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洪泽杂病治验拾萃

2015-04-16 04:22于君平
江苏中医药 2015年10期
关键词:痞满口疮泻心汤

于君平

(容城县中医医院,河北容城071700)

安洪泽杂病治验拾萃

于君平

(容城县中医医院,河北容城071700)

失眠 心下痞 口疮 中医药疗法 验案

安洪泽副主任医师是保定市名中医,河北省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河北省第三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他从医25年,熟读经典,博采众家之长,临证经验丰富,用药不拘一格,辨证治疗疑难杂症,多起沉疴。笔者作为保定市中医药“薪火传承”继承人,有幸随安师临证,聆听讲授,受益匪浅,兹将其诊治杂病验案数则介绍如下,供同道参考。

1 温阳化饮、渗湿利水治失眠案

谢某,女,60岁。2013年11月10日初诊。

主诉:失眠3年。入睡难,伴有多梦、早醒,每晚睡眠不足3小时。时有烘热,口干渴欲饮,尿频尿急,苔白水滑,脉沉细。测血压170/100mmHg,空腹血糖7.5mmol/L。诊断:不寐。辨证为水湿内盛。治法:温阳化饮、渗湿利水,缩泉安神。方以五苓散合缩泉丸加味。处方:

茯苓30g,猪苓10g,桂枝10g,炒白术15g,泽泻20g,乌药10g,山药30g,益智仁10g,丹参15g,百合20g。常法煎服。共7剂。

二诊:睡眠明显改善,每晚能较好睡眠5小时,尿频、口干均较前减轻,诉仍时有烘热,舌苔白,脉沉细。测血压160/90mmHg。效不更方,继服7剂。

三诊:睡眠质量明显提高,入睡较易,梦境减少,每晚可较好睡眠6小时,尿频、口干渴及烘热症状缓解,舌苔薄白,脉沉涩。测血压150/80mmHg,守方继服14剂。其后经回访诉诸症均好转,故未来诊。

按:不寐一症其病机在于阳不入阴。针对本病例,患者兼症尿频尿急,口干渴不欲饮,且病久耗气伤阴,可考虑膀胱气化功能失司,“膀胱者,州都之官,藏津液而气化出焉”,代肾主水,气化津液,使清中之清者沿三焦而出,补充卫气,熏蒸于肓膜,温分肉,充皮肤,清中之浊由膀胱化溺排出。卫气通过膀胱经而出于表,亦通过膀胱经而循行于诸阳经。膀胱气化不利,卫气布散异常,故尿频尿急;津液不布,水饮停于内,则见口干渴不欲饮;水饮阻隔,卫阳活跃于外,不能入于营阴,故见夜不能寐。治疗当从化气利水,引阳入阴而论。仲景《伤寒论》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74条)。其中,不得眠、小便不利、渴欲饮水均属于水湿内停之证,故予五苓散通因通用,利水渗湿,使水饮去而阴阳和,不安神而神自安,不寐自愈。

2 舒畅气机、平调寒热治心下痞案

杨某,女,63岁。2014年2月17日初诊。

主诉:心下痞满6月余,得嗳则舒,隐隐作痛,时有嘈杂,善太息,口不渴,喜暖恶凉,易患感冒,小便调,大便时干时溏,舌苔白腻,脉弦。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查幽门螺杆菌试验阳性。诊断:痞证。辨证为寒热错杂证。治法:消痞散结,和胃降逆。方以半夏泻心汤合百合柴平汤加减。处方:

党参15g,清半夏10g,干姜10g,川连10g,黄芩10g,柴胡10g,苍术10g,川朴10g,苏梗20g,百合20g,乌药10g,丹参10g。常法煎服。共7剂。

二诊:诸症减轻,夜寐差。予原方加茯神20g、夏枯草15g。守方继服21剂,诸症痊愈。

按:本病例以心下痞满为主症,虽时有心下疼痛,但疼痛不明显,按之亦不痛,《伤寒论》曰:“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故以半夏泻心汤为主方。结合患者平素情志抑郁,郁怒伤肝,气机郁滞,肝胃失和,脾胃失养;气机壅滞,中焦枢纽不畅,结于心下,而见痞满之症。所以单用半夏泻心汤消痞散结尚不能治其根本,当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加用百合柴平汤。诸药相合,辛开苦降,阴阳并调,标本兼治,俾寒热去,脾胃健,肝胆疏,气机调畅,痞气自消。

3 清泻积热,宁疮止痛治口疮案

杨某,男,49岁。2015年3月5日初诊。

主诉:复发性口腔溃疡6年,口腔内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周围红肿,局部灼热痛,伴有口干黏腻,小便短赤,大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滑。诊断:口疮。辨证为心脾积热证。治法:清热泻火,宁疮止痛。方以甘草泻心汤合泻黄散。处方:

