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辛勤的耕耘拯救“失语”的中国建筑文化
——感悟马国馨院士新作《长系师友情》

2015-04-16 20:31:21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5年12期
关键词:建筑界友情建筑师

金磊

他用辛勤的耕耘拯救“失语”的中国建筑文化
——感悟马国馨院士新作《长系师友情》

金磊

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马国馨以其毛主席纪念堂(1976年)、第十一届亚运会的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1990年)、首都国际机场二号航站楼(1999年)等项目的影响力,为国内外建筑界所知晓,但作为一介设计大师,近20年对中国建筑学界的贡献还更多体现在建筑评论与建筑文化的传播普及的推动上。据不完全统计,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由他主持并编著的建筑文化类著作与评述达20余部,这其中尤为感动业界读者的是他那一系列具备人文情怀的建筑人和事的文章。现任作为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会长的马院士,近年来他更倾力关注对20世纪中国杰出建筑师的梳理与记忆,《长系师友情》即为这样的一本有情感、有内涵、有敬畏的书(天津大学出版社马国馨著2015年5月第1版),读它让人不仅走近了一批中国20世纪著名建筑师,更体会到马院士的良苦用心,这里渗透了作为建筑学人的社会责任,在新中国诞辰66周年之际,读此书很有现实意义,因为它不仅给予业界从人文情怀上走近建筑师的阅读思路,更为传承20世纪建筑师设计遗产带了“好头”。

1 《长系师友情》用建筑师梳理出新中国记忆

对于所著的《长系师友情》一书,马院士在“后记”中说,共收录了自1999-2014年写的31篇文章,记录的建筑界人士大都为前辈、师长、朋友、同事或同学,对于这本书的意义他不自觉的“总结”到,或尊崇、或怀念、或忆旧、或友情,他特别针对2004年为北京院总建筑师张镈大师辞世五周年撰写回顾文章的记忆。他在《长留念记在人间》的文章中说:“……许多前辈,他们都是我国现代建筑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他们的经历、经验、作品、学识都是值得发掘和分析的宝藏,更是当前研究现代建筑历史和进程的重要内容……”。问题是时至2011年,张镈大师诞辰百年,知晓他的人越来越少,不仅社会公众、甚至连建筑界已有太多的人淡忘了张镈大师的一批传世之作(北京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民族饭店、友谊宾馆等)。难道建筑界也染上了社会的世态炎凉,“人走茶凉”之感非常令人可悲。对此我联想到,每年全国“两会”都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体会,但已经绝少宣传他的设计师是谁?此做法是不是应纠正呢?马院士的《长系师友情》大胆地探索了这块“冷土地”。《故土中华忆揽洪》是为纪念在法国享年百岁仙逝的北京院总建筑师华揽洪(1912-2012年)所作,华揽洪早年在法国做职业建筑师,1951年回国在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工作,任都委会技术室副主任(梁思成为主任),他曾与其父华南圭提出并完善北京“西郊新市区计划纲要案”。在设计项目上,60年前1955年6月1日竣工的北京儿童医院正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梁思成曾评价道“这几年的新建筑,我认为最好的是儿童医院,华揽洪抓住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不论开间、阳台等都合乎中国建筑传统的比例……”,再如1954年建成的北京百万庄街坊,1956年兴建的白纸坊和幸福村的两个住宅区,同时在1956年10月25日在《北京日报》上发表《沿街建房到底好不好》的文章,他指出“沿街建房是过时的老办法,在欧美各国已充分证明它不符合现代人民生活,形成了不可挽救的恶劣局面。”华揽洪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还有,正是他的努力,1955年中国才有幸成为国际建协的会员国,1981年他在法国出版了《重建中国——城市规划的三十年》一书,2002年他荣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艺术与文学荣誉勋位的最高勋章。马总在文章中质疑,一个倾力中国城市建设且在法国加入法国共产党的中国建筑师,怎么会回国后却变成了“反党人物”呢?这其中有什么应汲取的教训呢?《怀念陈占祥先生》是马总的又一倾心之作,文章重点介绍了陈占祥(1916-2001年)与梁思成于1950年2月正式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尤其引用了《建议》中8个“为着”的排比句,现在读来都感到十分贴切北京城市规划建设“我们相信,为着解决北京市的问题,使它能平衡地发展来适应全面性的需要;为着使政府机关各单位间得到合理的且能增加工作效率的布置;为着工作人员住处与工作地区的便于来往的短距离;为着避免一时期中大量迁移居民;为着适宜地保存旧城市的文物;为着减低城内人口过高的密度;为着长期保持街道的正常交通量;为着建立便利而又艺术的新首都,现时西部这个地区都完全能够适合条件。”据马院士介绍,梁思成1949年9月19日专程给聂荣臻市长写信推荐陈占祥先生,称他“在英国随名师研究都市计划学,这在中国是极少有的。”无论是“梁陈”方案,还是在“反右”问题纠正后再度复出的1979年以后他的规划思想,都说明陈占祥总建筑师的前瞻性与预见性,他的见解与看法是被中国城市实践证明了的是非曲直;在《一代大师杨宽麟》文中,马院士从第一代中国建筑工程师杨宽麟(1891-1971年)成为基泰工程司合伙人,讲到出任多年圣约翰大学工学院院长;从他身为与新中国同龄的北京院“八大总”中年龄最长的,到他何以成为中国一位杰出的结构工程师以及数十计的设计项目;杨宽麟先生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培养出国内一批鼎鼎大名的建筑学家(如李德华、罗小未、李滢、白德懋等),还建树了一系列诸如“最节省材料的坚固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的建筑结构设计哲思;此外书中还有“画品与人品——怀念魏大中”、“马到成功忆宋融”、写学长郑文箴“盛世巧思伴天工”、回忆老建筑是巫敬桓、张琦云夫妇的“敢乘东风学少年”、为顾问总建筑师吴观张的“贺观张老八十寿”、写资深建筑师玉佩珩的“从《城与园》到《城与年》”、记叙英年早逝的“和王兵在一起的日子”……上面盘点的建筑大家,其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如今接近125岁的杨宽麟,也有留下无数遗憾的中年建筑师王兵,无论怎样的建筑人生,他们都为共和国的建筑大厦作出了贡献,马院士的《长系师友情》用“同事”这些生动的建筑人物,写就了鲜活的新中国建筑记忆的重要片断。

