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杰
(河南省濮阳县畜牧局,河南濮阳457100)
仔猪腹泻是养猪大户常见的一种典型的多病因疾病,也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威胁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导致饲料报酬率较低、仔猪成活率下降、生长缓慢、生长发育停滞,由于引起本病发生的病因复杂,常表现为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呈交叉混合感染,导致临床诊断与防治困难。现就某一种猪场为例,谈一下防治仔猪腹泻的方法。
常见的有大肠杆菌引发的仔猪黄、白痢、魏式梭菌引发的仔猪红痢、沙门氏菌引发的仔猪副伤寒等造成的腹泻。黄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死亡率低和拉黄色稀便为主要特征;白痢常发生于14~21日龄内、会吃料的仔猪,以拉乳白色或灰白色带有腥臭味的稀便、病程长、死亡率低为主要特征;红痢常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仔猪,以拉红色稀便、肠坏死、病程短、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副伤寒造成的腹泻常发生于30日龄以上的断奶仔猪,以剧烈腹泻、高热、皮肤出现紫斑、脓性结膜炎、败血症死亡为主要症状。上述致病菌同样会感染母猪,但母猪不会出现症状,而成为病原携带者,常传染给仔猪,使仔猪发生腹泻。
由密螺旋体引发的腹泻,大猪、小猪都易发,但50~80日龄的小猪多发,以出现黏液性出血性下痢、病变局限于大肠为主要特征。
常见的有猪轮状病毒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仔猪伪狂犬病等。它们的共同特征是厌食、水样腹泻、脱水、体重锐减、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它们的不同点是:轮状病毒以56日龄内的小猪多发,大猪常为病毒携带者,不表现症状;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各种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冬季多发,且发病快,病程5 天左右,病愈后产生免疫力,10日龄以下的仔猪死亡率很低,成年猪若没有继发感染几乎没有死亡;仔猪伪狂犬病,多发于30日龄以下的猪,以高热、呕吐、腹泻、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为主要特征,妊娠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则发生流产或产死胎。
常见的有仔猪球虫病、蛔虫病。球虫病常发生于7~21日龄的仔猪,温暖潮湿季节多发。母猪为带虫者,是传染源;仔猪感染后表现为腹泻,粪便呈黄白色,偶尔可见便血,镜检可找到球虫卵。蛔虫性腹泻多见于30日龄以上的猪,表现为被毛粗乱、腹泻、消瘦、磨牙、异嗜、腹痛。
常见于刚断奶仔猪,由于饲养方法不当、饲喂次数过少、一次性投料过多、仔猪饥饿暴食造成的。主要症状为仔猪精神正常,但拉稀,粪便中有没消化好的饲料。
常由于母猪营养不良、奶水少而稀薄,导致仔猪营养不良所致。主要症状为瘦弱无力、苍白、被毛干枯、腹围收缩、拉水样或黏稠稀便。
常见于突然更换饲料的断奶仔猪。新换的饲料中植物蛋白含量过高,仔猪胃肠道一时难以适应,引发免疫反应,发生过敏性肠炎性腹泻。
分娩母猪进栏前,产房要彻底清洗、再用3%的烧碱水溶液泼洒消毒,将栏内的微生物、虫卵消灭掉;母猪进入分娩栏、用0.1%高锰酸钾水溶液擦洗母猪腹部、乳房、后躯、四肢,把母猪身上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除掉。栏舍还要定期消毒。
母猪分娩前按免疫程序分别接种K88-K99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魏式梭菌苗、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轮状病毒病疫苗、伪狂犬病疫苗,使母猪产生相应的免疫抗体。仔猪通过吮吸初乳,获得母源抗体的保护,防止细菌性腹泻和病毒性腹泻的发生。断奶仔猪还要接种仔猪副伤寒苗;母猪进分娩栏前要驱虫,防止虫卵污染栏舍感染仔猪,可用氯苯胍或球痢灵驱除球虫,用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驱除线虫。
母猪泌乳量多少与哺乳仔猪育成率及断奶仔猪体重关系密切。因此对泌乳母猪应实行高水平饲养,不限量饲喂或自由采食。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母猪的泌乳量,促进仔猪生长发育,而且能减少母猪泌乳期失重,有利于母猪断奶后正常发情配种。
仔猪怕冷,受凉易腹泻,因此寒冷天气要保暖防冻,可将250 瓦的红外线保暖灯挂在保暧箱上,勤换垫草,保持栏舍清洁、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