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汉顺 邓竹青
滨湖区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工作的实践与体会
徐汉顺①*邓竹青②
通过分析滨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现状和面临的服务机制、人员队伍、服务水平、信息共享等问题,从完善服务模式、拓展工作网络、提升群众知晓率、提高服务质量、强化督查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均等化 项目管理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工业化引发的疾病谱改变、人口流动、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职业卫生、精神卫生、居民生活方式等公共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居民健康威胁因素与日俱增,公共卫生问题引起包括政府、卫生职能部门以及普通群众在内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滨湖区近5年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实践,就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全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进行分析思考。
无锡市滨湖区组建于2001年初,总面积628.15平方公里,现辖1镇8街道110个社区(村),常住人口69.5万人,户籍人口46.15万人。201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83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 955元。全区从2006年开始实施江苏省农民健康工程,2007年卫生机构业务收入逐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09年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逐年强化公共卫生的公益性和筹资责任,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成为区政府和卫生部门的实际行动。
1.1 政策保障 区政府制定出台《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筹资和管理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每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经费按照区、街道(镇)2∶8比例承担,年初由区财政按各街道(镇)服务人口统筹到区财政专户,由区卫生局上半年预拨,年底按考核结果挂钩结算,确保项目补助经费专款专用,及时足额拨付到位。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补助标准由2010年的20元提高至2015年的40元,财政保障机制基本建立。
1.2 机构建设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等基层医疗机构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主体,在新医改背景下,社区卫生服务从单纯的医疗功能向“六位一体”功能转变,工作重心也从病后治疗向病前预防转移。目前,我区共建成无锡市规范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家,其中省示范中心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7家,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人员355人,其中专职176人,兼职53人,乡村医生92人,卫生协管员34人,约占基层医务人员总数的30%。
1.3 服务范畴 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是通过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预防接种、重点人群健康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卫生监督协管服务以及中医药健康管理等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促进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及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达到让群众少生病、晚生病、不得大病的目的。
1.4 项目成效 本着“预防为主、防病减病”的原则,从2009年起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政府免费向全体居民提供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截至2014年底,全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电子建档率为84.2%,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建证率99.98%,一类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达到95%,孕产妇健康管理率和产后访视率均达到95%,65岁以上老人健康管理率达70.5%,高血压患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80%,血压(糖)控制率达到40%,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86.5%,传染病报告率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率达100%,两类人群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均达到35%以上。全区城乡居民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法定传染病发病率由2009年130/10万下降至100/10万,孕产妇死亡率由17/10万下降至0,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连续多年控制在5‰以下,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3岁以上,居民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区和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称号。
2.1 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重、见效慢,做好公卫工作既离不开政府的组织领导,也离不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认真实施,两者缺一不可。但目前,大多数街道(镇)基本公卫服务工作主要依靠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时承担着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既要干诊疗体检等“技术活”,又要做组织发动等“宣传活”,特别是老年人免费体检健康管理,有些单位力不从心,造成工作推进不快,统筹协调不力。
2.2 人员队伍需要进一步扩大 公共卫生的服务对象面广量大,工作繁琐复杂,属于“高耗能”工作,需要大量人力保障。我区外来人口众多,服务人口接近70万,基层公共卫生人员往往都是身兼数职,人均服务人数远远超过能力范围,且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业务不精、能力不强等问题普遍存在,难于承担当前繁重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
2.3 服务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公共卫生工作的本质是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让群众获得实惠。眼下,大多数医务工作者习惯了过去的坐堂应诊,无法适应进村入户、上门服务的方式,主动服务、靠前服务的意识较薄弱,导致工作低效,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不高,依从性和支持度偏低。
2.4 信息共享需要进一步实现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开展以来,国家先后下发了两版服务规范,但对应的信息化建设规范尚未出台,信息系统开发中所需的数据定义、业务流程以及质量分析缺乏统一的标准,加上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导致目前基本公共卫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诸如数据有效性、真实性差、统计汇总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另外,日常诊疗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基础数据不能交换,信息无法互补共享,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3.1 抓好组织领导 完善管理模式 政府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体和制度保障[1],公共卫生服务是公益性事业,其基本保障来源于公共资源。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不断强化区、街(镇)、社区组织发动、沟通协调等管理职能,完善“以街道社区为平台、基层社区卫生机构为实施主体、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为技术支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责任体系,形成机构联动、齐抓共管、点片结合的工作机制。
3.2 抓好队伍建设 拓展工作网络 要全面加强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构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坚固网底。立足社区,依托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通过中心派驻、外聘和外调等多种途径全面加强人员配备,逐步建立起一支扎根基层、进村入户的公共卫生专管员队伍,使其成为公卫工作的主力军。要针对工作实际制订培训计划,对公共卫生人员进行分层次、分类别的系统化培训,提升专业技能,适应岗位需要。
3.3 抓好宣传教育 提升群众知晓率 要着力提高全民健康保健意识,通过专业讲座、宣传咨询、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开展知识辅导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全员健康行为,培育自我健康保健意识。要积极发掘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丰富公共卫生服务在活动中的内涵,引导百姓树立新的公共卫生理念。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宣传栏、橱窗、电子视频、网络等宣传载体作用,加大公共卫生服务知识、服务政策、服务成果的宣传力度和密度,不断强化社会舆论引导力,努力营造良好的公共卫生服务事业发展的社会舆论环境。
3.4 抓好群众满意 提升服务质量 公共卫生工作的本质是服务,只有真正把“群众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赢取群众的信任。要转变服务模式。按照“贴近群众、跟踪服务”的原则,加快转变服务理念,组建全科医师团队,实行责任医师制度,建立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和签约服务相结合的新型服务模式,将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相结合,真正做到关口前移、重心下沉、服务到人。
3.5 抓好信息融合 强化督查考核 要从实际出发,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步伐,努力达到辖区范围内基础数据的快速建立、适时更新和动态流程化管理目标,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HIS)、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慢病随访等系统模块互联互通、实时更新,以方便居民就诊、提高工作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
1 张全,曹敏洁.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均等化中政府角色初探[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8):4-6.
·本文编校 李 敏·
2015-08-28)
①无锡市滨湖区卫生监督所 无锡市 214062
②无锡市滨湖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无锡市 214074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