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与培育对策

2015-04-15 15:24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责任感大学生教育

李 滔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问题与培育对策

李滔

(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当代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体力量,承载着时代赋予的艰巨使命,其责任感的体现将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文章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多维度分析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及弱化等问题,进而从学校教育、社会引导、家庭熏陶以及大学生自身实践发展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责任感的培育对策,认为只有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系统完整的工作体系,才能更好地强化大学生责任意识,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并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升华。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问题;对策

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在大力推行优先发展教育战略,强调教育先行战略地位,并明确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是否能够成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家庭幸福、自身发展的开拓者,是否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已成为亟需整个社会高度关注和全力推进的重大议题。

一、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内涵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前改革已进入转型攻坚期,新旧观念和多元文化快速融合,长期被经济高速发展所忽略甚至遮蔽的矛盾逐渐显现,全方位的国际化、迅猛的信息变革、不断深化的高等教育改革、区域阶层行业等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社会负面现象随着自媒体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迭出等,使大学生面临着正能量与负信息的纷繁交织中。如何保证大学生能够充满正能量、直面正能量、扩散正能量、产生正能量,培育大学生对自己、亲人、他人、社会、民族、国家、人类充满责任感,做有价值、有理想、有信仰、有责任的人,成为现在和未来改革开放事业与依法治国进程无法回避的核心问题。

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要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实现,源于对国家、民族、社会、家庭、自身等的发展使命。责任感则是指人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在调整人与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体现着个体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倾向。责任感包括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和责任行为,它是知、情、意、行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大学生的责任感包括了大学生对自我、对家庭、对他人、对民族、对社会、对国家、对自然、对环境、对文化的责任感等等。它是广泛植根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内的意识和行为,需通过学校、社会、家庭、自身综合的教育、引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等,并从思想道德、文化理论、行为规范、知识教育等多个方面的予以培育,促使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

从主体上讲,当代大学生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充满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日趋复杂多样,总体上求知欲比较强,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学习能力强且兴趣广泛,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热爱祖国和民族文化,社会政治的热情高,绝大多数大学生拥有良好社会责任意识并崇尚善良和法治,但其中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各种因素和欲望的影响诱导,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责任意识淡薄现象。

(一)国家民族意识淡漠

青年,特别是大学生,本应该具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高度的政治敏感,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历史表明,青年学生始终走在时代的最前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程度和强度往往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状态。然而,由于受到不良思想和行为的影响,一小部分大学生经受不住利益的诱惑及负面信息的误导,轻慢时代要求,甚至背离社会发展规律,缺乏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和认同感。不少大学生整日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根本不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大事,热衷于娱乐、追星、游戏,对国家和民族的大事往往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态度。还有个别大学生被假愤青、假民主、假道学等所蒙蔽,在网络空间内发表各种不负责任的未经证实的,甚至完全不管不顾国家利益、民族大义的假消息和伪信息,并参与到国家民族对立势力的各种活动中,肆意窃取、泄露甚至甘愿出卖国家核心利益和关键价值信息。

(二)社会问题关注不够

当代大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学校培育等多个层面综合来看,因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加之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导致大学生群体的社会责任意识弱化现象比较严重,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个体化差异相应加大,其与社会的关系方面,对个人私利及其前途关注的更多,个体与群体中对集体利益的忽视程度较高,更甚者与他人交往中自我中心意识替代了他人的正当利益诉求,一定程度上漠视社会问题。比如有大学生在同胞遇到大灾大难的时候毫无怜悯之心,纵情享乐;有大学生面对弱者亦或他人遭难时,冷漠旁观;还有一些大学生完全不顾父母家庭的辛劳和困难,深陷奢靡;更有个别大学生完全将自我封闭于个人世界中,缺乏对社会的基本常识认知,也不愿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和谐的生活环境。

(三)过度强调现实利益

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益至上,尤其是现实物质利益已经成为部分大学生追逐的目标,致其将个人理想凌驾于社会、民族、国家理想之上,特别是过度强调个人的现实利益,注重个人诉求的满足,而对群体利益和公众诉求漠不关心。这与整个社会长期以来过度强化经济效益作为评价标准,且过度消费理想、信念、情感、公益,炫富、名人、身体等引发的一夜成名甚至一夜暴富,过多从经济和物质利益角度切入,进行看似正能量的传播,使得巨量的负面信息和内容充斥于大学生的周围甚至个体,混淆了社会、政治、文化和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区别和特质,造成了大学生对个体现实利益诉求与真理信念认知上的巨大偏差。即如一部分大学生被各种相亲、求职、歌舞等娱乐节目所裹挟,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被看似正能量的冠以励志、感动、寻亲等节目所左右,更有一部分大学生被身边的各种像传销、欺诈等团体吸纳,大学生无时无刻都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此类信息的影响和投射,一有比较合适的契机或切入点便沦为眼球经济和过度包装的玩物。

