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环境下用苏区精神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方法探析

2015-04-15 15:24:45程修云汪鹏程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苏区党员精神

程修云,汪鹏程

(1.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网络环境下用苏区精神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方法探析

程修云1,汪鹏程2

(1.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2.赣南师范学院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苏区精神演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战胜各种网络邪说,在网络场域的激烈斗争中体现巨大威力。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大学生党员是青年中的骨干和先进分子。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在当前各种思想鱼龙混杂的网络场域下,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性面临严峻挑战。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把握好“获取信息与铸魂圆梦相结合,主导自主与互动协控相结合,内化外化与化虚为实相结合”这三个方法,用苏区精神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

网络环境;苏区精神;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方法

苏区精神在网络环境下能够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就在于它在教育过程当中通过切实有效的方法,可以实现与大学生党员教育的高度契合。通过对苏区精神在网络环境下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实效的分析,着重阐明“获取信息与铸魂圆梦相结合,主导自主与互动协控相结合,内化外化与化虚为实相结合”这三个教育方法。

一、获取信息与铸魂圆梦相结合

网络已经发展成当代人不可或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空间。利用网络提供红色资源,及时做好信息服务,使大学生党员获取苏区历史的精华、苏区精神的要义,铸好灵魂,圆好中国梦。通过提供感人的苏区故事、图片、档案资料,合理地设计网页,科学地编排版面,巧妙地组织网络信息,为大学生党员提供鲜明的政治态度、明确的价值取向、正确的道德观念等信息,既帮助大学生党员提升网络信息的价值判定,以获取优质信息,又提升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为灵魂注入红色基因,为圆梦增添精神动力。

(一)信息就是力量,网络是大学生党员的铸魂圆梦工具

“知识就是力量”。大学生党员利用网络捕获知识,就是积累健康成长的正能量,凝聚将来担当历史使命的力量。网络已经渗透政治文化形态之中,成为社会各种思想交流、冲突、融合的平台,成为西方“西化”“分化”中国的一种方便工具,成为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重要阵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西方意识形态向全球扩张和渗透各领域,冲击着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网络信息已深刻影响着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态度、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深层心理、思想政治素质。西方争夺制网权,控制网络话语权,使得高校已经成为意识形态斗争和争夺网络话语权的前沿阵地。“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是铸魂的核心问题。只有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才能解决好这个根本性的问题。苏区精神经过血与火的锤炼,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念、意志如钢的人格,清正廉洁、刚直不阿的精神特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品格,艰苦奋斗、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求真务实、改天换地的精神力量,勇于拼搏、争创一流的精神境界。苏区精神具有价值引导功能,对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有积极引导作用,能促成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品德的自主建构,能塑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铸造他们的灵魂,能优化他们自身的发展方式,从而实现他们心中的中国梦。

(二)网络解构物质世界,苏区精神充实精神世界

网络不仅形成新的社会交往空间和交往形态,构成网络生活新方式,并且影响着生产方式,推动着社会形态的变革,而且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和重构。网络正逐步解构物质世界。网络信息中的思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必然会影响受众,必然改变着教育的环境和人们的思维方式,而且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意志和信仰。在信息爆炸时代,在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的当下,大学生党员在接受广泛信息的同时,怎样树立正确的政治立场、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是个重要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一定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1]。解决好这对基本矛盾,大学生党员教育首先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价值观和精神导向等教育,大力夯实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基础,铸好灵魂。在网络虚拟世界,西化信息、分化信息、污秽信息、虚假信息充塞其中,严重地影响部分大学生党员的身心健康,并使其禁锢其中难以自拔。因此,用苏区精神充实大学生党员的精神世界,是解决“虚拟与现实”这对网络社会基本矛盾的很好路径。在大学生党员教育的过程当中,要把握好苏区精神要义的结合点,发挥苏区精神强大的教育感化功能,用现实的苏区精神铸造灵魂;找准苏区文化的切入点,用苏区文化感染心灵,提高红色网站吸引力和感染力;抓好苏区精神内涵的着力点,用红色故事激励斗志,用红色资源陶冶情趣,用红色格言坚定理想信念和塑造价值观及提炼人格品位,用苏区传统美德修炼道德。因而,网络在解构物质世界,网络中的“红色信息”,能整合和充实大学生党员的精神世界。

