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连洲,王寿义
(河北省盐山县农林局,河北沧州061300)
平原区农田林网营建技术
王连洲,王寿义
(河北省盐山县农林局,河北沧州061300)
摘要分析了平原区农田林网的综合效益,阐述了农田林网的建设原则,介绍了农田林网建设中树种选择、林带走向、网格面积、造林密度、抚育管理以及如何减轻林带胁地等技术措施。
关键词农田林网;生态保护;造林
农田林网是平原区现代林业建设的主体,能够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调节小气候、固土保肥、固碳释氧,对抵御自然灾害(风沙、干旱、干热风、霜冻等),实现粮食稳产高产,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木材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生态效益
1.1.1防风御沙,净化空气在有效防护范围内,可使旷野风速降低30%左右,从而减轻风蚀及风沙对幼苗的危害。林带具有吸附滞留烟尘、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杀菌等益处。
1.1.2调温保湿,提高土壤含水率春秋冬三季农田林网有增温作用,夏季有降温作用。有林网防护的麦田比无林网防护的麦田风速低、空气相对湿度大、气温低,干热风发生次数少、程度轻,进而减少作物受害程度,促进农作物生长。
1.2经济效益
农田林网建设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促进粮食稳产高产的有效措施,可使粮食、蔬菜增产15%~20%。同时还生产大量木材,可增加农民收入。
1.3社会效益
林网可衰减噪声,减轻污染,增加森林植被,改善城乡村容村貌,美化人民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2.1以生态效益为主
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建设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实现生态建设、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2.2科学规划
把农田林网建设与防沙治沙工程、农业综合开发、低产田改造和土地整理等项目相结合,统一规划,整体推进。
2.3实行田、路、河、渠、林配套
把农田、水系、道路统筹考虑,做到林渠结合,林路结合,小网格、窄林带,节约耕地。
2.4因地制宜,适地适树
根据不同的立地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大力推广乡土树种。
2.5造管并举,确保林网建设成林成材
明确利益主体,落实管护责任制,调动造林经营者的积极性。
3.1树种选择及配置
一般来说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适应性、速生性、抗病虫能力、寿命、冠形(幅)、枝叶量、根系特性等方面。
3.1.1首先考虑适地适树的原则,根据立地条件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树种;其次,速生树种与长寿树种兼顾,使林带既能早期发挥作用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
3.1.2选择根系稳固,枝干坚韧,抗风力强,不易风倒或风折的树种。
3.1.3选择抗病虫害,不易引起农作物病虫害的树种。
3.1.4选择树体高大、树冠冠幅适宜的树种做主栽树种,提高林带有效防护范围;以伴生树种,起辅助防护作用。
3.1.5配置在林带边缘行的树种,选择深根性、根幅较小、冠幅较窄的树种,以减少林带的胁地面积。
3.1.6根据生态适应性、防护性和经济效益,筛选出适应沧州及相似地区的主要树种有欧美杨、毛白杨、J172柳、旱柳、垂柳、白榆、刺槐、臭椿、楸树、白蜡、枣、杜梨、银杏、紫穗槐、柽柳等。
3.2林带走向及林网网格面积
3.2.1主防护林带应垂直于当地主风向,副林带垂直于主防护林带。
3.2.2林带应结合农田路、沟、渠配置。“林随河渠,带随路走”,在公路、河道两侧营造主林带,在田间路、沟、渠上营造副林带。
3.2.3以干热风危害为主的地区,一般每16.7~26.7 hm2一个网格。
3.3造林密度及林带宽度
主林带栽3~4行乔木,1~2行灌木;株行距3 ~4 m×1.5~2 m;副林带栽植1~2行乔木为主,株行距为3 m×1 m。按三角形方式种植,形成一路(河、渠) 2~4行乔木,林下及路肩或沟坡配置灌木。
3.4造林技术
3.4.1苗木规格苗木要选用健壮、无病虫害的合格大苗。乔木苗木高2 m、胸径2 cm以上;灌木苗木冠幅在0.5 m、高0.6 m以上。
3.4.2整地农耕地一般可以随整地随造林,穴状整地,深度为40~60 cm;盐碱地可局部起带状高垄,雨季前穴状整地。
3.4.3造林季节沧州地区春、秋两季均可进行。春季造林一般在3月,应在土壤化冻后立即开始造林,苗木萌芽后停止造林。秋冬季造林一般在11月,要在树叶脱落后至土壤封冻前进行,土壤上冻后不宜造林。
3.5抚育管理
3.5.1防病除虫根据树木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做好预防工作,每年至少喷农药防治病虫害3次以上,保持树木良好长势。
3.5.2松土除草对林带内的杂草每年清理3~4次,并结合除草进行松土抚育。在秋收期间,要加强巡视,严禁机械作业时损坏树木,严禁树下焚烧杂草及农作物秸秆。
3.5.3施肥浇水每年施肥1~2次,春季生长期施速效氮、磷肥,秋季施有机肥或磷、钾肥。遇到天气干旱时,要增加浇水次数,确保树木正常生长。
3.5.4整形修剪根据不同树种及树木长势,每年春季或冬季进行一次整形修剪,保持林带整齐、美观。新建林网树木修枝,幼林期修枝强度以30%左右为宜,过小不利于提高木材材质和出材率,过大降低林带防风效能。
3.6减轻林带胁地
3.6.1开沟断根在林带两侧距边行1 m处挖断根沟,沟深依据树种根系深度而定,一般为40~50 cm,最深不超过70 cm,沟宽30~50 cm。切断树木伸向田间的水平根系,减少树木与农作物对水分和养分的争夺,从而提高胁地范围内作物的产量。
3.6.2增施水、肥在农田边缘近林带处,对受胁地影响范围内的作物,保证充足的水分和肥料供应,也可减少胁地的影响。
3.6.3抚育间伐对现有的农田林网要加强抚育,适时进行间伐和修枝,可适度减轻胁地程度。
3.6.4进行林网设计合理安排路、渠、林与田块间位置,尽可能把林带设置在沟、渠的南侧和西侧,这样可减少胁地的影响。
3.6.5农作物合理配置在胁地范围内种植受胁
地影响小的作物,如豆类、薯类、瓜菜、中草药等。
3.7林带的更新
按树种成熟年龄适时更新,半带更新是较佳更新方式,对林木长势和林网防风效能影响较小。
参考文献:
[1]王翠英.农田防护林综合效益分析[J].安徽林业科技,2005 ( 3) : 54-55
[2]康波,王勇.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建设综述[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0,33( 5) : 12-15,88
作者简介:王连洲( 1968-),男,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林果技术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5-07-01
文章编号:1005-5215( 2015)09-0107-01
中图分类号:S727.24
文献标识码:Adoi:10.13601/j.issn.1005-5215.2015.0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