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县域差异分析

2015-04-16 09:20赵可满马晓冬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5年6期
关键词:江苏省因子农业

赵可满,马晓冬

(1.江苏师范大学城建与环境学部,江苏徐州221116;2.江苏师范大学区域与城市研究中心,江苏徐州221009)

0 引言

乡村,也称农村,指的是城市(准确地说是城市建成区)以外的一切地域[1]。乡村发展包括乡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迁、乡村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方面的极其丰富的内容。随着地理学研究视角的更加多元化,针对乡村发展中的经济、生态、社会、空间等各系统分支方面的深入研究逐渐增多,如对乡村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成因分析[2]、乡村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3]、乡村发展中的环境保护[4]、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5]、乡村经济转型区域分异[6]等。在实证区域的选择上,陈玉福等通过对中国农村发展典型区——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探究,得出苏州农村发展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制度创新四大驱动因素[7];姜爱萍依托苏南农村丰富的文化、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经济,对苏南乡村社会生活空间特点及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人的观点的转变是最重要的因素[8],为苏中、苏北乃至全国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李裕瑞等通过对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进行分析,提出立足地域类型特征、突出核心优势、明确限制因子、因地制宜、分区推进的农村发展策略,为促进黄淮海及全国农村发展提供参考[9]。还有学者通过选取典型区域,对乡村发展态势和驱动力[10]进行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会学研究方法和视角的引入,农村社会发展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农村社会发展是指包括农村的组织情况、农业结构、农民收入、医疗、教育、文化建设、价值观以及城乡关系等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农村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即农村社会的变迁,它受制于农村经济发展,也同时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研究,赵旭东从乡村建设分析出发思考了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重新回味费孝通的“双轨制”[11],指出如何使“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条建设路径发达且并行不悖是核心,如何真正发挥农民的积极性是关键。李立周则以乡村社会发展情况在粤东地区有很强代表性的汕尾市捷胜镇为例,基于公共管理的视角,探讨了粤东地区乡村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及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城乡二元的经济与社会管理体制、投资布局不合理和乡村建设缺乏人才是阻碍乡村发展的主要原因,并就此提出促进粤东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的措施,为粤东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可行的思路[12]。黄雪垠对从“国家政权建设”和“国家—社会”二元理论两大视角回顾与思考了近30年来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研究,并总结出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研究存在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疏离、乡村社会机制研究与乡村社会群体意识研究脱离、乡村社会中的历史延续性研究不强和区域研究疏漏4个问题[13]。当前国内对农村社会发展的研究文献侧重于定性地分析农村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14]、动力、发展调控措施等,对于农村社会发展的定量化测度分析不足。

江苏省是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农村社会发展成效显著。对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县域差异进行研究能够对江苏省乃至其他地区制定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社会快速发展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数据与指标体系

1.1 数据来源

数据来自《江苏省农村统计年鉴2013》《中国县域统计年鉴2013》以及《江苏统计年鉴2013》附录中的2012年江苏省各县(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统计数据和江苏省各市和县的2013年统计年鉴。部分数据是整理计算后的结果,个别县(市)的农村工资性收入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统计数据缺失,采用2013年所在市的相应统计数据计算补齐,或用相邻年份的数据进行替代。

1.2 指标体系构建

借鉴已有的农村社会发展相关指标[15-19],遵循系统性、完整性、代表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针对江苏省的特点,从农村组织、农业结构、农民收入、社会服务和农民生活5个方面,筛选出农村社会发展评价的16个最优指标,构建农村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

表1 农村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Tab.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1)农村组织。反映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组织、人口成分变化,是农村社会发展进步的首要体现,具体指标包括:①非农人口比重;②乡村从业人员比重;③工业企业数量。

(2)农业结构。以农村土地利用情况来反映农业结构,包括土地利用的结构、土地利用的投入和土地利用效率,具体指标包括: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②农业机械总动力。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为逆指标,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重越大,表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越强,则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越低。

(3)农民收入。主要指标包括:①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按人口平均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反映的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农户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②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反映农民收入结构的变化。

