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兰
(莆田学院 宣传部,福建 莆田351100)
高校校园媒体是我国新闻媒体的一支重要力量,是独特的校园舆论宣传工具,具有突出的育人功能,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宣传阵地和互动平台。高校校园媒体管理人员是这个阵地和平台的主要运作者、管理者,他们遍布校级或各二级学院的校报、院报、广播电台、电视、新闻网、手机报、文学期刊、社团报、记者团、QQ、微博、微信等校园新闻媒体,负责这些校园媒体的管理和运转。由于身份特殊,高校校园媒体管理人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独特的优势。下文拟从当前高校校园媒体的工作实践入手,探讨高校校园媒体管理人员的优势及发挥,探索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德育容易流于形式,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党中央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大力弘扬社会正气[1]。高校校园媒体随着新闻事业的迅猛发展而不断壮大,尤其是校报、电台、新闻网等高校校园主流媒体,大多有专门的采编队伍,有规范的的管理制度,发布的是经过审核的有关学校的重要信息,传播范围是校园全覆盖。微博、微信、QQ等迅猛发展的新媒体平台,也日渐成为高校信息宣传的一个新阵地,纳入规范管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把包含着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主流意识和观念转换为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给学生[2],这与高校媒体管理人员日常所从事的新闻宣传报道的主旨是一致的,高校媒体管理人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
高校媒体管理人员不是教师,不是辅导员,也不是正规的媒体记者,但又是一个随时冲在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最前沿的校园新闻人。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力量,而社会上的正规媒体记者通常被称为“多面手”。高校媒体管理人员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们有这双重的优势,是很了解学校教育教学状况、熟悉学生学习生活情况的人,他们工作接触面较宽,见识也相对较广,有相当的政治敏感和素养。与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辅导员的显性教育相比,高校媒体管理人员是把教育的意向、目的渗透到日常的采编工作之中[3],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植入师生心中。
高校媒体管理人员既承担教育管理任务,又负责学校新闻宣传工作。由于他们是属于高校行政教育管理编制系列,校园媒体工作并非这些人员晋升之必需。高校校园媒体的功能、作用主要是为师生服务,相对于社会上正规媒体,其规模较小,人员编制和设施设备都较薄弱,特别是经费有限,媒体管理人员要辛辛苦苦做新闻,带队伍,手把手为学生记者做嫁衣裳,为学校的发展事业鼓与呼。他们从事校园新闻宣传报道、运作大多出于喜爱这项工作,乐于发挥自己的职业特长,自觉地为校园媒体的发展而默默奉献。这种非功利性的工作诉求,使得校园媒体管理人员的“言传身教”效果容易得到放大。
高校媒体管理人员既是学生记者的指导老师,又是他们的朋友。高校媒体管理人员每天都要处理大量的校园新闻,他们与学生记者朝夕相处,亦师亦友,对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政治态度、道德观念、理想信念等影响很大。媒体管理人员发动学生参与学校的新闻采编是完全靠自觉自愿的,没有任何报酬和功利性的目的,不存在利益关系,与学生记者之间的关系显得简单、纯粹。所以他们往往是学生吐露心声的对象,这种特殊性使得媒体管理人员更容易得到来自各个专业的学生记者的信任,学生记者更愿意在媒体管理人员面前表露他们对时政、对社会、甚至是对教学的看法,媒体管理人员往往能从中发现学生思想上、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对社会现象、对老师教学的看法,并把情况上传下达,促进学校完善教学,因材施教,培养人才。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面对多元政治、价值体系影响下的思想活跃与情感丰富的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转变观念,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媒体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独特优势,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既要晓之以理,又要动之以情,通过润物无声的情感启迪和影响,达到教育学生、培养人才的目的。
当今生活价值多元化、生活关系多样化,大学生个体观念和行为发生着新的变化,尤其是90后大学生个性鲜明,思想活跃,情感丰富,他们更注重自主表达和情感因素,但也存在心理稳定性、心理承受力较弱的弱点,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高校“两课”教师和辅导员承担。长期以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仍然以灌输为主,重注入式、强制式、程式化的理论教学,忽略了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内在的精神需求,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感情交流;辅导员虽然是最接近学生的人,但因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比例严重失调,辅导员工作量大,大部分时间被琐事所消耗,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无暇顾及情感因素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导致大学生思政教育失去吸引力,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高校媒体管理人员与大学生记者之间是平等、互动的新型关系,根据每个学生记者的特点、喜好安排他们从事各种专题采编,引导学生记者在不同的采编实践中自觉地对政治时事予以关注,强化自我修养。媒体管理人员能在指导学生记者采编过程中,将各种正确的价值取向、人生目标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植入学生心中,弥补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严肃有余、柔性不足的缺憾,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一定的成效,就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并符合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教学,媒体管理人员拥有大量的新闻资源和广泛的新闻宣传内容。由于工作需要,校园媒体不但要报道重大题材,反映重大主题,体现时代主旋律,还要反映学校动态、师生生活,及时准确地报道高校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新成果[4]。校园媒体平常关注的重点信息,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相通的。不管是国家大政方针、国际国内时事,还是校园内的精彩活动、师生先进典型,不管是社会公德,还是校园文明,丰富多彩的内容都能通过媒体管理人员这个桥梁,在学生记者中传播。