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晶 卢苏
(江苏省中医院妇科,江苏南京 210029)
炙甘草汤治疗痛经理法初探
金晶 卢苏
(江苏省中医院妇科,江苏南京 210029)
炙甘草汤作为阴阳并补的经方,主要用于治疗心性疾病。临床发现很多痛经患者通过炙甘草汤治疗疗效显著。进一步探讨表明,炙甘草汤在药理学研究上与痛经机理具有相关性,炙甘草汤适应证型与痛经的中医病机具有吻合性,“从心论治”思想与炙甘草汤治疗痛经具有统一性。
炙甘草汤 痛经 药理学 中医病机 从心论治
痛经在西医学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指经行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的一种病症[1]。它也被视为困扰女性生活质量甚至影响生育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中医学范畴内,痛经亦称“经行腹痛”。病名首见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2]宋代《妇人大全良方》“妇人经来腹痛,由风冷客于胞络冲任……用温经汤”确立了治疗寒凝所致痛经的方剂,为后世之经典[3]。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主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病机为阴阳两虚,常用于振奋心阳,滋养血脉,为阴阳并补的代表方,多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疾病[4]。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多例活血温经等常规方法治疗无效的痛经患者,采用炙甘草汤治疗却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临床和文献对之鲜有研究和记载,本文试对炙甘草汤对痛经的治疗理法进行初步探析。
痛经的机制目前学说很多,继发性痛经有各自的病理学基础。而对于原发性痛经,目前普遍认为痛经成因有内分泌、遗传、免疫因素等。主要内分泌因素有前列腺素、催产素、血管加压素、β内啡肽、内皮素等,亦与钙离子增加、镁离子缺失以及氧自由基的作用相关[5]。《伤寒论》中炙甘草汤的组成是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根据经方的组成内容及后世的加减,有关药理学研究和痛经的病理机制具有相关性。
从重用的君药炙甘草来看,目前的药理学研究证实,炙甘草有较强的镇痛作用。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对于不同炮制方法的甘草药理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炙甘草有显著的止痛效果[6]。炙甘草较生甘草有更强的缓急止痛的作用得益于炙甘草蜜炙后药效发生了变化[7]。因此,炙甘草汤中重用炙甘草体现了止痛之效,对于痛经是很好的对症治疗。此外研究还显示,不同炮制方法的甘草均可使肠管的自发性收缩显著降低[8]。而痛经的发生过程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除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外,还可收缩胃肠道的平滑肌,影响肠道水钠吸收,除腹痛外引起腹泻等伴随症状[9]。从这一角度看,炙甘草可以同时缓解腹泻这一伴随症状。
方中桂枝可镇痛、解痉、改善循环。有研究发现桂枝中的桂皮醛能显著提高小鼠热板法的痛阈值,具有镇痛作用[10]。而大枣中的枣酸、生姜中的姜油及辛辣素都有一定的解痉镇痛、改善循环的功能,亦能对痛经的治疗发挥一定的作用。
早前也有动物实验表明,灌注炙甘草汤对小鼠有显著的补血作用[11]。似乎表明与中医经期血海空虚的虚证养血补血可能存在关联,补血功能亦为防止血管挛缩提供可能。此外在对于心脏电生理的研究中,有研究者发现炙甘草汤能缩短动作电位时程,降低自发放电频率,防治低镁诱发的心律失常[12]。而前面也述,原发性痛经的机制中与镁离子的缺失有关。这也可以提出假说,除在心肌的靶点可以防治低镁的心脏疾病,是否可能在子宫平滑肌或其他靶点对抗镁离子的缺失,当然目前尚没有研究予以证实。值此指出对于炙甘草汤的方药研究,多集中于对心脏电生理与心肌的研究,目前无针对痛经的研究。
目前普遍认可的痛经总分虚实两端,病机分为“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证型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内寒,湿热瘀阻、气血虚弱、肝肾亏损[13]。虽然证型诸多,治疗上临床还是以经期的气滞血瘀、寒凝血瘀证为底,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为主要治疗方法。
应当看到,很多痛经患者并非实证,不是通利即可,也非简单寒凝,用散寒法其效亦不佳。其实,痛经的发生与气血阴阳不足及经行血海不能充盈的虚证有关。气血不足,经期及经后气血下泄,则冲任胞宫失于濡养。具体来说,“百病皆生于气”,气充则强,气虚则弱。“女子以血为本”,血液循行体内,营养周身。又在月经的产生中,血是月经的物质基础,而气是推动血液的动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不充,冲任亦虚,行经之后,血海愈虚,胞脉失于濡养。
气血的亏虚亦会造成阴阳的亏虚。气虚则气血生化乏源,缺乏阳气推动、激发;血虚则津液不能濡养和滋润,不能充养血脉,则阴津匮乏。气血亏虚导致阴阳的亏虚在行经时表现尤为明显。而气血阴阳的不足会导致心之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总的说来,痛经的虚证应当比较错杂,这类病人虚证并非很明确地表现为一般分类的气血两虚、肝肾两虚、阳虚内寒,而常常是同时存在气血阴阳的亏虚。在症状上多表现为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不多,颜色不定,神疲乏力,心情抑郁或烦躁,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虚数,等等。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主药,补中益气,使气血生化有源;人参、大枣补气滋液,配以麦冬、生地、阿胶、麻仁滋心血、养心液以充养血液;桂枝振奋心阳,配生姜更能温通血脉。全方滋阴养血,通阳复脉。原方治疗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及虚劳肺痿证。而运用于气血阴阳不足均存在的痛经之虚证,既与养血滋阴、通阳益气相对应,又能充盈心血,从而使心神得调,百病得治。这是炙甘草汤对应证型和痛经之气血阴阳亏虚病机的符合之处。因此,但有经行疼痛及虚证血海津液亏虚表现者均可酌情运用。当然,此方也适用于适应人群的痛经的全周期治疗。
