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淼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浅论《西游记》和《西游补》艺术手法的不同
王淼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2)
《西游补》从内容的丰富、想象的离奇到表现手法的高超,再到思想的深刻及对现实的揭露都堪称一绝。本文就将从表现手法这个方面入手,分别阐述《西游记》和《西游补》的叙述手法,通过对比来探讨《西游补》对《西游记》的改造,从而印证《西游补》在众多神魔小说以及续书中的艺术价值。
《西游记》;《西游补》;叙述手法;结构
《西游补》虽然作为《西游记》的续书立足于古代神魔小说中,它从《西游记》第六十一回“孙行者三调芭蕉扇”之后插入,借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展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故事情境。故事内容脱离了师徒四人的取经过程,而单讲孙悟空误入“青青世界”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手法也打破了原著的时空限制,跳跃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空间里。
1、三个主体式艺术构思
(1)各自独立的三个主体
《西游记》是以第三部分西天取经为主体的,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奇幻,情节之紧凑,人物性格之深刻都做到了一部优秀小说的完美境界。但是在这之前还有两个部分也很重要,一是交代孙悟空个人的成长过程“大闹天宫”;二是写唐三藏受命于唐王西天取经的缘由。这三部分构建起了整个《西游记》的三大结构。这三大主体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了并列式的框架结构。《西游记》是由三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构建的宏伟巨作。然而相对独立的部分中间又有着某种联系,作者将三个部分以巧妙的构思联系在一起,使其达到整体的统一的,可谓分可以自成一体,合则完美无缺。
(2)三大主体的内在联系
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貌似没有直接联系,但这其中有一个关键性人物,也是整部小说的核心人物——孙悟空。一个孙悟空就把两个故事串联了起来,人物命运的发展完全展现在这两个部分当中。在第一部分当中,孙悟空便是一个带有“童心”的“真人”形象,他自然随性,狂放不羁,不受任何礼数束缚追求自然,总是与天庭等级森严的制度格格不入。最后忍无可忍大打出手,将天宫搅了个底朝天。然而五百年后,取经路上的孙悟空与当年相比,确实有了不少的改变,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他的成长。如果说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略带任意妄为的动物属性的话,那么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就是有了规矩的人性化英雄人物。这是第一部分与第三部分由核心人物孙悟空所体现的内在联系。那么第二部分插在二者之间是否略显突兀呢?
其实并非如此,第二部分开始,也就是小说第八回,便将取经缘由交代,并且锁定了取经人物。这一回中,唐僧的徒弟悉数登场沙悟净、猪悟能以及孙悟空都愿皈依佛门,修成正果,为此一心只等取经人的到来,为后面取经路上唐僧依次收为徒弟,并一同西天取经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放在这里正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孙悟空洗心悔过,皈依佛门,并且为第三部分的取经之路埋下伏笔。巧妙的将前后两个部分联系在一起,可见第二部分并非闲来之笔。
2.取经故事的串联
虽然三个主体部分是并列统一的关系,但其中最为出彩的还是第三部分的“西天取经”。这是整部作品笔墨最为浓重的一笔。巧妙的是作者将众多的取经路上的小故事,串联在一起,使其在大的背景下,又形成了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的结构式整体。西天取经这一路上遇见了许多的妖魔鬼怪,每一次的降妖除魔都相对独立,个个故事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此种构思的妙处就在于利用始终不变的师徒四人,将其所经历的千变万化的人和事串联在一起,故事是相对独立的,但主要人物是始终如一的。
在这样相对独立的故事当中,作者还巧妙的安排了人物和情节上的相互照应。比如众多妖怪中有的是亲属关系,作者将其分在不同的章回里,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出现在第四十二回,牛魔王与铁扇公主则出现在第六十一回。这样的衔接在情节上既体现出其各自独立,有相互照应。化解了纷繁复杂的故事情节间的矛盾,构成了宏伟巨制的整体统一性。
如果说《西游记》是以人物贯穿始终,以取经故事为大背景,单线横向发展的叙述手法,那么《西游补》就是在《西游记》的大背景下,跳离原有情节,以“梦”为主线,在时间、空间上纵向发散的跨越式叙述方式,使其故事情节更加奇幻。《西游补》是将《西游记》作为一个母本,将母本中的核心人物孙悟空选取出来作为素材,再为其另外设置一个全新的场景,作者将孙悟空放在历史的时空当中,赋予了他穿越时空的能力,为我们展现一个从古至今再到未来的世界。《西游记》取经故事虽然奇幻多彩,但总归是在一个时空里尽情的畅想;《西游补》则是打破了时空观念,在历史的长河中任意驰骋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结构框架。如果用几何图形来形容两部作品的话,《西游记》可以说是平面几何,而《西游补》则是立体几何。