(三)苏区精神注入网络,提升大学生党员圆梦境界

圆梦境界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它以理想信念为支撑,体现着人们拼搏进取的精神面貌。网络上展示的世界各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直接影响大学生党员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如不正面积极引导,就可能造成部分大学生党员“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缺失”[2],从而引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混乱。苏区精神的灵魂是坚定理想信念。在严峻、险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红军官兵始终坚信革命理想,始终坚守革命必胜的信念,越困难越英勇,以“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念作为强大的精神支撑,面对几十倍的强敌,毫不畏惧,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而且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3]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等苏区精神的内涵,是提升大学生党员圆梦境界的优质思想养料。因此,苏区精神渗透到大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道德教育,成才教育,职业教育等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崇高的理想信念注入大学生党员的深层心理,入心入脑,拓宽心胸,开阔视野,融入思想,筑牢精神家园,提升圆梦境界,且化为行动,引导他们树起信仰,坚定信念,为国家、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二、主导自主与互动协控相结合

网络改变着社会,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法。主导与自主这对矛盾,是贯穿网络环境下用苏区精神教育大学生党员全过程的内在矛盾。它关系到苏区精神教育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关系到大学生党员用苏区精神自我教育能力的发挥。只有积极正面引导,实现深度交流互动,大学生党员才能自我协调控制自身的言论,思想感情才能自觉地融入苏区精神的境界当中。运用主导自主与互动协控相结合的方法,能够从深层次把握大学生党员的思想动态、心理渴求、价值企盼、现实指望、奋斗目标、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心理压力以及他们上网的活动规律,融洽苏区精神特质,提高教育的实效。

(一)主导性引导和真诚服务

对大学生党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应具有主体性和权威性,而且要在互动过程中体现主导性和服务性,做到网络工具性价值与社会科学理性价值相结合,主动引导和真诚服务相结合。苏区精神不但具有政治价值、理论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而且具有教育感化功能,对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心理行为能产生潜移默化影响。但大学生党员在网上接受苏区精神教育信息的同时,还会接受其它的信息,甚至接受对立的信息。面对他们能动的多项选择,一是要主导性地引导他们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判定出发,选择有真理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又具有政治价值、理论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信息,把双向交流互动引向深入,触及灵魂。二是要用苏区精神为大学生党员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大学生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有时还有些迷茫,渴望迷途指津。正因为大学生党员有这样的心理需求,教育者应为他们及时提供有价值引导的信息,为他们真诚服务。通过提供苏区精神的信息服务,以便更好地传播苏区精神的要义及内涵,更好地弘扬苏区精神,倡导科学道德,以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信仰。在信息服务中渗透苏区精神,以体现信息服务的价值性。

(二)深度双向互动把握心态

教育者与大学生党员的网络交流,无论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多,在深层次上都应当是心与心的真诚互动,是思想的交锋、观点的沟通、理念的探讨、文化的交融、精神的交流,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观的碰撞,是信仰的表达、理想的表示、情感的抒发、内心矛盾的反映、现实需求的反馈,同时又是思维方式的体现、道德修养的表现、审美情趣的真实流露、心理状态的即时写照。苏区精神是从厚重的苏区史中提炼出的精神内核,当代大学生党员要领会它,需要穿越八十多年的历史时空。因此,教育者在跟大学生党员双向互动时,需要帮助他们接通红色历史的思路,恰当地描绘波澜壮阔的辉煌历史画卷,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崇高理想、顽强品质和钢铁意志,以及坚定信念、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一心为民、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等撼天动地的革命精神,以便在心灵深处打动大学生党员,在潜移默化当中让他们内化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苏区精神,培养他们逐步成为弘扬苏区精神的主体,成为践行苏区精神的主力。

(三)自主性教育和自我协控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真状态就是自教自律,其本真意义是促成自教自律。”[4]在网络信息的大环境中,大学生党员具有全球视野,思想独立,选择性强,多变性大。特别是网络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使大学生党员在网上活动规律更是难于掌控。个性化的信息选择和自主性的学习研究表现得极为突出。教育方法的“运用成效也依赖于对受参与者活动规律的把握”[5]。因此,针对大学生党员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网上活动规律,大学生党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方法上应当以自主性教育和自我协控为基点,积极协调好来自本身的各种影响因素,努力控制好来自网络的各种不利因素,达到自主教育的目的。教育者主动提供苏区精神的优质信息服务,而且积极引导大学生党员双向交流后,大学生党员的心里一旦接受和认定,便能自觉选择苏区精神的内容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动内化,并且能动地外化,主动地践行,达到自我教育的实效。但是,因大学生党员具有多变、好奇和娱乐的心理,时间一长,容易对苏区精神感到枯燥乏味,较难再坚持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教育者帮他们协调个人爱好与学习目标的矛盾,就要磨砺个人的意志,协调好个人的行为。网络中的腐朽文化,一旦触及,便会分散大学生党员的注意力,甚至一不小心就会使其思想偏移,这就需要其用坚定理想信念的意志力来严格自我控制,达到自我调控,主动地接受苏区精神的自我教育。

