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评论看建筑创作

2015-04-16 20:21金磊
建筑设计管理 2015年9期
关键词:建筑界建筑创作评论家

金磊

从建筑评论看建筑创作

金磊

何为建筑?何为诗意的建筑?何为建筑繁荣的社会文明氛围?一直是数百年来中外建筑界争论的话题。由芬兰建筑大师埃萨·皮罗宁及中国建筑学者方海等编著《论建筑》(中国电力出版社2014年1月第1次版),是一本汇集古今中外200多位著名建筑大师500句建筑名言警句的哲思录,这本建筑思想集不仅是当代建筑师的镜子,更将建筑设计的内涵与公众传播,在建筑评论的平台上串接起来。正如方海教授所言,它为建筑行业的设计研究提供了有意义的起点,为一个民族专业思辨能力提高带来了催化剂。我认为,当下建筑与城市界一再寻求全面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建筑设计与建筑评论的双轮驱动,离不开倡导扎实且深入的专业化媒体的传播力。正如前不久,清华大学2015年设计学术周举办的“新常态·新设计”研讨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教授的“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的演讲。可见,不论从建筑创作还是传播评论上这番话都是一个值得推崇的“调号”,这是符合国际视野传播理念的。

建筑设计缺失理性,源于没有建筑批评

纵观中国建筑设计的发展现状,大多的新建筑作品虽然在关注适用性的同时,开始追求艺术性、思想性乃至文化传承性统一,但基于不断的来自政府方、建设方、开发方的创新与再突破的压力,来自国内外不断的“现象与思潮”影响力,建筑师总试图拥有改变世界、改变城市的无尽可能性,换一种思路的设计创作比比皆是,这里不乏建筑界的精品,也有不少一念之间脱离现实的建筑。以仓促上马的各类城市开发区设计为例:某项目臆想为国外投资的大中企业、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基地等称国际创业园(或孵化器),由于项目任务书阶段对国外开发项目规划缺少真正的、有研究的基础的策划,从而失去了充分的投资者与业主的意向。由于急于求成,现在国内有不少城市面临开发的科技园区形同虚设,无项目的园区占有宝贵的资源和土地,更藐视建筑师的劳动成果;全球第一个科技园诞生于1951年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即今日“硅谷”),但国内不少城市在不甚理解高新科技园区的情况下,以创造城市GDP为目标,积压了资金且堆积了大量烂尾工程。“高新区”名目再多,实质上旨在建立一个最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的“知识密集区”和“技术密集区”,然而事实上,高新产业园区的开发往往方向偏颇,如某城市的“大学城”,城市行政管辖未将大学城的数据纳入规划,显然不合适,此外也应淡化行政管辖区界,强化产、学、研相结合的规划整体区界。

在[英]蕾切尔·库伯等著欧美设计管理经典著作《设计的议程》中强调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消费繁荣,使设计行业沉溺于一些表面文章和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之中,最终成为经济衰退的牺牲品”。当下面对建筑市场的收缩,房地产外在光环逐渐消逝,而越来越凸显设计的真实一面,有设计综合创新实力的要素团队(内在品质、安全耐用、外观艺术、文化传承乃至成本),越来越靠有持续改进目标的“设计议程”来取胜的。繁荣建筑创作除了业界一再呼吁的营造一种良好的设计生态外,还必须理性的给予一种批评性的解释即,建筑设计不可简单视为一种房地产市场营销策略,尤其不可将设计目标定义在为某些暴发户服务的支点上,此外也不可做出满足违背自然规律、科学规律、安全准则项目要求的设计。对此芬兰建筑师埃基·凯拉莫(1936~1994)表述:“建筑是首由材料和科技按一定准则组成的诗,建筑师赋予活力的动态线索的接合。好的建筑可以回响,并最好地形成音乐,好的建筑会表达,清晰如人们

痛苦的哭声”。建筑师应明白,建筑与社会从来即为一个整体的关系,建筑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来源于社会、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发展,这就是建筑师应有的建筑设计的立场。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必须是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高度统一。以文化的批判性去应对诠释地域性和时代性尤其关键。”所以,我们发现,在当下的建筑设计中“好”与“差”的是设计标准常常被误读,如在刻意的求新求变之后,奇异被当作优雅,复杂被视为壮观,矫饰被当作美丽,而丑陋被视作简洁。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看到,建筑绝不可能是拯救社会灵魂的“上帝”,面对市场竞争的态势,他只能靠提高自身素质获得特殊能力。我以为建筑师除了应具备专业化能力、空间与形体的塑造及组织能力外,知识建构的修养尤其重要,这就涉及感性的文化审美,因为它间接提升着建筑师社会化能力与应对修养的水准。要知道,无论建筑是有意或无意对文化和审美做某种程度的强调,培养自身有时代精神及传承内敛的文化修养极其重要。可见,建筑评论缺席,中国建筑设计在世界舞台上只有大市场,没有大影响,更无话语权。