此外,清代有医家指出此方为补血之大剂。方中姜、枣、参、草,中焦取汁。桂枝入心化气,变化而赤。桂枝辛烈之性恐伤血,重用清润之药生地、麦冬,使桂枝变为柔和之性,生血而不伤血。阿胶潜伏血脉,使输于血海,下藏于肝。该医家谓此方为生血之源、导血之流,真补血之第一方[14]。此说法虽针对心血而言,但对炙甘草汤适应证之痛经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阴血补足经脉得养,痛经自然缓解。
从脏腑辨证的角度,目前痛经多辨肝肾两端。古代较有代表性的有清代傅青主,其病机主要归于肝,疏肝为用,同时兼顾脾肾,注重培土益肾、补益气血[15]。而从心论治痛经近年来已时有提出,可谓另辟蹊径,效果显赫。如丛慧芳教授认为,胞脉者属心以及心为阳中之太阳,因而与痛经相关[16]。郑纯教授认为宁心安神、滋肾养阴可治疗月经病痛症[17]。
心的中医学生理功能之首是主血脉。心气推动和调摄血液在脉中的运行,因此,心的主血和主脉的两端必须保证心气充足和血脉充盛。如经血外流,血海空虚,血脉运行乏源,或者瘀血阻滞,脉管通利不畅,均会导致痛经诸证,而从心论治则属溯本求源,治病求本。炙甘草汤补气阴,气能生血行血,阴血濡养脉管,且作用于心,甚为贴切。
心的另一个重要的中医学生理功能是主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曰:“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这奠定了包括痛经在内的痛证与心的关联基础。唐代王冰有言“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由心生”,指出了心神与疼痛的关联。清代萧埙《女科经纶》中亦有“妇人百病皆自心生”,皆属其道也。以现代医学的观点,精神心理因素也是诱发痛经的导火索之一。有学者指出经期及其前后的抑郁严重程度与经期疼痛程度可能相关。心理治疗有助于减轻痛经的强度[18]。炙甘草汤本身主证即“脉结代,心动悸”,其对心性疾病的治疗、心神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心藏神的功能,直接发挥着治疗痛经的作用。
由于痛经虚证之表现错杂,病机上气血阴阳俱虚的表现较之单一的虚证表现更为多见,并且与炙甘草汤振奋阳气、滋养血脉的特性相符合,较之单纯治痛,调理之意更明显。炙甘草汤之作用于心之阴阳两虚,既符合心的中医生理特点,又适应痛经“从心论治”的思想,也与现代医学痛经的精神因素相统一。相关的药理和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化。
[1]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62
[2]黄竹斋.金匮要略方论集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320
[3]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3
[4]于永杰,陈冬.炙甘草汤的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5,3(1):38
[5]王芳,程慧莲.痛经的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概况.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105
[6]彭智聪,鲁汉兰,易生富.甘草蜜炙后对小鼠的止痛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89,14(8):22
[7]王明喜,石志强.生甘草炙甘草临证应用考辨.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4):383
[8]吕圭源,俞丽霞.甘草不同炮制品对家兔离体肠活动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86,11(9):21
[9]张娜.痛经及其发病原因.中国临床医生,2010,38(2):16
[10]马悦颖,李沧海,李兰芳,等.桂皮醛解热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12):1336
[11]郭显椿.炙甘草汤和归脾汤对小白鼠补血作用的试验研究.中兽医医药杂志,1997(5):12
[12]刘艳明,王雪芳,张晓云.炙甘草汤对低镁诱发豚鼠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影响.陕西中医,2009,30(6):734
[13]罗颂平,谈勇.中医妇科学.1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5
[14]何梦瑶.医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54
[15]张瑾.《傅青主女科》痛经论治的学术特点.中国校医,2014,28(7):559
[16]丛慧芳,谷栩萌,武文鹏.丛慧芳教授从“心”论治“痛经”的临床经验总结.中医药学报,2015,43(1):98
[17]丁正香,郑纯.郑纯从心论治妇科痛证经验.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32
[18]Halbreich U,Rojansky N,Bakhai Y,et al.Menstrual irregularities associated with bupropion treatment.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1991,52(1):15
编辑:王沁凯
R271.113
A
1672-397X(2015)11-0054-03
金晶(1986—),女,医学硕士,住院医师,中医学专业,研究方向为中医妇科学。jinjingtcm@163.com
2015-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