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生
“我们并不想被贴上水泥制作的标签,因为可以使用的材料还有很多,我们两个人都很随意,想到什么就用什么。”什么设计工作室创始人之一孙昕这样说。
孙昕与黄海文的工作室最初没有名字,朋友来得多了,问题也多了:为什么开工作室啊?做什么啊?用什么材料呢?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孙昕和黄海文被问得头大:怎么这么多什么?那干脆工作室就叫“什么”吧!
为什么成就的什么
设计工作室的成立,仿佛就是注定。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毕业后,孙昕一开始并不想成为生产线上的“零部件”,也不想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孙昕就接些杭州附近的“活儿”,甲方有订购雕塑的需求,孙昕就拉人开始制作,那段时间孙昕过得挺“死”的,脑子里的想法得不到认可,也没人搭档共同出力。而就在孙昕埋头苦干时,黄海文去了国外深造。2011年,黄海文回国,两人碰面一合计,当即拍板:开个工作室呗?好啊!
孙昕和黄海文都是行动派,风风火火好一顿寻找,最后把工作室安在杭州郊区的一片别墅区里,130平方米的小跃层,带个小院子。孙昕和黄海都是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的粉丝,所以在工作室的设计上完全没有分歧,自然而然就把工作室打造成以清水混凝土为主,几何形状作为分割的风格,没有刻意的装修痕迹,只有裸露的水泥和白墙。
虽说是创业,但两人的状态一直都比较随意。工作室搭建好以后,两人也“玩儿”了各种材料,用水泥纯粹是艺术院校毕业生审美强迫症的结果。工作室前面的院子不大,但也足够放些花花草草,山里挖的、
朋友送的、路边捡的……时间久了,院子也就丰盈起来了。渐渐地,两人发现市面上的花盆无法满足自己的审美,就想着自己做做花盆试试,这对雕塑系的毕业生来说小意思。第一次试验做花盆,就决定采用雕塑时常用的水泥。随手一番倒腾,没想到出来的效果很让人喜欢,水泥表面粗糙的质感,沉甸甸的手感,配上郁郁葱葱的花草树木,很是有趣。朋友们一来看到,了不得,不卖不肯走。于是两人决定认认真真再做一批。
不只是水泥啊
这一次两人很认真,前期讨论设计后期还用上了3D建模。先用泥坯做雏形,再倒模、水泥浇灌,最后还打磨修型,钻出透水孔。喜欢的朋友上门来把花盆带走,再带朋友来挑选,生意就自动送上门来。有顾客喜欢细腻的手感,两人便用打磨、上蜡来满足顾客要求。生意多了,孙昕和黄海文开始有了版权意识,在每件水泥器物没干透前,盖上“什么”的LOGO,很有些限量版的意思。
如果说花盆是误打误撞的产物,那随之而来的蝴蝶效应开始让孙昕与黄海文认真思考水泥这一材料的可实施性。“构思初期,让水泥混凝土这个材料本身变得更具吸引力,变得会说话,或者说让水泥混凝土以外的‘干扰因素减到最弱,是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所以在作品中我们试图模糊功能性,让水泥混凝土材质本身的属性尽可能地扩大,挖掘水泥混凝土作为材料的表现力和张力。”孙昕说:“如果说之前花器系列的购买者和使用者有喜爱种花养草作为前提的话,这次我们试图把‘门槛降得更低,让更多人能重新认识身边常见的材料——水泥。”
冰箱贴、磁扣这些比花盆小巧许多的器物,开始在什么工作室里诞生,它们小巧轻便,使用方便。而这些产品的设计制作,出发点也不是为了更好的贩卖。“有人买,肯定是愉快的,但对于艺术家来说,并不想重复生产同样的产品,我们更愿意异想天开。”两人一直强调不想被打上水泥的标签,因为两人并不想因此被局限在水泥材料里,他们想要尝试的材料还很多,除了水泥,最近也在用纸板、金属等不同材质做融合。希望能借助尝试不同的材料,让思路更广,设计作品更有趣味性和多元性。“我们并不想为了销售而设计,更愿意因为喜欢而生产。有些产品适合销售,我们会售卖;有些作品太抽象,我们会积极用于展览。”孙昕说得很自在。
有人专程前来与孙昕和黄海文商量合作,出资架设生产线,两人除了设计其他全都不用管。没怎么考虑,孙昕和黄海文就拒绝了:“不想被投资,也不想被‘产品绑架。一旦答应,和现在就是全然不同的状态。所有的一切都为了赚钱,这不是我们成立工作室的初衷。”显然,两人不能算是成熟的生意人。“我们更喜欢现在的状态,卖产品的钱够交房租和日常基本用度也就行了。今年也没有特别具象和伟大的目标,只是争取往后每年能举办个展览,就心满意足。”孙昕和黄海文在工作室里笑着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