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GE大中华区的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我时不时会接受一些媒体的采访,与媒体打交道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如何向媒体朋友有效地传递准确并且有价值的信息?这是我接受每一个采访的核心。
去年我曾接受过中国国内一家媒体的采访。那天的采访主题围绕跨国企业在华投资历程及演变展开。采访我的记者非常聪明,总是想引导我批评中国人力成本增加的问题。这不是个新话题,却是时下所有媒体热议的焦点。不过,我也是有备而来的,我并没有直接给出那位记者想要的答案,而是借此机会强调了一下我自己的观点。这得感谢我刚来中国赴任时接受的媒体采访培训,此时真是派上了用场。
我还记得刚来中国赴任时,他们让我坐在一个房间里接受模拟采访,摄像机就那么直愣愣对着我,各种问题向我轮番涌来,搞得我很紧张,紧张到笑场!录像时我还觉得挺好笑的,但当他们回放采访录像时,我真是尴尬万分。想象一下如果这是一次真实的电视直播,后果会如何?!尴尬归尴尬,但我还是迅速学到了不少技巧来应对媒体采访。所以,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你要有自己的见地,得明确自己希望传递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其次,并不是每个问题都值得回答,遇到这种情况,你可以说:“这是个很棒的问题,但今天我想来谈谈……”第三,要知道你懂的东西可能远比记者多,所以一定要自信,别怯场。最后,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非常重要,千万别忘了这些是你所传递信息的一部分。因此,你得看着记者的眼睛,别坐立不安,保持微笑,并注意手的姿势。
没错,你一定要克服怯场心理。怯场是很正常的事,对一般人来说,在公开场合发言往往是最让他害怕的事,这种恐惧有时甚至超过对死亡的恐惧。如果15年前你让我坐在电视摄像机前面,录制直播访谈节目,我一定会说你简直是疯了。实际上,过去我是个很内向的人,连参加个鸡尾酒会我都会感到紧张,害怕跟人打招呼寒暄。如果给我两个选择,做公众演讲还是在鲨鱼池里游泳,我一定心甘情愿地选择与鲨鱼共舞。有趣的是,时间会让人改变。现在,我很喜欢在公众面前发言演讲。
我还清晰地记得我的转折点。那是若干年前的一次GE金融亚洲年会前夕,我必须在第二天对500人做演讲,这让我十分焦虑,寝食难安。彩排时,我紧攥着演讲笔记。这时,GE金融亚洲区的头儿丹·马德(Dan Mudd)朝我走来,他一把夺过我的笔记,当着我的面把笔记本撕得粉碎。看着我惊恐万分的表情,丹说:“Mark,你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要讲什么,所以只管去讲你的故事,你得放开胆子让自己试试,此时不试,更待何时?”
丹是对的。第二天,我的演讲非常成功,即使我忘了一些要点,但这并没什么大不了的,因为我自己的演讲内容只有我一个人最了解。后来我变得越来越自信,也渐渐喜欢上演讲和接受采访,而且再也没有借助过笔记。
这几年我还时常有机会去电视台的直播间录制访谈节目。每次接受完电视采访,我都很开心,因为整个过程挺有意思的。在此,我也和大家分享一些录制电视访谈节目的心得。前两条与接受平面媒体采访一样,理清思路非常重要。你得想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主题是什么?另外,你不想回答的问题,可以不必回答,要知道,你才是访谈的主导者,而非坐在你对面的主持人。最后一点是电视采访特有的,要记住,当你进入演播室的那一刻,采访就已经开始了,而不是摄像机打开时,所以你要从一开始就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问:“嗨,Mark,兜了这么大一个圈子,前面那位报纸记者问你的中国人力成本增加的问题,你到底是怎么回答的?”好吧,现在就让我告诉你在那次采访中,我和记者是怎么聊的。
我对记者说:“GE是世界领先的科技及基础设施公司。我们掌握着部分世界尖端技术。人力成本对一些企业也许至关重要,但却不是GE关注的头等大事。我们是一家全球化企业,我们总是将最好的资源投入到最好的地方。中国是GE最为看重的市场之一,因此每年吸引GE大量投资。我们知道中国正在逐渐成长为一个强大的经济体,我们不应再将其简单视为廉价劳动力的输出国。中国正在逐步走向价值链上游,并努力提升其创新能力。廉价劳动力已成为过去,增加劳动附加值及创新力才是中国未来的发展趋势。”
你发现了吗?我已经将一个可能非常“棘手”的人力成本话题引导到了培养人才和创新能力。看见记者边听边点头,我接着说:“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及高质量技术人才的涌现,这些对GE来说都是巨大的机遇,我们肯定会牢牢把握住这个机遇。”
瞧,从当初手里不拿稿子就不敢当众发言,到现在对接受媒体采访驾轻就熟,这真是一段有趣的人生经历。哦,我差点忘了,想从容应对媒体采访,有一个因素万万不可少,那就是要有一支卓越的公关团队。我很幸运,因为我有这样一支出色的团队,他们给了我很多帮助,比如前面我提过的模拟采访培训,这帮我远离了不少麻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