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南北文风的差异与互动

2015-04-16 00:05:26李静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文风南北民歌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82(2015) 05-0093-02

① [收稿日期]2015-06-08

[作者简介]李静(1987-),女,河南商丘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一、南北文学风格比较

南北文学风格差异的源头可以追溯到我国“南音”与“北音”的观念。《吕氏春秋·音初》提到了“南音”与“北音”,“禹行功,见涂山氏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为南音。” [1]82“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1]83大致说,南方与北方是分别是“南音”与“北音”产生的地方,并且通过“候人兮猗”与“燕燕往飞”大致区别了他们不同的情感内容和表达方式:前者为情歌,后者是忆念祖先的歌;前者两实词,两虚词,实词表意,虚词抒情,风格空灵;后者全为实词,风格质实。我们据此可以体会出南北诗风的不同。《左传》中也有相关的论述“晋人闻有楚师。师旷曰,不害,吾骤歌北风,又歌南风。南风不竞,多死声” [2]1043师旷认为南方音乐低迷消沉,楚国在战争中是取胜不了的。

先秦时期,南北文学就明显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北方文学以《诗经》代表,而南方文学则以《楚辞》为代表,它们都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作者的感情世界。

但是文学风格却截然不同。《诗经》是现实主义的代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开创了“诗言志”的先河。《诗经》语言朴素自然,题材多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写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楚辞》则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以言情为主,多幻想和神话,语言瑰丽奇特,多呈现感伤缠绵的情调。北方的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主要是朴实的风格,而南方的老子、庄子的散文则呈现出虚华的特点。

南北朝民歌的文学风格更是迥然不同。大致说来,南朝民歌内容狭窄,多为男女恋歌,感情缠绵,表达含蓄蕴藉。乐府诗集卷六十一引《宋书·乐志》:“自晋迁江左,下逮隋、唐,德泽浸微,风化不竞,去圣逾远,繁音日滋。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哀淫靡曼之辞,迭作并起,流而忘反,以至陵夷。原其所由,盖不能制雅乐以相变,大抵多溺于郑卫,由是新声炽而雅音废矣。” [3]885南朝民歌艳丽柔弱、哀婉缠绵,以抒情长诗《西洲曲》为代表,这首民歌把一个女子的无尽相思表现得细腻缠绵含蓄,余味无穷。北朝民歌题材很广,语言朴素无华,刚健豪放,就连表现爱情的民歌也坦率直截。如“恻恻力力,念君无极。枕郎左臂,随郎转侧”(《地驱歌乐辞》),直率朴素,毫无含蓄羞涩之意。北朝民歌直抒胸臆,豪放直爽;南朝民歌迂回宛转,一唱三叹。概言之,南朝民歌重言情与审美,缠绵徘侧,含蓄委婉,呈阴柔之美,北朝民歌重民生与功利,坦率爽朗,粗犷豪放,质朴无华,为阳刚之美。魏征《隋书·文学传序》说:“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4]53是对南北文学不同艺术特点的准确概括。

诗歌史上并峙的两大高峰唐诗与宋词之间也有着不同的风格。前人有“诗刚词柔”、“诗庄词媚”、“诗显词隐”、“诗言志,词言情”、“诗之境阔,词之言长”等评语,论断是恰当的。唐诗的刚朗、壮阔、显豁、庄重,为北方文学风格,而宋词则含蓄、委婉、柔媚,显现南方文学的特征。两者之大别,成因固然很多,但重要的是唐诗作家多为北人,而宋词作家多为南士,有的作家如李清照、辛弃疾虽然出生在北方,但他们的创作却多在南方。北人和南人作家因所处的地域和周围环境的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文风来。

同样,在戏曲那里南戏和北戏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北戏大体上以水浒故事、公案故事、历史传说为题材,北戏总体上给人激昂、明快的感觉。南戏较多以爱情婚姻和家庭伦理为题材,如《倩女离魂》、《琵琶记》、《荆钗记》等。王骥德谈到南北戏曲不同文风时说道:“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辞情少而声情多,南声情少而辞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 [5]26可见,北戏呈现出粗犷,南戏表现出柔婉的特点。

二、南北文学风格差异成因

(一)南北自然环境不同

南北的自然景致因为南北气候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气候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语言、性格、文风。卢照邻认为南北诗歌具有不同的特点即“北方重浊”,“南方清轻”。 [6]313朱志荣在《南北文学的地域风格》中引用刘师培的话说:“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7]总体来说,南方的气候温暖湿润,草木繁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自然资源丰富。北方气候寒冷干燥,草木稀疏,自然环境差,自然资源缺乏。所以,南方人生活比较安乐,有时间和闲情雅致进行文学创作。他们富于想象、热情、诗意,感情及作品柔婉、细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甚至有流于逸乐的华丽游荡的倾向。反之,北方生活环境恶劣,条件艰苦,人民与自然抗争,被环境磨砺,性情粗豪,性格质朴,感情慷慨激昂,更关注现实,因而更倾向于写实主义,文风粗犷豪放、阳刚质朴。