由于这些内容往往真实而丰富,又是大学生身边可感、可听、可见的新闻,较之空洞、生硬的说教,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学生记者在传播过程中,能自觉自愿地接受教益,并影响着更多的学生,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目的是通过对大学生的教育、启迪,达到培养塑造其健康的心理、良好的人格品质和高尚的情操素养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教育对象的接受过程,只有受教育者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有效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大学生永远都是一个年轻的有朝气、有活力的群体,90后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瞬息万变的新媒体环境里,以往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或辅导员简单的谈心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高校媒体管理人员不仅要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高校传统媒体,还必须运用大学生热衷的微博、微信、QQ等新媒介阵地,通过各种现代教育技术、多样的传媒方式,开发文字、图片、色彩、动画等多种功能,将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媒介方式传输,使思政教育的形式从单一的被动传授变为启发式、讨论式、交互式、答疑式、主动式的传送,这种种灵活多样、贴近大学生思想、生活特性的现代沟通形式,能激发大学生多感官感知的功能,调动大学生接收信息的积极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典型,为高校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是校园媒体的重要责任[5]。高校媒体管理人员要利用媒体这个平台,因势利导传播正能量,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当代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并系统阐述了中国梦,中国梦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媒体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校报、电台、新闻网等媒体平台,开设各具特色的“寻梦”“追梦”等栏目,组织学生记者依据所设的栏目策划选题,展开讨论,以“中国梦·我的梦”为引子,宣传报道中国梦与大学生个人理想的关系,激发认同并践行中国梦的信心。高校学生记者在参与专题策划报道过程中,加深了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将中国梦外化于形,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新时期,高校师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在各种思想交互激荡的现实中,道德淡化、追求功利化、个人行为失范的情况时有耳闻。“中国道德教育方法的创新,要把道德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对受教育者实践的指导上来,把受教育者的自觉实践作为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6]。”学生记者队伍是一支特殊的力量,他们对“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无冕之王”充满激情。在高校新闻媒体的日常采编实践中,媒体管理人员可适时地布置学生记者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校园不文明现象进行采访、报道,让学生从中感知“无晏之王”“铁肩担道义”的真谛。比如结合校园内大学生带早餐进教室,边吃早餐边上课、餐桌浪费等不文明行为,组织学生记者蹲点采访,引发一系列文明行为话题的讨论,让学生记者在日常采编实践中接受文明教育,并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广为传播。这种隐藏在采编实践中的文明行为教育方式,促进学生个人良好习惯和发自内心的道德自觉的形成[7]。
网络时代,在网上发表自己的看法、表露自己的心迹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热衷的行为。每个高校的媒体都会建立QQ群、微博、微信平台,媒体管理人员也常常开辟空间、博客、微信,不仅可以及时发布媒体的最新资讯,也可以传播自己的采编理念,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莆田学院为例,媒体管理人员在校报QQ群、微信里经常看板,但不做破坏气氛的“杀手”,对于有异议的看法,就以网友的身份平等地提出观点,让大家参与讨论,进行自我教育,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学生记者在轻松的、自己所熟悉的氛围中,乐于与网友分享自己的观点看法,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便于媒体管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学生,这种互动与交流更具人情味,更有亲和力,拉近了媒体人员与学生记者的距离,使媒体管理人员亦师亦友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
校园环境具有潜在的教育性,优良的校园文化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优化教育质量。管理人员以媒体为阵地,根据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心理需求,围绕育人这个目标,组织策划报道涉及政治时事、经济科学等各类知识,传播各种信息。媒体管理人员通过开设要闻版、综合新闻版、专题版、副刊版,设置师生喜欢的栏目,在新闻版上报道国内外形势、各项方针政策、最新时政信息;在综合新闻版上刊发学校教学科研等重要信息;在专题版上做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的深度专题报道;在副刊版上精编反映师生特殊情感和内心世界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让师生各取所需,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营造出一个文化氛围浓郁、思想丰富、境界高雅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轻松愉快的文字、灵活生动的版面、自由欢快的氛围,引导师生通过自觉的采编、阅读,提高认知水平和精神境界。这种无声的熏陶是潜藏在媒体管理人员对新闻专题的策划、对采访任务的安排、对报纸版面的编排设计之中,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能绕开意识的本能障碍,而植入学生的心田,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索,去求知,去创造,形成对真善美的认识,完善自己的人格素养。
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媒体管理人员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发挥独特的优势,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形成合力,促进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1999-09-29)[2014-10-04].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71382/71481/4854367.html.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0.
[3]孙 帅.试析校园媒体整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效与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4(5):211-212,221.
[4]吴 晓.论高校校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科技信息,2014(6):117.
[5]陈雪华.新形势下高校校报的教育功能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10.
[6]朱永新.反思与借鉴——中外教育评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49.
[7]裴香兰,张文君.高校校园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7):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