1、横向以“梦”为载体
像以往的小说一样,《西游补》也同样有着一条贯穿整个故事始终的主线,那就是孙悟空被鲭鱼精所迷,进入了“青青世界”做了一场白日梦。整个故事一共十六回,孙悟空从第二回开始便走入梦境,直到第十六回方走入梦境,恍然大悟,期间所见所闻之人事皆为虚幻。孙悟空这一梦也是由多个故事所组成的,但这些故事都是由孙悟空进入“青青世界”之后,一路所到之处,所见其事,所闻其事顺次组成的。在时间上有一个先后承接的关系,但在空间上却跳出了以往的同一空间,而是游走于三个世界。
梦境中的故事之间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比如听到小宫人讲新唐天子,万镜楼中看见科举考试放榜,化作虞美人戏弄项羽,阴曹地府里审判秦桧,随杀青大将军西征,这些故事都是各自分开的,他们之间没有任何的情节关联,只是依托在同一个梦境之内。所以说“梦”是《西游补》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载体,它并没有对情节的发展起到什么推动作用,而是承载了一个多维空间故事情节开展的强有力的依托。
2、纵向开展多维空间结构框架
这三个世界仿佛三个节点,将天马行空的思维和古今上下的复杂故事牢固在一个框架之内,构成了《西游补》的三维立体式框架结构。首先孙悟空进入梦境后,先是在“青青世界”中发现新唐,欲辨真伪,这个设置尤其巧妙之处,在于作者利用新唐天子来做诱饵,迫使孙悟空留着这个梦中,并利用其困惑与好奇使其能继续走下去,开展更多情节。入了“青青世界”便是第一个节点,描绘当下之事。第五回开始,行者已经进入“古人世界”,这又是一个节点,在这一个时间点上,进行了第一次的时空转换,行者恍然来到秦汉时代;第八回行者进入未来世界,第二次时空转换就此实现,从秦汉时代,一跃到宋朝时代;第十回又是一个节点,行者回到万镜楼,做了第三时空转换,从宋朝又回到了“青青世界”中。由此看来,作者的精心安排让整个梦境分为上中下三层,行者游走于三层中却并未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三个节点将层次划的十分清晰,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安排其特点在于让整个梦境充满了虚幻缥缈的神秘,同时又解决时空上混乱造成的结构失调的局面,可谓用心良苦。在审美艺术上给人全新的视觉享受,让《西游补》在审美造诣上较于其他神魔小说略胜一筹。
3、多维结构是政论与写时世的坚实基础
董说的讽刺都是相对直接的,思想言论相对来说也没有那么的隐晦。这是因为作者首先用梦境做依托,梦的本身就是虚无缥缈的,而且是不真实的,在梦中的行为也是不受主观意识控制的,只能任由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发展。作者通过无意识的梦境传递主观意识极为强烈的信息,让人在虚幻中找到一种非常真实的切身感受,这也许是作者在构思上排兵布阵的最有利的一颗棋子吧。
(1)写时世
在“青青世界”作者以写时世为主,“放榜图”就是当时一种社会的现象的真实写照,作者将其安排在“天字一号”镜中,就是利用这面镜子来折射人生,这个魔镜可以照出世间百态,将表面看似美好的东西照出丑恶的本质。新唐天子怎么看都像是明朝皇帝,作者也不多加评论,只是写出其本来面貌,让世人自己去品读其中滋味。“节卦宫”中的账目让行者看得头昏眼花,还没有看完就丢在一边,这些情节虽然在梦中,但怎么如此的真实,仿佛就在眼前。“青青世界”就是现实世界,里面的所见所闻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让我们看到一个明代晚期的真实画面。
(2)抒政论
“古人世界”和“未来世界”则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政治观点。作者对于那些好大喜功的统治者持否定态度,在“古人世界”将项羽描绘成一个不分是非的昏君,把孙悟空当做虞美人,并为其下跪,还痛哭流涕,作者丑化项羽的目的在于批评像他一样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君主。“未来世界”则是他对朝廷奸臣的态度,审判秦桧是骂的最痛快的一场,表达了对朝廷贤臣不能受到重用,反倒为奸人所害的惋惜之情。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在梦里又怎么能将这两个历史人物放在一个故事情节内呢?可想而知,作者为了抒发他的满腔愤怒,统统用一个小说来表达,作者想要直截了当的表达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可以借助一个载体来表达思想观点,“梦”正好给了他这个载体,这个载体可以容纳的空间很大,打破空间局限作者可以任意发挥。可以说《西游补》叙述手法为小说的主题提供强有利的保障,支撑起了作者借补《西游》的名义,高谈政论,痛骂奸贼,畅所欲言的写作目的。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郑振铎.郑振铎古典文学论文集?清初到中叶的长篇小说的发展[M].上海古籍出版社.
[3]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5]王旭川.中国小说续书研究[M].学林出版社,2005.
[6]孔另境.中国小说史料概览[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7]刘上生.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8]林辰.神怪小说史[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
I242.4
A
1008-7508(2015)12-0093-02
2015-07-29
王淼(198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