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功浩 方英 张凤茹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
益气升清理论临床应用验案3则
于功浩 方英 张凤茹
(青岛市市南区人民医院,山东青岛 266000)
益气升清 中药复方 治疗应用 验案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专注脾胃病的研究,结合自己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研读和长期的临床实践创立了脾胃内伤学说。《素问·五脏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李东垣根据这一理论创立了“补中气、升清阳”之治法,其所著的《脾胃论》共载方63首,而应用升清法者达31方,堪称治疗脾胃病应用升清法之典范。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常以脾胃学说为指导,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将益气升清法临床应用验案3则介绍如下。
秦某,男,70岁。2014年4月9日初诊。
因“头晕伴耳鸣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2天”来诊。5年来患者反复头晕昏沉伴耳鸣、倦怠乏力、纳差便溏、饭后脘胀,每因劳累及头转侧时加重,甚者恶心欲吐,曾因头晕甚多次住院治疗,均诊断为:脑供血不足急性发作,经对症治疗缓解后仍经常发作。2天前感头晕昏沉加重伴左耳鸣、双耳听力下降、恶心欲吐,为求中医治疗故来诊。刻诊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BP140/100mmHg。诊断为:(1)眩晕;(2)耳鸣。辨证属肝风夹痰浊上扰。治以平肝清热,化痰息风。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减。处方:
天麻15g,葛根30g,钩藤30g,白术12g,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5g,枳实10g,竹茹12g,黄芩10g,丹参30g,瓜蒌20g,大黄10g(后下),龙牡(各)30g。7剂。常法煎服。
二诊:头晕昏沉较前减轻,仍左耳鸣、双耳听力下降,伴纳差乏力、多食后脘胀、大便溏,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BP130/90mmHg。此眩晕耳鸣耳聋属急病后中气虚,清阳不升导致。治以顾本健脾化痰、益气升清通窍。予益气聪明汤合六君子汤加减。处方:葛根15g,柴胡12g,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0g,陈皮10g,当归10g,半夏10g,茯苓10g,蔓荆子10g,丹参30g,地龙10g,菖蒲15g,蒲黄10g(布包)。服药7剂后感诸症缓解,后继以上方加减治疗,当治疗2月余时眩晕耳鸣明显减轻,3月余时不感头晕耳鸣乏力,双耳听力明显提高,血压正常,精神可、纳增、大便可,随访1年余未复发。
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胃肠之所生也”,李东垣在《脾胃论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提出“九窍者,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故治疗眩晕、耳鸣、视物昏花等症时,往往从“升清阳”着手[1]。孙仁[2]指出要根据浊邪所停留的不同部位而分别施治,不必完全拘于中焦。如脾虚清阳不升,痰浊内停,上泛清窍,而出现头晕、目眩、头痛或伴恶心呕吐等症,治疗以化浊降逆为主,健脾升阳为辅,常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故该患者初诊时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合温胆汤加减平肝清热,化痰息风治其标。二诊诸症缓解,中气虚,清阳不升的症状显现,故改用益气聪明汤合六君子汤加减以顾本健脾化痰、益气升举清阳,终达升阳通窍之目的。
吕某,男,45岁。2014年6月4日初诊。
因“胃脘胀痛半年,加重一周”来诊。患者半年来感胃脘胀满隐痛、嗳气,饭后加重,伴口臭、夜眠不宁、小便黄、大便时溏,1周前上述症状加重,伴右眼视力模糊、有暗影区,时干涩、灼热,外院眼科诊断为:眼底黄斑水肿,视力0.3,舌质红、苔淡黄腻,脉弦滑。诊断为:(1)胃脘痛;(2)眼底黄斑水肿。辨证属脾胃气虚、湿热中阻、肝气犯胃。治以疏肝健脾、清热祛湿、行气止痛。予柴芍四君子汤加减治疗。处方:
柴胡12g,当归12g,白芍20g,党参15g,茯苓15g,苍白术(各)10g,枳实10g,厚朴10g,枣仁30g,合欢皮15g,黄连10g,菊花12g,草决明15g,甘草6g。7剂。常法煎服。
二诊:前症均减,口臭、右眼有暗影区无明显改善,舌质红、苔黄腻,脉细滑,继以上方去菊花,加佩兰20g、葛根15g以升清化湿。
三诊:诸症瘥,仍右眼有暗影区,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继以上方去当归、苍术、合欢皮、草决明,加白蔻10g、瓦楞子30g、蔓荆子10g。7剂。后继以上方加减治疗3月余,胃疾愈而眼疾亦明显好转,视力增至0.8,眼科检查示眼底黄斑水肿消失。
按:东垣认为脾胃起着主导作用,故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及“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足,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的论点。在生理特点上脾主升,胃主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保证脾胃正常生理功能,如果这种升降功能失调,则会出现胃脘胀痛、嗳气、呕吐、反胃等症状。而在调理气机升降时,除考虑脾胃本身的因素外,还应顾及其他脏腑气机升降失调的影响,比如肝失疏泄等。故该患者给予柴芍四君子汤加减以疏肝健脾燥湿、行气止痛安神。通过此病例亦体会到,人之两目受五脏六腑之精气滋养,临床治疗眼疾着眼于肝肾者多,然则脾胃与眼的关系也很重要。东垣指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中医眼科前辈韦文贵也曾提出治疗眼疾应重视胃气。该患者经治疗后肝气舒、湿热清,脾胃升降、纳运正常,气血旺盛,并予葛根、蔓荆子等升清阳之药升举精气上注于目后不仅胃疾愈、眼疾也明显好转。
王某,男,76岁。2013年9月17日初诊。
因“腹泻5月余”来诊。5月前患者因行结肠癌手术后感腹泻,日3~4次,饭后即肠鸣腹泻,伴纳差乏力、精神倦怠、少气懒言,时头晕昏沉,舌质淡、苔淡黄腻,脉细滑。诊断为泄泻。此属脾虚清阳不升、湿热下注所致。予升阳益胃汤加减。处方:
升麻6g,葛根12g,防风10g,党参15g,苍白术(各)12g,茯苓12g,陈皮10g,黄连10g,黄柏10g,白芍15g,木香10g,蒲公英20g,薏苡仁20g,甘草10g。7剂。常法煎服。
二诊:前症均减轻,继以上方加减治疗2月诸症消失。
按:泄泻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主要病机为脾胃受损,湿困脾土,阳气不升,清浊不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脾主升清,脾虚湿困日久则清阳不升,水谷精微与糟粕浊物混杂而成泄泻,故该病例结合兼症予李东垣升阳益胃汤合《不知医必要》升阳除湿汤加减益气健脾、清热化湿、升清止泻。吴齐雁等[3]认为在调理脾胃时,应遵循东垣“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升阳益胃”等治疗原则,并特别强调“升阳”的重要性,临床“升阳益胃”法可用于治疗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型感冒等证。
[1]夏军权.李东垣运用升麻浅探.中医药信息,1990(6):13
[2]孙仁.李东垣升清降浊理论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0):1469
[3]吴齐雁,陈连起.升阳益胃法的临床应用.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2):103
编辑:傅如海
R249.76
A
1672-397X(2015)10-0054-02
于功浩(1954—),男,大专学历,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消化系统疾病。
方英,硕士,主治医师。fangying511@ 126.com
2015-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