2 《长系师友情》深读悟出的体会与联想

有人说周有光(1906-)的110年是中国朝着现代化发展最为关键的110年,他是一位伟大的书写者和见证者,那我更以为马国馨院士的一系列建筑作品、著述以及《长系师友情》在博采大家之长的同时,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它们有提炼、有诉说、极其透彻地通过这些建筑大家的“故事“,展示了新中国建筑学的发展轨迹。“后记”中马总谦虚地表示他不擅长写这类文章,说他的文字看上去顶多就是以任务为中心的另一种“工程报告式设计说明书”。据我所知,他是十分重视并喜爱文字的,他是最早倡导并投身国内在近30年前举办的“建筑师与文学家研讨会”的积极分子。文学即人学,是心灵之学,它与建筑的联系是极其自然的,沟通建筑设计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即有种种奇趣与雅趣,更有绚烂且迷人的历史与当代场景,这里有名士清流的智慧与风度,也有作者以冷为热、以苦为乐,在顶峰中冒雪不懈寻觅幽香的学术之常态。近些年来,由于建筑文化讨教的缘故、由于向他学习建筑评论新知的缘故,也由于共同研究并推进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及为中国20世纪“百岁建筑师”做好传承记忆的缘故,我几乎每周都要造访马院士的办公室,在这里每次都能升腾起一种学术的激情及对建筑文化的热爱,他的办公室丰富的书刊及选题广博的视域,远胜过一般建筑书店。所以,我说,正是根植于广阔的文化原野之上的深度从容,使他的每每耕耘都仿佛酝酿着一个激起悠远的雷声。所以,综合的说,我对马总《长系师友情》书总括有4点印象及感悟。

2.1《长系师友情》是本有文化重量的书

因为作者的31篇文字,无论长短,无论写谁,都能让细心的读者感受到他的“诚”意。本来,在中国文化中,美育的地位很高,但审美如果失去了人的道德与伦理,就等于与中国文化在结构上未对接。之所以讲,这书是有文化重量的,是源自它的文化审视,来自它对建筑界人物(书中多仙逝者)的珍视。珍视或珍惜对生命有限的惆怅,人生只有把控住短暂偶在的生命与事件,才可诗意的栖居,并从文化层面上超脱并永恒。文化之重量的真正体现在于要让世界知晓中国建筑界的这么多不凡人物,这才是中国建筑文化考自信自强走出去的关键;这里不仅有城市建筑生活的“自然”与“诗意”的人文性,更体现因建筑追求所及的冷暖文化。

