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兰州在丝路发展中的核心区位,也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原来被认为是既不靠边又不靠海的内陆省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腹地省区,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格局中又会是怎样的状况?换言之,中部六省的位势是明确的,四川与重庆和陕西的西安,其发展水平也如上文所说的是“西部的东部”,有自身明显的经济优势,但西北地区的一些腹地省区如青、宁和西南地区的贵州,却有被丝路相对“边缘化”的担忧。即便是在四川盆地和陕西关中地区,真正发展快的是较大的都市,四川的川西、川南、川北,陕西的陕北、陕南,甘肃的定西和陇东以及重庆的石彭酉秀地区,依然处于不发达状态和经济辐射的末梢。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样需要仰仗“微丝路”的发展。
宁夏其实不算是“微丝路”,是丝路主干道的一个分支。宁夏地处黄河中游,是自古流传的“黄河百害唯利一套”说法中最大的“一套”,银川平原所在被称为“前套”,内蒙古西部的黄河回水湾是“后套”。银川平原在唐代就有“塞上江南”的盛名。“安史之乱”之后,唐肃宗在临武即位,说明这里不是等闲之地。北宋时党项羌族的李元昊在此建立西夏皇朝,也不是仅仅因为这里农业资源雄厚,主要是因为银川平原在丝路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这里四围多沙漠的自然地理形态,对于以驼队运输方式的陆上丝路贸易,是长项而非短项。这样一种丝路优势也给彼时西夏立国带来可攻可守的战略优势。西夏最盛时,北到居延,西到敦煌,东临中原,川西则是其先祖曾经居住的故乡。风传中川西丹巴“美人谷”是西夏与成吉思汗战前安顿后宫人等的地方,恐怕也非空穴来风。西夏的灭亡,与控制丝路贸易有着密切的关系,至少是成吉思汗进攻西夏的真正的原因。当时的西夏确乎掌控了通向中亚绿洲丝路和北方草原丝路所有的重要道路。
近代以来,宁夏的行政区划一度属甘肃,也有丝路地理的某种考量。1958年宁夏建区,成为以回族为主体民族的重要自治区。从一般行政地理的角度看,宁夏似乎是一个与丝路干线相邻的省区,并非核心区域。但从丝绸之路发达的系统和宁夏独特的经济通道功能来看,不仅不会被丝路经济“边缘化”,相反地使丝路交通具有了更多的选择。第一,宁夏连接着北方草原丝路,同时也连接着中亚绿洲丝路。第二,宁夏与临近甘南走廊的临夏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的天然联系是一种无可替代的人文资源,这种人文资源使宁夏与中亚、西亚的阿拉伯国家的市场联系与产业联系极为契合,与东南亚、南亚的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也有着必然的经济文化沟通。马来西亚是世界穆斯林食品用品认证转口中心,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宽展性与互联互通的网络便利性,给出宁夏发展丝路经济的巨大回旋空间和独特的优势。第三,宁夏的银川在铁路运输上颇具有兰州物流副中心的潜能,不仅是距离近,还因为拥有直接进入“河西走廊”的独立铁路系统,就是由腾格里沙漠南缘直向“古凉州”武威的沙漠铁路。这条铁路提高运能,缓解兰州的物流压力,也使武威重新找回自己在丝路经济中的地位。也因此,包兰线的高铁化和沙漠铁路的高铁化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宁夏区位的这种潜在优势也说明,尽管区位资源有绝对性,但丝路的网状结构也给出了一种相对中的绝对。2014年,宁夏银川至山西太原的铁路贯通,也使宁夏多了一个优势,可以直通东部与中部地区,与兰州出现了合理的物流分工。
宁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潜在优势,也给出了一个重要的“微丝路”的考察点,那就是原来被认为是几不靠的内陆省份,特别是西部地区的腹地省区,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格局中同样重要。事实上,从北方草原丝路和中亚绿洲丝路的区位互动关系看,犹如中国的“四横四纵”的道路格局一样,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历史形成的东西南的经济连接线。它们都具有“微丝路”的形态,都与横向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有着高度关联。
贵州在西南的位势与宁夏在西北的位势相近,贵州是云贵高原的一部分,处于贵西南丝路带通向内地的十字路口。甚至可以说,没有贵州就没有七彩云南的开发与发展。战国后期的庄嶠入滇以及汉代的汉使出使夜郎,前者由长江水系的沅江、清江一线进入,后者由川入黔,这是古代西南丝路上历史形成的湘黔经济带的延伸与辗转。这些古老的“微丝路”现在依然活跃。连接两广的西江经济带辐射到黔东南,虽然略有末梢之感,但从陆路连接了黔东南商业重镇都匀,都匀南面的独山成为日军由桂向北侵入中国的最后“通道”,而日军的最早受降仪式在此举行。贵州的地理特点是“地无三尺平”,道路连通是贵州沿丝路发展的关键。目前,时速可达380公里的广贵高铁开始贯通,与连接两广与云南的高速并称“两高”以及“两高经济带”,加上贵州西部“贵安新区”的建设,不仅使古老丝路多民族的人文与自然旅游资源得到有效盘活,也使贵州直接融入西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贵州还处于渝黔高铁经济带上,北上可以通过高铁辗转通向兰州,是同时面向西南丝路与西北丝路的重要支撑扇面。贵州还有风景如画的乌江旅游经济走廊,融合了重庆与贵州旅游经济互补的天然优势。贵州与云南更是一对弟兄,人文相连,物流相连,滇北的发展要靠贵州的经济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