(4)社会服务。公共服务水平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教育、医疗卫生、交通、通信4个方面选取指标。具体指标包括:①每千人拥有的专任教师数;②每百人中在校学生人数;③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④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⑤每百户私人汽车拥有量;⑥每百人中移动电话用户数;⑦每百户中国际互联网用户数。

(5)农民生活。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最终体现在农民生活的变化上,主要指标包括:①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反映农民消费水平的变化;②农村人均用电量,反映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和电气化程度。

2 农村社会发展的县域分异

2.1 农村社会发展的因子分析

以江苏省的县域(含县级市)为研究单元,基于农村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发现其KMO检验值为0.844,能够进行因子分析,根据特征值≥1和累积贡献率≥80%,提取出前3个主因子(F1,F2,F3),分析其特征值、贡献率、累积贡献率(表2)及各因子的载荷系数(表3)。

表2 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Tab.2 The eigenvalues,contribution rate and the accumulative contribution rate of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

表3 主成分因子的旋转矩阵Tab.3 The rotation matrix of principal component factors

从因子载荷分析看,非农人口比重(0.805)、工业企业数量(0.890)、耕地比重倒数(0.803)、农民人均纯收入(0.915)、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0.888)、每千人拥有床位数(0.925)、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0.953)、每百户中私人汽车拥有量(0.980)、每百人移动电话用户数(0.911)、每百户中国际互联网用户(0.947)、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0.847)、农民人均用电量(0.945)在因子F1上载荷量绝对值较大,所有这些指标均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农村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因子F1命名为农村转型因子,用于反映农村社会发展中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反映人民生活的现代化、城镇化水平,即农村社会的转型发展情况。每百人中在校学生人数(0.847)、每千人拥有教师数(0.921)在因子F2上载荷较大,因此,因子F2可命名为社会教育因子,用于反映农村社会发展中的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乡村从业人口比重(-0.531)和农业机械总动力(0.645)在因子F3上载荷较大。乡村从业人口比重和农村农业机械总动力测度了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越高,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水平越高,因此,可将该因子F3命名为农业现代化因子。

2.2 主要社会因子的县域差异

2.2.1 农村转型因子。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农村转型因子的特征值为10.711,贡献率为66.94%,明显高于其他主因子的相应值,表明农村转型程度、农民生活现代化水平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占有主要地位,即在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中农村转型发展的特征最为明显。对农村转型因子得分采用自然间断点方法进行分级以空间表达(图1a),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村转型因子的得分呈现出明显的南高北低态势,且苏南(1.138 9)、苏中(-0.196 7)、苏北(-0.584 0)阶梯差异明显,苏南、苏中、苏北内部各县(市)农村转型差距也呈阶梯式,苏南地区内部各县(市)农村转型差距最大,苏中次之,苏北最小。农村转型因子得分最低的灌云县(-0.830 1)和农村转型因子得分最高的昆山市(3.902 9)之间差距最大,表明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和农村转型程度区域差异明显。苏南、苏中、苏北的人民生活现代化水平及农村社会发展转型程度逐级降低。

2.2.2 社会教育因子。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中社会教育因子得分在一定程度上与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所呈现出的南高北低态势相反,苏北地区农村的社会教育因子得分明显高于苏中大部分地区,也高于苏南地区(图1b)。但并不能由此说明社会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负相关。因为指标选取的是每百人中在校学生人数和每千人拥有教师数,相比于苏中、苏南地区,受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实施情况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苏北地区的农村家庭人口规模大,子女数量相对多,适龄入学人口比重大,每百人中的在校生人口占比较大,相对的每千人拥有教师数较高。所以,社会教育因子实际反映的是江苏省农村教育规模的发展。统计数据中苏北地区每百人中在校学生人数和每千人拥有教师数较高,反映了苏北农村教育规模发展较大,这也反映了苏北地区农村家庭对社会教育的重视。

