孩子和自己“留白”
初中生亲子沟通问卷编制
用关心化解家庭教育中的强迫
智障儿童亲子沟通能力评估的研究进展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
成长自己 成就孩子
妈妈,请不要念动你的“咒语”
中国出了本《高中生》助你高考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