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刘万琼,杨丽娟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四川 泸州 646000)
鼓膜穿刺是耳科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主要用于抽出中耳积液,注入药物进行治疗。研究显示,穿刺前用丁卡因棉片贴于鼓膜的方法[1],对于外耳道狭窄、小儿及不合作者操作难度大,甚至是无法操作,而采用耳浴式方法进行麻醉,效果好,方法简单、实用。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门诊治疗拟行鼓膜穿刺的病人635例,男357例,女278例,年龄8~74岁。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318例(532耳),B组317例(547耳)。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病人操作前均注意核对病人,向病人或家属进行解释,说明鼓膜穿刺的目的和可能发生的问题,取得病人的同意及配合,签署鼓膜穿刺术同意书。A组病人侧卧于检查床上(无床者取坐位头侧卧于桌面上),患耳向上,用注射器注入20g/L丁卡因溶液1mL,向后上方牵拉耳廓(儿童向后下方牵拉耳廓),10min后,病人坐立,用纱布盖在外耳道口,患耳向下倾倒出麻醉药物。B组麻醉方法:成人取正位,儿童由成人固定头部,患耳面向操作者,在鼓膜表面用浸有20g/L丁卡因溶液的棉片麻醉10min后取出。
优:病人无痛感,顺利完成穿刺;良:有痛感,完成穿刺;无效:未完成麻醉,改用其他麻醉方式或放弃穿刺。
A组优、良、无效分别为449、78、5例,B组分别为289、213、45例,两组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c=11.34,P<0.001)。
鼓膜穿刺主要用于抽取鼓室积液及中耳腔内注入药物进行治疗,是耳科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耳浴是指病人取侧卧位,外耳道口向上,将药物滴入或注入外耳道,并尽量充满外耳道,取此位置静置10~15min,然后变换体位,将药液倾倒出来,即称为“耳浴”。本研究结果显示,A组麻醉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其原因为A组病人采取耳浴式麻醉,将麻醉药物灌满外耳道,麻醉药物与外耳道及鼓膜完全接触,外耳道的皮肤及鼓膜对刺激的敏感性降低,因麻醉充分而提高了麻醉效果;而B组麻醉方法是将浸有麻醉药的棉片贴在鼓膜上进行麻醉。外耳道是一狭窄腔隙,操作者视野受限,操作费时且难度大,如遇外耳道狭窄、小儿及不合作者甚至无法将棉片贴在鼓膜上,造成麻醉失败而影响麻醉效果。
总之,耳浴式麻醉操作非常简单,病人舒适,易于接受,因麻醉效果好,从而可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此方法同样适用于鼓膜切开、置管及鼓膜消毒者。
[1]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