甘草15g,川连10g,黄芩10g,人参10g,清半夏10g,栀子10g,防风6g,藿香10g,石膏20g,竹叶10g。常法煎服。共14剂。

二诊:口疮较前减少,无口腔灼痛,口干尿赤便干明显好转,效不更方,继服14剂。后经回访,患者诸症均已缓解,随访1年未复发。

按:口疮虽生于口,但与脏腑有密切关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喉,系舌本,两颊与齿龈皆属于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唇舌。《素问·至真要大论》又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患者嗜食肥甘,嗜饮醇酒,积而不化,郁滞脾胃,湿热内生,兼有小便短赤,口干黏腻症状,故考虑心火与脾胃热邪循经上炎所致,证属心脾积热,熏蒸生疮。治宜甘草泻心汤、泻黄汤化裁。《金匮要略》狐惑病说“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方中黄连、黄芩苦寒降泄以除热;干姜、半夏辛温开结以散其寒;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以补其虚。诸药合用,甘温升补与苦寒降泄并用,具有标本兼治之功。而泻黄散源自《小儿药证直诀》,善泻脾胃伏火,方中石膏、山栀子以清泻脾胃之积热,藿香芳香悦脾、理气和中,振复脾胃之气机,并助防风以疏散脾中伏火,甘草和中泻火,调和诸药,使泻脾而无伤脾之虑。

4 健脾利湿,宣畅气机治呕吐案

陈某,男,54岁。2014年8月21日初诊。

主诉:恶心呕吐15h,伴有周身乏力,语声低微。有“糖尿病”病史10年。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住院治疗3天后酮体消失,血糖控制较好,但恶呕仍不能缓解,口干不欲饮水,汗出质黏,头部昏蒙,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大便黏腻不爽,小便量多,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略水滑,脉濡。诊断:呕吐。辨证为脾虚湿困。治法:健脾利湿,温胃止呕。方以小半夏茯苓汤合连苏饮加味。处方:

清半夏10g,茯苓20g,生姜15g,桂枝6g,炒白术10g,苏叶6g,川连3g,车前子10g,炒薏苡仁30g。常法煎服。共5剂。

二诊:呕吐缓解,虽时有恶心,但胸膈间有豁然开朗之感,周身乏力减轻,语声有力,头晕,头部昏蒙,易汗出,质黏,闻蒜味则汗出,小便量多,色略黄,大便日1次,黏腻不爽减轻,舌苔白厚腻,有齿痕。原方去连苏饮加藿朴夏苓汤加味,以健脾利湿、宣畅气机为法。处方调整为:炒薏苡仁30g,杏仁10g,白蔻仁10g,清半夏10g,茯苓30g,桂枝10g,炙甘草10g,车前子15g,藿佩(各)10g,川朴10g,炒苍白术(各)20g。共10剂。服药后,诸症消失,痊愈出院。

按:湿为阴邪,适逢长夏而来,其来有渐,加之患者素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湿浊中阻,脾胃运化失常,脾虚则湿困,循环往复。湿邪阻遏气机,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受困,升降失常,故恶心呕吐,脘腹痞满;湿邪内蕴,津液不能上乘于口,故见口干而不欲进水;湿邪困脾,脾虚运化无力,则见周身乏力,语声低微;脾不升精,不能灌注脑海,则见头晕、头部昏蒙。湿郁化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质黏;大便黏腻不爽,舌体胖大、有齿痕、苔白腻略水滑,脉濡均为脾虚湿困之征象。患者上述表现与小半夏加茯苓汤证“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描述相符,故予小半夏加茯苓汤,而患者呕吐剧烈,加用止吐良方连苏饮加强止吐之力,而方中重用薏苡仁加强健脾渗湿,少加桂枝取温阳散湿之效,佐车前子以利水,给湿邪以出路。二诊患者呕吐已解,而脾虚湿困征象仍剧,更方为三仁汤合藿朴夏苓汤芳香化湿,宣畅三焦,这样三焦通畅,解表宣里,湿邪清除彻底,不留后患。

编辑:傅如海

R249.76

A

1672-397X(2015)10-0051-02

于君平(1975—),女,大专学历,主治中医师,中医学专业。hebahz@sina.com

2015-06-17

猜你喜欢
痞满口疮泻心汤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针灸治疗痞满的临床观察
辨证仍是中医之魂——从小泻心汤止血说起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羊口疮治疗方法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会泽县一起山羊口疮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