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士大夫的民生思想及其政治实践——以《明经世文编》为中心

2015-04-16 07:33常建华
古代文明 2015年2期
关键词:士大夫民生官员

常建华

[作者常建华(1957年—),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院教授,天津,300071]

《辞海》提到“国计民生”一词,但未有词条,这个词大家耳熟能详,现在常用。不过1978年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汉语成语词典》倒是将“国计民生”作为词条,解释是:“指国家经济和人民生活。”这也的确是现在使用的含义。“国计民生”一词的重要性还在于将“民生”与“国计”连接,即反映了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而我们见到的有关国家与社会的研究,还缺乏从“民生”角度的探讨。

明朝官员的奏疏中,多有建议“民生”的内容,也使用“国计民生”一词,不仅如此,还往往以“吏治民生”讨论问题,涉及的内容丰富,反映出“民生”问题具有连接国家与社会的性质。明朝官员,一方面他们属于官方,代表国家在处理行政事务;另一方面他们是读书人出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是社会中的一大群体,在一定程度上比较了解地方、百姓的情况,代表着社会。所以我觉得用“士大夫”一词表示这一群体,比使用官员、官吏更具包容性,更适合本文主旨。

一、民生与民本:儒教化国家的君德、官箴与财用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古人所建的元朝,新建立的明朝强调复兴中华文化,儒家思想的官方意识形态色彩更加浓厚,并进入到国家制度。我们看到明朝士大夫奏事建言,每每以民本思想为出发点,谈论民生问题。

谢迁(1449—1531年)引朱元璋祖训,每年青黄不接之时,忧思民生,使得民安国固,将赈灾作为恤民生以固邦本的事情。谢迁说:

按照谢迁的说法,明太祖朱元璋具有民安国固的思想,把赈济灾荒作为防止民变的重要措施,最担心民不聊生带来社会动乱。谢迁也把“恤民生以固邦本”作为明朝的家法来论述。

在清官海瑞(1514—1587年)有名的批评嘉靖皇帝的《治安疏》中,提出皇帝的为君之道就是关心民生,臣职在于建言皇帝了解民生。海瑞说:

他将君道不正、臣职不明视为天下第一事。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系决于此。

陆树声(1509—1605年)《敬献愚忠以备采择疏》建言圣学图治,解决民生为上,应令官员解决“民困”,保证民生。他说:

君德尚俭除了节约皇室、朝廷的财政费用外,也是树立风气,使得官民养成节约风气,减少人民的负担,从而保证民生。有关节俭、国用与民生的关系,明朝士大夫多有论述。

胡世宁(1469—1530年)针对军民利病、时政边备所当兴革十事,上《备边千策疏》,其第二条是“崇节俭以制财用”,该条建议:

认为节俭以足国用而遂民生,是官民都应树立的风尚。

节俭可以作为裕国手段,以充足的财政收入,保证边疆所需与奠定民生。

面对国用经费不足,张邦奇建议皇帝昭俭德、裁滥赏、汰冗食,这是节流,再有就是开源的办法,只有皇帝、朝廷不虚耗,民生才能不困苦。

总之,在明朝士大夫的前述重视民生的用语中,出现了恤民生、奠民生、裕民生的用法,反复强调的是使民生顺遂,遂民生是民本思想最重要的体现,也是对君德、官箴的要求,目的是为了实现国家的稳定和谐,即邦宁。

二、国计民生:取之于民与为民谋利

矿区内围岩蚀变较强,主要有黄铁矿化、大理岩化和硅化,其他零星可见透闪石化、萤石化等。黄铁矿主要沿裂隙、方解石脉边缘充填或呈浸染状、小团块状分布于围岩中。常伴随有细脉状、浸染状铅锌矿化。大理岩化主要分布于岩体接触带及外围的碳酸盐岩石中,往往伴随着退色化现象。有时可见细脉状、浸染状铅锌矿化。硅化在矿区范围内均有分布,在部分构造发育处,硅化尤为强烈,但铅锌矿化较弱。

但是“国计民生”也不限于抽象表达,往往联系具体问题来谈。那么何种事情关系“国计”与“民生”呢?论述最多的是治河与田赋问题。

治河不利则后果有害于国计民生。丹阳人姜宝(1514—1593年)《镇江府奉旨增造闸座记》说:

他认为富贵者居住城市,但是“生计”依赖于乡村的农业生产,国家征收东南赋税过重,反而得不到税收,民众则苦不堪言,于是他忧国忧民,反对竭泽而渔,主张藏富于民,还具体开列核荒田、宽改折、解白粮三条建议,以使国家得到赋税,民众减轻负担。张栋奏疏标题中有“国计民生交绌”一语,述说国家与民众交困,文中则说“有益于民生国计”,或许在强调苏民困才能俾国计。

万历时常熟人赵用贤(1535—1596年)《议平江南粮役疏》中,也谈到核荒田,具体措施是:

看来核荒田给“民生国计”带来的问题较大。

此外,盐法、钱法属于国计民生的大事。弘治时,马文升(1426—1510年)关心盐法,他的《重盐法以备急用疏》认为:

三、吏治民生:民生问题的实质在官不在民

将官员的能否胜任尽责,作为关系国运、民生的大事。

任用清廉官员蠲逋赋,才能安民生。

地方大员如万历时吕坤(1536—1618年),巡抚山西,关注基层社会。他的《答毕东郊按台》以积贮为民生的命脉,检验吏治以此为重。他说:

可见当时积贮无粮,官员抓仓储是急迫的民生事务。吕坤更能从民生的角度来看明朝的安危,建议万历皇帝勤政爱民,尚俭立德。二十五年(1597年)五月,疏陈天下安危,其中说到:

人心者,国家之命脉也。今日之人心,惟望陛下收之而已。关陇气寒土薄,民生实艰。自造花绒,比户困趣逼。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千手经年,不成一匹。他若山西之绸,苏、松之锦绮,岁额既盈,加造不已。至饶州磁器,西域回青,不急之须,徒累小民敲骨。陛下诚一切停罢,而江南、陕西之人心收矣。

又说:

吕坤把人心视为国家的命脉,建言收人心的举措就是改变民生艰难的状况,要求停罢陕西的征花绒、江南的烧造瓷器。还直接劝说万历帝不要想着自己福而使天下贫,警告皇帝人民已经痛不欲生。如此直言,只有以民为邦本为信念的人才能做到。

由上可知,吏治要求官员厚民生、抚绥民生。因此,民生问题不仅属于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四、结语

明代士大夫有关民生问题的议论与实践,使我们看到儒家主张的民本思想核心是重视民生,以使民生顺遂为归宿。这一观念渗透到国家统治的模式当中,成为君德、官箴的要求,成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的出发点。民生与国计是一体的两个面向,如此国家与社会也成为紧密相连的互动关系,而不是分立、对抗的敌体。吏治与民生的关系,恰恰说明当官为民、造福一方是对古代官员的基本要求,属于朝廷勤政爱民的政治理念。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民生问题既是生活史内容,也事关社会与国家,值得深入研究。因此,研究士大夫的民生思想与实践,采取国家与社会的视角,显然是必要的。

猜你喜欢
士大夫民生官员
宋韵
——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陈颖 巾帼之花绽放在民生一线
聚焦学前教育 破解民生“痛点”
中山君有感于礼
阅读拙著需要回到历史现场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丘琼山巧对官员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搞”艺术的官员们
民生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