2.2.3 农业现代化因子。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水平空间分异明显(图1c)。从全省尺度看,全省69%的县(市)农业现代化因子得分达中等以上水平,江苏省整体农村社会发展的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水平较高。从地区尺度看,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其农业现代化因子评价值均值达0.591 0,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水平全省最高,苏南(-0.328 2)次之,苏中地区(-0.716 1)农业现代化、规模化水平全省最低。其中苏北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不发达,农业用地集中,农业发展规模较大,且农民收入依赖于土地收入,对农业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农业的投入较大,农村机械总动力水平高。而江苏省农业现代化水平低的溧水县(区)、高淳县(区)、扬中市、仪征市、海门市、宝应县、启东市均位于苏南和苏中地区,苏南和苏中地区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相对较高,乡镇企业较为发达,农业用地相对减少,苏北地区当前的农业发展占有明显优势,苏中,苏南地区以工业发展为主,农业发展居于次要地位。

图1 各主因子评价得分分级Fig.1 The value of the principal factors

2.3 农村社会发展的类型

对3个主因子的特征值归一化,得到的权重值分别为0.786 8,0.123 3,0.089 8。对各评价单元的主因子得分加权求和,得到江苏各县(市)农村社会转型综合水平的评价值F。基于ArcGIS 10.0空间分析平台,将县域尺度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值与空间图形数据进行连接,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Jenks)将农村社会发展类型区域进行空间可视化,得到县域尺度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空间分异情况(图2)。据此将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分为5种类型:农村社会发展高水平型、农村社会发展较高水平型、农村社会发展中等水平型、农村社会发展较低水平型、农村社会发展低水平型。

2.3.1 农村社会发展高水平型。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高水平型的县(市)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包括了除宜兴市以外的苏州和无锡两市所辖的昆山、张家港、太仓、常熟和江阴所有5个县(市),其中昆山市(3.373 2)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全省最高。苏州、无锡处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经济发达,农村社会发展水平高。苏南地区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摇篮,苏州、无锡更是乡镇企业主导经济发展的典型代表地区,位于该地区的农村发展水平高的5个县(市)均拥有较多的工业企业,乡村从业人员比重大,农业人口比重低,农民收入水平高,人均纯收入19 000元以上,且其中以工资性收入为主(工资性收入贡献率超过60%)。相比较苏北地区,该类型的县(市)耕地面积少,工业企业多,农民对农业的依赖性低。农村社会发展高水平型的县(市)农民生活水平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大,社会服务事业全面推进,学前、基础、职业和成人教育全面优质发展,建立健全了卫生医疗体系,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成率较高,但与城镇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今后应注重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图2 2012年江苏省农村社会发展类型划分Fig.2 Types of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of Jiangsu Province in 2012

2.3.2 农村社会发展较高水平型。农村社会发展较高水平型的县域主要以组团形式分布在苏南地区,包括宜兴市、丹阳市、溧阳市、金坛市和扬中市,此外苏中地区的仪征市和镇江市农村社会发展也属于较高水平型。该类型的县(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较为便利,工业企业较多,且形成各自的优势产业。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地区的农业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促进农产品加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组织培育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加工企业和龙头流通市场,形成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和品牌农业。该类型区域农民消费市场繁荣活跃,农民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农村教育、医疗、交通、通信等社会服务逐步发展,但与昆山市、江阴市等农村发展高水平的县(市)和城镇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和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需进一步加大和健全。

2.3.3 农村社会发展中等水平型。农村社会发展中等水平型的县(市)数量相对多于其他类型的县(市),且呈零散化分布,在苏南、苏中、苏北均有分布。苏南地区内部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最低的溧水县(区)、高淳县(区)、句容市农村社会发展水平也达到中等水平。农村社会发展中等水平型的县(市),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省也属于中等水平,工业企业发展和农业发展并行,但工业企业发展优势不明显,农业发展也没有形成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的高效设施农业。教育、医疗等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只能基本满足人口需求,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待提高。苏中地区在整个江苏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应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今后发展中,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和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承接苏南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产业发展的同时接纳苏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发展自身的同时带动苏北地区农村社会发展。

