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陷胸汤论痰饮治疗法则“通其气,去其形”

2015-04-16 11:35陈凤彩刘杨郑曙光贵阳中医学院贵阳550002
江西中医药 2015年9期
关键词:小陷痰饮阳明

★ 陈凤彩 刘杨 郑曙光 (贵阳中医学院 贵阳550002)

人体当中正常津液停则为水,聚则为痰饮,治疗痰饮原则应该遵循散雾霾消阴翳,还人体原有之清净,换言之,要“通其气,去其形”。

1 痰饮治则“通其气,去其形”之渊源

古典医籍《素问·奇病论》[1-2]所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此之陈气,当理解为有形之物。《素问·汤液醪醴论》亦论述“去宛陈莝,微动四极……开鬼门,洁净府……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所谓“去宛陈莝”,即去其形也。所谓“五阳已布”,即通五脏之气也。可见,早在上古之时,老祖宗就已经明示后代治病当去其陈腐,通其五脏之阳。其实,去其陈腐也就是去其形,通五脏之阳也就是通其气。

2 仲景痰饮治则“温药和之”之解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3]中将痰饮分而为四:痰饮,溢饮,悬饮,支饮。仲景提出的“温药和之”四字,前者言治疗用药,后者言治疗法则,是痰饮病的基本法则。前为方后为法,历代医家对仲景此治疗痰饮基本治则,亦众说纷纭。

近现代名医岳美中老师论曰:“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但事实上温药和之,只适用于脾肾阳虚,水停肠胃之痰饮,并非治一切痰饮的原则”。而所为之“温药”,作者认为不能局限性地认为是温补之药,并认为此法只适用于脾肾阳虚所致水停肠胃之痰饮。而仲景所云“温药和之”四字,作者认为则深有其义。温,乃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之义。和,指温之不宜太过,应以“和”为原则,达到阴平阳秘,而不仅仅只是温补的意思,还包含着行、消、开、导。行者,行其气;消者,消其形;开者,开鬼门;导者,导邪从净府出。总而言之,就是为其有形之邪寻找出路,从人体当中驱逐出去,从而使人体之气之通行扫除障碍。尤在泾《金匮翼》[4]痰饮统论中曾提到:“故知饮之为病,在人最多。善治者,以宣通其气脉为先,则饮无所凝滞。所以治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盖人之气血,得温则宣流也。及结而成坚癖,则兼以消痰破饮之剂攻之”。故尤在径治疗痰饮之法则一言以蔽之亦是消其痰饮,宣通其气。因此,作者以为,痰饮的治疗大法应为:“通其气,去其形”。

3 小陷胸汤应用论“通其气,去其形”

津停则为水,水聚则为饮。因此,痰饮实质上是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水,停聚在人体的四肢百骸以及五脏六腑。在治疗痰饮上,应该“通其气,去其形”,此以结胸证为例论之。

3.1 结胸之病机 结胸证为实结,若热与痰互结则为热实结胸;若寒与痰互结则为寒实结胸。胃阳素盛者感受寒热之邪,若内陷之,则从热化。胃阳不盛者则从寒化。此即《伤寒论》“病发于阳……热入因作结胸”也。

3.2 结胸之病因 结胸之病因林林种种,若情志不舒,肝气郁结后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致呃逆,胃脘胀满;气滞则水气不化,经久化热成痰,痰热互结,阻于心下胃脘则疼痛,则形成结胸证。

若痰热为病结于胸隔之间,可致气升降失权,症见胸隔满闷,胃院痛按之则痛;设若痰热流窜于肝胆,致肝失疏泄,痰火内聚,滞于脉络,而见胁痛、胆胀。此皆为痰热为患也。而胁肋胀满,为肝气不疏泄,治疗当针对其根本原因,以祛除有形实邪为治则,切不可单一用疏肝理气之法。因此,在治疗之时当气与形并治。

3.3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乃张仲景《伤寒论·辩太阳病脉证并治》[5]方,原文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按之则痛,可知其为实证。脉象浮为在外,滑为有痰有热,虽痰热交杂在里,但欲从胸中旋转而出,由胸膈而出于肌腠。陷胸者,陷下结于胸院之邪也。正如成无己所说:“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结胸曰陷胸汤。