(四)正义感与现实行动冲突

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群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和责任,对真理的探索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加之受到我国目前的人才选拔和社会阶层流动机制制约,大学生仍然是实现个人价值、改变家庭状况、紧系社会命运、体现国家实力、展现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拥有非常突出和强烈的正义感。但在现实中,不少大学生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深刻影响,未得到及时引导和纠正,对社会索求高于个人自我要求,校园内外不文明言行较多,憧憬美好未来却难于坚持长期踏实努力,对不良风气、弱势群体和突发事件等绕行、漠视、盲从现象突出,现实的行动与其应有的正义感严重背离,甚至有不少大学生对于正义感的理解完全基于主观判断和一时冲动,面对现实行动时,盲从于有悖法治精神、社会道德及职业伦理等的“大V”煽动就可能成为危害社会秩序,影响甚至破坏社会稳定的实施者和推动者。经常掀起社会舆论热点的大学校园伤害事件和大学生行为过当等,就是其正义感与现实行动错位导致的严重后果。

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对策与实现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甚至课堂教学,应该认识到大学生作为社会人,其成长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影响,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依托于社会环境的塑造、学校的教育、家庭的培养和自我的提升等因素。

(一)家庭潜移默化的培养

家庭是每个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学生影响最为深远和持久,家庭成员的一言一行和对下一代的态度等极易形成隔代遗传效应,特别是学生的自身性格、价值取向、理想倾向、观念意识、社会态度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家庭成员应该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营造和睦愉快且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坚持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对待他人和社会问题等要抱有善意及客观性,培养子女乐观开朗、与人为善、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涵和行为习惯。

(二)良好社会环境的塑造

通过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主动或被动地影响和塑造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深化综合体制改革和推行依法治国理念的进程中,扭转一切以经济效益为判断标准的做法,大力整治腐败、净化社会风气、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突出矛盾、提高国际地位、增强公众意识等,严厉打击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违法违规、败坏道德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讲文明、树新风”带来的社会主义新气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可能释放和带来的各种“红利”,满足和确保公众正当的利益诉求表达及劳动所得,同时加强市场经济的法规、道德约束和监督,公正、公平、透明的为社会尽职尽责成为新时期的主流,使正能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将会对塑造学生社会责任感产生重大作用。

(三)系统严谨的学校教育

高校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应贯穿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每一个细节中,牢固地树立和巩固学生社会责任感意识,长效影响学生直至走向社会。从进入高校到走向社会,学校应切实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不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强调对其思想价值的熏陶和引导,以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为根本标准。

首先,应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改革,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特质,加强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国情省情和形势政策、民族文化和国家历史等教育。其次,要高度重视和强调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尤其是关于社会礼仪、文化禁忌以及交通、消防、医疗、食品、治安等安全常识教育。再次,要结合文化活动、校园生活和专业知识教育等,把社会责任感相关内容融入到文化活动、日常生活和专业教育中,无时无处都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最后,要下大力气做好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时刻得到正面信息的积极引导和答疑解惑,采取有效措施搭建学生与同学、教师、学校等互动交流的平台,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道的资讯平台。

(四)自我认知实践的提升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重要体现在实践活动中,前提是要使学生对社会责任感形成与社会发展主流价值有相一致的认知,充分理解和认同社会责任感的内涵和实质,深刻剖析和正面认识到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工作不足,加大对学生自我责任感的引导和教育,着力在学生社会实践中及时提醒其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失范行为,培养学生主动接受、学习、理解和参与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行动,促进学生自我责任实践水平和能力的大幅提升。

学校、家庭、社会及大学生个体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四个重要方面,只有通过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系统科学的培养、社会全面正向的引导、大学生个体自我认知实践提升,建立健全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工作体系,才能将大学生责任意识内化为行动,并在服务社会实践中不断升华。

[1]李志刚.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现象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1(5):12-13.

[2]纪群.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8):65-68.

[3]苏萌,贺炜,樊莉,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其培养机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8):15-16.

[4]胡文彬.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探析[J].教师,2015(8):12.

[5]张艳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D].集美大学,2013.

[6]董建,王丽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4):119-123.

[7]宋争辉.大学生职业寻获中心理资本的生成与获得[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5):52-54.

[8]赵志毅,崔婧婧.论“全面主义”道德教育学派——兼议对我国学校德育创新的启示[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8(6):92-98.

[9]彭文英.论和谐背景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理论月刊,2008(1):184-186.

[10]裴婷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研究[D].西南大学,2007.

G641

A

2095-3046(2015)06-0015-03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6.004

2015-08-19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MKS1420)

李滔(1979-),女,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E-mail:190363882@qq.com.

猜你喜欢
责任感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题解教育『三问』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培养责任感强的孩子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