2.3.4 农村社会发展较低水平型和农村社会发展低水平型。农村社会发展较低水平型和低水平型的县(市)集中分布在苏北地区、零散分布于苏中地区。苏北地区除泗洪县、大丰市、赣榆县、邳州市、泗阳县、盱眙县、沛县、沭阳县8个县(市)农村社会发展水平属于中等以外,其他15个县(市)均属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型,全省农村社会发展水平最低的为滨海县(-0.713 8)。苏中地区启东市、如东县、泰兴市、兴化市4个县(市)属于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型。此类型的县(市)农村组织基础薄弱,工业企业数量较少,农业人口占多数,农业发展占主导地位,农民对农业依赖性强,农业发展规模较大,但以传统农业发展为主,大量农田、水域生产设施配套标准低,交通、电力、排灌体系不健全,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不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服务队伍和新技术推广力量薄弱,人员不足,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农业生产效率低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偏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其中农村社会教育以基础的应试教育为主,创新性教育和高等教育机构严重缺乏,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及医务技术人员配置难以满足人口需求,农民生活信息化水平低。今后应进一步改变当前农业发展少技术、缺信息、无市场的困境,转变发展方式,进一步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的高效设施农业,以发展高效设施农业为重点提升蔬菜园艺业,以规模养殖为重点发展现代畜牧业,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重点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放大高效农业增收效应;发掘地区支柱产业,打造龙头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3 结语

农村社会发展包括农村组织、农业结构、农民收入、农村医疗、农村教育、农村文化建设、农民价值观以及城乡关系等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农村社会的各个方面。农村社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乡村地理学是探讨乡村地区的经济、社会、人口、聚落、文化、资源利用及环境问题的空间变化的学科。对于乡村社会发展地域差异的分析是乡村地理学重要的研究内容。特别是对于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快速城市化影响下的乡村转型发展十分迅速,但也存在着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转型滞后于经济转型的问题。

以江苏省为实证区域,对区域农村社会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和分类,总结、归纳农村社会发展地域分异特征,提出推进农村社会发展建议。整体而言,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注重农村转型发展,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村的现代化、城镇化水平,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农村公共服务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积极提高农村社会教育发展水平,提高农村初中、高中教育及职业教育的普及率,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改变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化、规模化的高效设施农业和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提高农民收入。

乡村社会发展涉及与农民生活相关的农村社会各个方面,乡村社会转型发展关乎乡村转型成功与否,必须予以关注。乡村地理学需重视乡村社会转型发展的区域性问题,更新研究方法,加强理论归纳,以更好地指导乡村转型发展。

[1]张小林.乡村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1998,53(4):365-371.

[2]陈秧分,刘彦随,龙花楼.中国东部沿海县域农村经济增长的差异及其成因[J].经济地理,2009,29(7):1154-1159.

[3]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4.

[4]杨邦杰.乡村发展:环境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J].中国发展,2007,7(2):1-5.

[5]艾大宾,马晓玲.中国乡村社会空间的形成与演化[J].人文地理,2004,19(5):55-59.

[6]赵彤,马晓冬,周玉玉.江苏省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区域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4,34(1):128-132.

[7]陈玉福,刘彦随,龙花楼,等.苏南地区农村发展进程及其动力机制——以苏州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9(1):123-128.

[8]姜爱萍.苏南乡村社会生活空间特点及机制分析[J].人文地理,2013,8(6):11-15.

[9]李裕瑞,刘彦随,龙花楼.黄淮海地区乡村发展格局与类型[J].地理研究,2011,30(9):1637-1647.

[10]张富刚,刘彦随,张潆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发展态势评价与驱动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0,5(2):178-184.

[11]赵旭东.乡村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重新回味费孝通的“双轨制”[J].探索与争鸣,2008(9):43-46.

[12]李立周.粤东地区乡村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以广东省汕尾市捷胜镇为例[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2,3(1):131-133.

[13]黄雪垠.近三十年中国近代乡村社会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9):92-97.

[14]刘瑾.农村社会变迁研究中的传统与现代[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4):27-29.

[15]刘党社,赵巧芝,张广盈.中国农村发展水平因子分析[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6):595-597.

[16]田亚平,李虹,李超文.新农村建设的村级评价指标体系——以湖南省衡南县工联村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3):366-369.

[17]周曙东,朱红根,葛继红,等.江苏省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评价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09(2):212-218.

[18]陈鸿彬.城乡统筹发展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26(2):62-65.

[19]相广芳,陈旻,雷广海,等.无锡市现代农业评价体系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4):120-124.

猜你喜欢
江苏省因子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江苏省交通图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江苏省南就市鼓楼区第一中心小学
江苏省交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