三、内化外化与化虚为实相结合

内化就是把外在的苏区精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同化和归属为自身内在的认知系统,成为指引和调控自身意志、思想、信仰和行为的内在动力过程。外化则是把已经内化的苏区精神,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自动转化为现实行为的过程。虚与实的矛盾,既是网络社会场域的最基本矛盾,又是在网络环境下用苏区精神教育大学生党员全过程的外在矛盾。大学生党员在网络社会场域中,通过对苏区精神内涵的内化和外化,化虚为实,化苏区精神为现实动力,化红色故事为精神食粮,化红军英模为学习榜样,就能收到教育的实效。

(一)内化苏区精神要义,积聚自我教育的内在能量

苏区精神作为“井冈山精神的延续和发展”[6],“蕴含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思想文化”[7],“具有超越时空的强烈感染力、震撼力、影响力和强大的教育功能”[7]。它能教育大学生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马列主义信仰,培育顽强奋斗的坚强意志,坚守一心为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清正廉洁的道德品位,保持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提升政治素质,提高党性修养,使自己不但在组织上入党,而且在思想上入党。大学生党员通过内化苏区精神,在头脑中树立起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意识,在自我教育中产生正能量,实现个人奋斗与自我成才的统一。

(二)外化苏区精神内涵,用自身力量实践自主行为

当苏区精神的内涵已经内化为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思想意志、情感信仰和精神动力时,在现实行为当中,他们就必然会坚定信念,践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自觉深入调研,形成实事求是的作风。在享乐风行之时,他们仍然能够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保持本色;在讲究金钱、追求利益和考虑实惠时,他们能清正廉洁,对祖国、社会、人民仍然心甘情愿地无私奉献;在面对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时,他们能够不怕重压,用自身力量顶住压力,顽强不屈,化压力为动力,努力进取,迎难而上,奋力拼搏,争创一流。

(三)苏区精神融入素质教育,化虚为实促全面发展

大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之一就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8]。大学生党员的全面发展,关键要接通红色历史的脉络,用苏区精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提升人格品质、人文精神、道德素养、审美情趣。苏区精神本身是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理想信仰、道德境界、精神风范和红色文化的体现,对大学生党员自身素质的提高有巨大促进作用。通过“化虚为实”,用鲜活的红色故事,吸引人、感动人,陶冶心灵;用精彩的苏区史,启迪大学生党员用唯物史观考察红色历史的思维方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用在白色恐慌包围当中创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辉煌成就,给大学生党员增添无穷的奋进力量。苏区精神融入素质教育,大学生党员的政治、思想和心理素质就能进一步优化和强化,精神状态就能为之一振,就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网络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谁掌握了制网权,谁就掌握主动权,谁就掌握话语权,谁就掌握网络教育权。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作为青年中的精英,大学生党员更是牵动着国家强盛的动脉;作为大学生中的先进分子,大学生党员尤其肩负着国家希望的使命。”[9]在上网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当下,要取得大学生党员教育的成效,就必须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因此,把握好“获取信息与铸魂圆梦相结合,主导自主与互动协控相结合,内化外化与化虚为实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就能在网络环境下取得用苏区精神提高大学生党员教育的实效。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1.

[2]谢建平.苏区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3]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42.

[4]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78.

[5]黄桥法,王贺.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理论[J].科学社会主义,2012(4):82-85.

[6]胡松,冯兆斌.论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的传承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2):68-72,97.

[7]唐海英.论井冈山的红色资源与干部教育[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5):16-20.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EB/OL].(2011-04-25)[2015-11-26]. http://ggyxjs.stiei.edu.cn/s/31/t/64/06/9c/i/1/info1692.htm.

[9]邱娟娟,肖卫东.“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党员梦的探讨[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4,35(2):6-9.

D642;G641

A

2095-3046(2015)06-0001-04

10.13265/j.cnki.jxlgdxxb.2015.06.001

2015-07-20

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编号:JXGXDJKT.QN-201322)

程修云(1980-),男,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E-mail:29241916@qq.com.

猜你喜欢
苏区党员精神
我是党员向我看
岭南音乐(2022年4期)2022-09-15 14:03:12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苏区人家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38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苏区创业致富人
红土地(2019年10期)2019-10-30 03:35:08
拿出精神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