对中国建筑缺乏理解,重在要有职业评论家生长的土壤

现实中好的建筑作品要通过长期使用获得肯定的,但它更离不开建筑评论的审读与品评乃至传播力,因为人是真正影响建筑品质的重要因子,一个作品的“得与失”重在建筑设计,也需要专业社会传媒的解读。从建筑评论上看,应树立什么样的评论视野及文化观照呢?我以为,首先要求评论家有学术良知和较深厚学养,不如此怎能引领建筑师的理论风采和思想之魅力呢?中外历史上早有一批建筑大家是勇于自我批评的,他们不讳言自己的不足与过失,而是在自我反省中追求真理,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非但不影响大师们的声望,反而推动建筑文化争鸣的行业态势,这一点首先是建筑评论家应学习的,建筑大师们都反对“唯美奇观”和“视觉盛宴”类的设计作品,我们怎能不从中汲取营养呢?作为建筑评论家应肩负的责任是如何发现并捕捉到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中的前沿问题;如何创新并建构建筑评论的理论和方法;如何用建筑评论介入和提升当代建筑设计的实践,这不仅需要建筑对话,更需要有“接地气”的建筑思想的交锋。这种理论建构即要求建筑评论要重建有效性,要走出传统的“规定性”,这就是说,建筑批评不应沉迷于自我经验,不可游离于时代之外,不可沿袭陈旧的批评话语。批评语境也要有所转换,要有个性化的表述,避免观念的陈旧,在“建筑—人—自然”的系统中发现人并认识人,努力创造设计与评论共同服务人的态势。好的评论是富于智慧的人们对建筑现象的发现、评说和解释,这种发现、评说和解释,是精神创作生产规律的一种必然需求,是来源于人类精神创造的一种自觉冲动,优秀的评论一定是理论见之实践,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的结晶体。要关注的是,建筑界对建筑评论也有些议论,认为它过度地走向建筑师,而非真正面向公众;建筑评论过度走向自我,而非走向设计作品。这实际上说明了建筑评论要在传递语境上更关注“期待视野”,要将建筑师、管理者、开发商、公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传递出去。无论是项目与人的“情景评论”还是评论家的“体验评论”,都必须强调评论者要真正融入,否则就没有发言权,评论家的独白是乏味的、无意义的。

那么,建筑论何以用笔秉持行业之心,循乎为文正道,切中肯綮,激浊扬清呢?另一方面,评论家何以不是指手画脚的“裁判员”及“质检官”,何以也不是缩身尘埃、唯唯诺诺的“抬轿夫”和“吹鼓手”,都需要建筑评论家在实践中去修炼并回答。我以为,中国当代建筑创作与建筑文化传承发展,需要严谨的“阐释者”、善意的“鉴赏家”和热情的“同道者”,这才是行业乃至建筑师欢迎的公信力,不如此,何谈业界需要的有效“思想罗盘”呢?广义建筑学认为建筑无本界,它似乎在说,一个充满理性且又激情四溢的建筑评论家,尽管不主业从事建筑设计,他亦能携内行说建筑之事,亦可亦庄亦谐,诗意哲理见解超群,重要的是社会要为建筑评论营造生态环境,建筑评论也要具有淘汰及自净机制,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机制要保证、阵地不可匮乏、思想观念需解放的宏阔气象。仅以建筑评论阵地而言,如今中国城市建筑实录类报刊不下百余种,但专述建筑批评的学刊极为匮乏。2012年国内创办了《建筑评论》学刊,2015年《中国建设报》又推出每月两辑的“建筑评论”版,它们或多或少体现了创办者的思想与见识,但距中国建筑“批评重镇”的形成,它应是一个品牌,它不是要单打独斗者,而是要树立“林之万千”的气象。当然,批评的个性要坚持,无独木怎能构成森林,优质的批评阵地,不仅是出版书刊,不仅仅是多媒体的形式,更取决于思想深度及文字魅力之功底。迄今,在中国建筑界已有影响的“建筑师茶座”乃至建筑评论的好形式之一,不因为它每次选题小、参加人数少而降低它的崇雅之风及自身魅力与影响度。传统批评的建筑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恐怕已很难解决当下中国建筑创作中的核心问题了,仅文化传承,不仅有历史价值,更有文化现代性问题,这要求建筑师与评论家都要有新悟。

我始终认为,建筑作品的提质及传播需要评论家,但我们真的反对那些平庸的、不负责任的甚至品格低下的传媒机构及“写手”,这是城市与建筑界的“伤痛”。这里的真正旨意是要加强对建筑传播的审视及批评。要承认,当下建筑界有太多的过誉溢美的、谄媚的评价之声,有价值的建筑评论家的文稿应强调质量为先,真诚建议评论家在参加各类学界活动时,多为自己留下潜心修炼、认真做学问的时间,少生产传媒乃至批评的“泡沫”。建筑创作与建筑评论有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重在要共同缔造并营建作品的文化“盛世”。明鉴中外建筑史,大凡有影响的评论家,都应和建筑师一道,在思想解放中求新,所以无论从为中华建筑文化伟大复兴的使命、还是为建筑界扎实的本质执业出发,我们都呼唤建筑评论家,因为中国建筑文化与时代精神需要他们。用实践说话、用评论去论证。

10.3969/j.issn.1673-1093.2015.09.009

金磊,北京市人民政府顾问,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建筑评论》“两刊”总编辑。

2015-08-02;

2015-08-09

猜你喜欢
建筑界建筑创作评论家
弗兰克·盖里——建筑界的“毕加索”
阿尔瓦罗·西扎
——建筑界的“诗意”雕塑家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音乐评论家的“内功”修炼——论八项追求
2022年普利兹克奖:弗朗西斯·凯雷成为首个获得“建筑界诺贝尔奖”的非洲人
著名诗人、评论家 吴思敬
评论家杨占平
浅论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浅析阿里巴巴总部办公楼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法则应用
废旧材料在建筑创作中的再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