(二)南北文化环境不同

自然环境对文学的创作影响毕竟是有限的,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我国古代南北文风的差异,固然和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有关,但关键还是南北方不同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南北不同文风的形成。北方一直都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我国文化中心由北向南转移是在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难之后,建都南方的历代皇帝都倡导文学创作,南朝四代帝王均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在文学创作上追求绮丽的文风,上有所好,下有效焉,南朝一时形成了唯美的文学,这种文学与君主的积极倡导是分不开的。北方自先秦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北方统治者大都以儒家为正统思想。儒家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强调文学为政治服务,为伦理教化服务;儒家还强调“诗言志”中“志”的内容。这就形成了北方文学思想的重现实、重功利,追求朴素、刚健、浑厚文学风格的倾向。南方远离中原,受儒学思想束缚小,而且追求浪漫色彩的老庄思想盛行,思想上较为解放。加之南方气候湿润,物产丰富,交通发达,社会安定,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南方的审美理想,重抒情,追求形式之美,文风较浪漫、清秀、华美。

(三)南北文人气质性格不同

《汉书·地理志》:“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 [4]28曹丕《典论·论文》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至……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4]24

民族冲突和融合就像磁铁的正负极是永远存在的。各少数民族为了土地、人民而不断地挑起战争,北方是动乱最长、规模最大的地区。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侵掠中原,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开始融合,不少少数民族和汉族相互影响学习对方的文化。少数民族不仅在服饰、餐饮、技术等方面影响汉民族,而且其粗犷豪放性格也影响了汉人,给汉族注入刚健勇武的血液。北方的汉族人民在频繁的战争中变得凶强好斗,粗野豪壮的性格慢慢形成。这种刚健勇武的精神性格成为北方文学阳刚之美的力量之源。相反,南方在历史上始终处于相对稳定安宁的形势,南方政治稳定为人民的生活及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广阔舞台,尤其宋代以后重文轻武,设众多书院,大兴教育之风,经数百年教化,人民勇猛刚健之气已荡然无存。封建专制特权日益强化,很多人在政治高压下变得性格软弱,意志薄弱,阳刚之气缺失,诗人们在文学创作上就倾向柔婉的文风。

三、南北文风的互动

南柔北刚的说法,是针对整个趋势来说的,任何事物都有特殊性,所以,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研究南北文风,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又要看到它们的联系。我国古代南北文风有几次明显的互动。建安时期南北文学的互动成为后世的典范。建安诗人积极吸取南北文学的优点,并结合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感写出了既华丽又有骨力的作品。如曹丕《燕歌行》、王璨等人的作品就吸取了《楚辞》的华丽与抒情特质呈现出华美的特点,当然也承接了《诗经》缘事而发的文学传统,把北方特有的刚健勇猛融入作品中,如曹操的《蒿里行》、曹植的《赠白马王彪》等。庾信的作品是南北互动的成功典范。他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在南朝时善写宫廷题材的诗歌,诗风华丽柔美;后来被迫留在北国,感怀伤时,魂牵故国,作品情感深沉,风格劲健苍凉,诗风的改变不得不归于南北文学的融合与互动。隋、唐政权结束南北分裂,南北文学由最初的对立也渐渐走向了融合。南北诗风在隋文帝时代是同时存在的,北方文人的诗风在学习南朝的艺术手法时也发生了改变,如卢思道、薛道衡的某些诗就偏向齐梁情调。唐朝南北统一,风气开放,民族融合的同时也促进了南北文风的融合。这种南北文风融合的文学主张,也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和提倡。魏征不光总结出南北文人性格气质和文风的不同特点,更提出“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 [8]53的科学主张。对南北文风的优点发挥到最大极致的要数初唐四杰,四杰诗歌浸染了南朝文学的华艳,又在作品中融入了建功立业的志向和人生感慨,从而使其作品既呈现出阳刚之美,又不失六朝锦色。整个盛唐诗歌更是南北诗风融合的优秀成果。

自古以来南北文风就泾渭分明,北方以阳刚为主,南方以阴柔为主;但南北文学之间也有互动互补,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除了有地理原因,还有政治文化、南北人性格的原因,这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文风南北民歌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华人时刊(2023年19期)2023-11-16 12:32:12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2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中国公路(2017年14期)2017-09-26 11:51:42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穿花衣 唱民歌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2:36:19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新闻传播(2015年4期)2015-07-18 11:11:29
改文风:要从创新“说话”方式开始
声屏世界(2014年9期)2014-02-28 15:18:29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西南学林(2012年1期)2012-11-12 12:5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