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朝
(吉林建筑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国际交流日益广泛频繁,翻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用国际译联主席贝蒂·科恩女士的话说:“假如这世界有一天没有了翻译,联合国将不复存在,世贸组织将无法运行,一切国际机构都会瘫痪。”传统意义上讲,高校翻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注重的是文学翻译,在传统的翻译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翻译实践能力薄弱,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能,学生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普通口笔译课程的教学时数十分有限,学生无法在短时间的课堂教学中获得充足的翻译实践机会,以至于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难以应对翻译市场的挑战,无法完成翻译任务。为改变这一现状,需要进行翻译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国际译联第一副主席黄友义在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指出,“快速发展的中国经济需要与世界接轨,日益繁荣的文化产业需要与世界交流,越来越多的求新求变的中国人需要了解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要想实现这一切都需要通过翻译来完成,因为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起到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种背景下,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中国翻译人才的现状能否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是每一个翻译培育者应该深思的问题。据中国翻译协会统计,目前全国在岗聘任的翻译专业技术人员近6万人,但以不同形式从事翻译工作的有50万人,专业翻译公司3,000多家。中国译协2010年开展的翻译产业调研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翻译人才培养,特别是高素质中译外人才的缺乏,直接影响到我国对外传播发展战略。2011年有一份关于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调查,调研显示,2011年38%的小型企业计划聘用语言服务人员,并且以专职翻译为主;88%的中型企业有语言服务人员招聘计划,也以专职翻译为主,其中拟聘人数在1-5人的占用人企业总数的59%;大型企业2011年全部聘用语言服务人员,86%的企业聘用人数在11人以上,但专职翻译仅是语言人才需求的一部分。经济发展对翻译人才需求可见一斑。翻译技能需要长期的实践训练才能提升能力,所以,高校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良好地规划翻译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前就能得到一定的翻译实践训练,以便更快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从国内经济发展看,本地化(localization)行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导致了对本地化人才的急需。所以,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必须服务于地方特色经济建设的需要,翻译课程设置和翻译实践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翻译人才知识结构特殊性的需求。以吉林省为例,中共吉林省委关于制定吉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阐明了吉林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其中第7条、第55条和第56条中提到:“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合作,在国际市场打造品牌,充分发挥东博会、汽博会、农博会、长春电影节等各类展会开发平台作用,大力推进长吉图开发开放。”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吉林省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是对外经济开放和搞活。要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既懂技术又外语娴熟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因此,翻译人才的培养是否与市场需求相衔接,是否能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始终是值得高校深入思考的问题。
“十二五”是吉林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得益于一大批优秀的能够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高级翻译人才,高校翻译教学的成败与能否为吉林社会发展培养出合格的翻译人才紧密相连。针对翻译人才培养中如何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翻译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高校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色,以服务东北地区的工业、农业、汽车产业发展等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打方向,保证英语口笔译人才培养的特色和质量,真正培养出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结合新修订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参与大型国际会议翻译和承接行业翻译项目等实践教学环节,全力培养具备翻译项目管理能力的职业译人。与翻译市场接轨,同有对外贸易交流的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翻译实习基地,进一步调整翻译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科学合理的翻译实践教学体系,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
为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能胜任各种行业的职业翻译人才,吉林省各高校在翻译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中应充分考虑设置能培养学生坚实的语言基础和翻译能力的课程,适当增加汽车英语翻译、会展英语翻译、商务英语翻译、医药英语翻译、土木工程英语翻译等应用翻译选修课程。在翻译实践教学环节上可以尝试开设基于本土企业的翻译实务课程,这样教师可以拿真实的案例进课堂,开展学生翻译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能接触市场,按照市场需求培养翻译人才。
翻译教学和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要同课内外翻译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笔者所在学院一直依托学校的建筑特色,以培养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理念为先导,在为学生传授翻译理论的同时,将翻译实践教学延伸到课外和第二课堂。教学团队经过几年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尝试过多种翻译实践教学模式,不断更新翻译实践教学内容,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课堂翻译实践教学。教学团队秉承少传授理论多进行实践的原则,让学生在课堂上小组合作自主翻译,从“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向“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转变,学生分组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自主完成翻译任务,这种由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的翻译实践教学模式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互相取长补短,同时,教师可以了解每个学生的不足以便以后更好地展开翻译教学。
2.翻译课程实习。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一直保持设置翻译课程实习环节,已经进行了11年,不断改革创新,由传统的不同体裁和题材的文本翻译实践过渡到应用翻译实践,增加了应用翻译、土木工程合同或图纸翻译、专业网站翻译、字幕翻译、商务翻译、旅游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等内容,学生参与积极性高。参与长春市公示语翻译调查研究项目已经连续进行了3年,3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通过拍照、记录、走访、发放问卷等方式收集到了第一手资料,小组合作进行整理分析,发现错误和指导教师、外教一起研究找出解决对策。通过这种实习提高了学生运用翻译知识技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了团队的合作能力及项目管理能力。
3.参与教师承接的翻译实务实践
笔者所在学院有教师多年来兼职在校外翻译公司做兼职翻译,不仅积累了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还能够把本土的实用文本翻译案例带到课堂里,用真实的情景和语料为学生开展翻译教学。几年来,那些翻译能力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多次参加教师承接的翻译实务实践活动,诸如:出版社的系列图书翻译、高校校园公共标识翻译、工程类外文科研论文及摘要翻译、工程招投标标书及合同翻译、企业商务谈判现场陪同口译、大型会议交替传译、农博会开幕式翻译、展会志愿者翻译服务等,学生们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同伴互相分享体会实践的收获,从中不断提升自己,学以致用。
4.学生申报创新翻译实践项目
2012-2013年,我院学生成功申报吉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机器翻译平台的土建类工程翻译实践训练”和“特业项目翻译及咨询创业实践”,获得10000元省级资助,目前正在进行项目研究。这完全是由学生作负责人,团队成员均为在读学生的项目,这些学生由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先进行机器翻译能力训练,然后做社会调查,主要是依托学校特色进行土建类工程翻译资料筛选,师生共同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软件参与项目翻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完成学生表现分析评估,最后由学生进行翻译项目经验总结。这类翻译项目研究及实践可以使学生在所学的翻译理论指导下接触真实的翻译实务,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为学生认知翻译、建构翻译能力提供了实践平台。
翻译专业和翻译硕士培养方兴未艾,在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越来越大的背景下,翻译教学尤其是翻译实践教学能否与市场对接就显得越来越重要。许钧(2010)指出:“如果我们不去了解市场、接近市场,关注市场的需要,那么我们的教育也许会与社会的需求脱节,我们培养的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最终我们的翻译教育也就有可能因为脱离现实、远离市场而遭到市场的淘汰。”只有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来规划高校翻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设置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才能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出复合型应用翻译人才,才可以解决翻译人才的供需矛盾。各高校需要结合经济发展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到课有所长、业有所专,使翻译人才培养成为一个完整、健全的体系,为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令市场满意的高层次翻译人才。
[1]穆雷.翻译教学发展途径[J].中国翻译,2004(5):25-26.
[2]王传英.2011 年企业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分析及启示[J].中国翻译,2012(1):67-69.
[3]陈洁.中原崛起与翻译人才培养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55.
[4]穆雷,杨冬敏.从翻译企事业员工的现状和市场需求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