2.2《长系师友情》是本有历史内涵的书

与马总交流,他也不认同这是本建筑历史的“大书”,但它分明是为新中国建筑界写了“人与事”的历史。上述讲到的八篇文章,基本上概括了与新中国同龄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的9位建筑师,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代表国家建筑的一批作品的建筑师。从“梁陈”方案、到“国庆十周年”的北京十大建筑;从为百姓设计的北京50年代居民区到21世纪建成的国家大剧院;从北京国际机场航空港到第29届北京奥运会建筑都记载下北京院建筑师的贡献;此外书中有作者32年前在日本丹下事务所研修与贝聿铭大师交流讨教的记叙,有怀念建筑出版家杨永生的“永生的斯书斯人”,有悼念中国建筑界元老、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徐尚志的“千间广厦铸诗情”的文章,对建筑师贡献的评介中涉及中国建筑界,再加上著述的历史感,从而使其内涵丰富,是一本鲜活的中国建筑师“写真集”,因为它们都真实地表达着特定时段的建筑师的心灵史。

2.3《长系师友情》是本讲真情说敬畏的书

这是本从书名就令读者感慨的书,“有幸两度从师门——忆恩师汪坦”的文章写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汪坦教授辞世十周年的2011年,文章特别写到先生在为人处世上的坦荡正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附和,恩师的美德他在文中总结道“这就是我心中的汪师,常怀赤子之心的汪师,忧国忧民的汪师,坦荡正直的汪师,敢于否定和自省的汪师,充满情趣的汪师”;在怀念恩师后,作者又充满深情寄托对学友的怀念,如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萧默的悼文“一叶菩提传后世”,文中也引用了作家任彦芳的诗文“默默无言终生记,心心相印无别离。何时同往敦煌去,再吟一叶一菩提。”萧默先生高马总四届,后同是汪坦教授的博士,但他是那种咬住一件事不放下锲而不舍的人,马总列数了萧默先生为中国一系列新建“怪诞”大型公共建筑的看法与评述,如果说萧默先生直抒真言是一片真情,那马院士对他的点评更体现了为创造健康的建筑生态环境的特有执著。在文章结尾的一段话尤为感人并使人启迪:“老萧曾表示,终于可以得到休息了。是的,萧默兄你是休息了,但你的勤奋好学、你的耿直率真、你的疾恶如仇、你的忧国忧民、你的追求真知、你的锲而不舍,我们又怎能忘记呢?”

2.4《长系师友情》是本一定可深读的“思想集”

建筑思想,尤其是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设计思想是需要传承的。书中有为已故原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王景慧《画为心声——王景慧建筑速写集》所作序及增加的文字,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景慧学友在建筑遗产保护、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上勇做探路人和奠基者的敬畏之心,其写作用意是为了让建筑遗产之思传得更远;“纪念塑像及我们的纪念”一文,通过细描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建筑学院的经过,较全面揭示了作者心目中的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发展的学术贡献:他进谏言、做诤友、希望自己的意见能为领导注意并采纳;他在学术上,本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清华传统,运用“会通中外,会通古今”的功底在一系列项目设计、研究与讨论中,表现出直言不讳的求索精神;他自以为只要有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态度,就可以不顾及别人怎么看怎么想。梁思成先生有一系列“为中国创造新建筑”的思想与设想,许多理念及主张已被历史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甚至堪称建筑创作的遗产之思。据此,马院士在文章结尾处感叹到,梁先生无法躲避厄运的袭击,那是些不能抹去的历史记忆,“仅以一尊纪念雕像是无法全部表达的。”

读书乃人生一件大事,尤其是对建筑学人而言读好书更应是与自己厮守的大事。大家知晓,在世界环保界的名著《瓦尔登湖》源自在28岁便决定离开大城市的梭罗,澄澈见底的湖水给了他创作之灵感,920天后,一本骇世之作《瓦尔登湖》诞生。尽管从表象看,书仅仅是对他森林生活的写实,但它完成了一件比创作更伟大的事情,对自己的深度思索和对人格的无限升华。同样,我们审视马院士的“另类创作”之路,建筑文化、建筑评论及建筑遗产的评说,它同样对社会、对建筑的贡献远大于他又新设计了什么作品,因为这里有“思与诗”的光泽,这里有真正为建筑行业发展带来慰藉的理念,或许这正是马院士为中国建筑界不断推出更有价值更闪光的贡献,是大师崭新的一面,它象征并启示着每个人心中有远方学人的不懈追求。

10.3969/j.issn.1673-1093.2015.12.008

金磊,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总编辑。

猜你喜欢
建筑界友情建筑师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阿尔瓦罗·西扎
——建筑界的“诗意”雕塑家
房地产导刊(2022年9期)2022-09-19 07:41:08
胖胖的“建筑师”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英语文摘(2022年5期)2022-06-05 07:46:30
向美好友情进发
当友情遇到禁忌
好日子(2022年3期)2022-06-01 06:22:14
我有友情要出租
我们的友情
当建筑师
梦想成真之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