其组成仅瓜蒌实、黄连、半夏3味药,用以治疗失治误治后痰热互结于心下之小结胸证。

小陷胸汤:黄连,半夏,瓜蒌实

张志聪[6]对半夏的论述:“半夏生当夏半,白色味辛,察阳明燥金之气化。主治伤寒寒热者,辛以散之也。阳明胃络上通于心,胃络不通于心,则心下坚。胸者,肺之部,阳明金气上合于肺……半夏色白属金,主宣达阳明之气,故皆治之。”阳明者,为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二经是也。肺与大肠相表里,孙思邈注《华佗神方》日:“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疾则大肠之力不足,故便不畅,或便后失力。上无感,下不应也。若大肠过疾,则肺之鼓动力受阻,故气常不舒,或增咳嗽。干不强,枝亦弱也。既大肠与肺相为表里,又胸者为肺之部,故阳明之气从大肠一直上通于肺。故半夏之察阳明燥金之气化,自可辛散从大肠一直到肺之寒热结,达阳明之气而解胸。

张志聪对黄连的论述:“肠澼者,火热内乘于阴。夫热淫于内,薄为肠澼,此热伤阴分也。腹痛下痢者,风寒暑湿之邪伤其经脉,不能从肌腠而外出,则下行肠胃,致有肠痛下痢之证。黄连泻火热而养阴,故治肠澼腹痛下痢。”阳明胃络上通于心,胃络不通于心,则心火不能向下普照大地,故而结于心下与水气互结。黄连善于导心火下行,使之不与水气夹杂,从二肠中排泄而出。

瓜蒌实:谓降在上之火热下泄,治烦满大热,此实之功能。栝萎实清络脉之邪,从上而下。

宋《太平圣惠方》将“小”字诠释为小陷胸汤“功虽不峻,亦能突围而入”。盖胸中为太阳之里,阳明之表,其窒塞先因气之不通,而化成热;再因痰所致,必令气通痰去而窒塞自通矣。太阳膀胱寒水之气不行于肌表,而内结在胸胁,则无形之寒水之气,遂结为有形之水矣。经阳明燥金之气燥化,逐渐化热成结。心下与胸中为阳明之所主,胃络上通于心。因此,小结胸病,正在心下,即鸠尾的位置。

4 “通其气,去其形”方药之配伍

《伤寒论》云:“……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仲景用“水结”二字,画龙点睛地补述了结胸的主要病因——痰。方中黄连清热,半夏驱除痰,瓜萎实开结。

小陷胸汤为清热涤痰之剂,方中味辛之半夏配味苦之黄连,为张仲景辛开苦降常用药对,辛开苦降以调畅气机。瓜萎实为行气之品,又有通腑泄浊之效。

现代人认为用药配伍中,符合君臣佐使就是应该按照君臣佐使来排列药物的剂量大小。其实并不然,君臣佐使出处《神农本草经》[7]:“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说:“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臣佐使,不一定是指方中具体的药味以及其用量大小,而是理法方药的结构的一种描述,是一种格局,“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成无己之前,《神农本草经》就已提出君臣佐使,直到宋代以前,都不对方子解具体的君臣佐使药味,因为君臣佐使只是方子结构,而不是对应具体药味。

君臣佐使必然与症状配合,在辨证之时,必然要判断此结胸证痰与热之孰轻孰重。小陷胸汤原方:黄连一两,半夏半升,瓜萎实大者一枚,但并不能断定黄连为君,半夏为臣,瓜蒌为佐使药。又如当归补血汤中,当归虽然为君药,但其用量并不是最大的。而是黄芪为最大的用量,因为血生起来后当以气运。因方主要目的是为了补血,因此名曰当归补血汤,而不是黄芪补血汤。

5 小结

总之,痰饮的治疗总法不外乎为“去其有形之物,通其无形之气”。人身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痰饮病变的发生转变与气和形有着莫大的联系,若要全面地认识以及治疗痰饮,必定要掌握无形之气化为有形之水的转变,从而在理法方药上自成一体,了如指掌,运用自如,从而避免走入死胡同而不能自拔,害人害己。

[1]王 冰.黄帝内经素问[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0-295.

[2]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北京:北京文艺出版社,2007:75-78.

[3]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56:151-175.

[4]陈修园.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37-244.

[5]梅国强,伤寒论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7.

[6]张志聪.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1 149.

[7]周润庵.本经疏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81.

猜你喜欢
小陷痰饮阳明
小陷胸汤加味与三联疗法联合在脾胃湿热证Hp相关性胃病中的应用
从痰饮、血痹论治眩晕医案2则
从“痰饮”辨治感染后咳嗽
高中生物错题集建立的实践研究
杲杲冬日阳明暖好时光
罗阳明:大瑶山里的年轻博士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病机与治法探讨
中医痰饮致悸论
小陷胸汤合四逆散治疗肝胃郁热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小陷胸汤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4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