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军
(文山学院,云南 文山 663000)
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角度提供制度化的解决方案,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民主法制、公平正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无论是依法治国,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以“诚信友爱”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准则。因此,政府诚信作为社会诚信的重要构成环节,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得到了重视。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依法治国”是政府公信力强化的信号,也是以这个信号为基础,增强社会公众对政府行为的一种认可与信任的重要方法。
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两点:政府信用、政府信任。现阶段,学术界对政府公信力的定义有两种:一种从政府信用角度出发,将政府当成是主体,社会公众当成是客体,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政府满足社会公众需求基础上得到的支持与信任,以及政府获取支持与信任的能力;一种从政府信任角度出发,将社会公众当成是主体,政府当成是客体,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信用的评价。政府公信力主要涉及政府获取信任与社会公众给予信任这两点,本质而言,就是政府和社会公众的互动。对于政府来说,就是通过权力责任的履行,遵守和社会公众的约定,达到社会公众要求,进而树立的信用;对于社会公众来说,就是对政府行为的主观评价与心理反应。
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直接体现就是公共权力合法性遭受质疑。公共权力合法性是政府存在的前提与基础,结合人民主权原则,拥有主权的人民同意让渡一些主权组成政府,政府主要就是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实现公共意志,进而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政府经常会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如行政腐败、行政权力异化;政府绩效评估真实性与价值取向遭受质疑;公共政策价值取向和人民群众的意愿相反,不够稳定,执行力度较弱;隐瞒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推卸责任等,这些行为均会降低政府公信力。
政府公信力弱化会加大公共政策的执行难度,究其原因主要为社会公众无法通过公共政策进行稳定预测,在执行政策的时候,变量也会时刻改变,产生了很多机会主义行为。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一定要基于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考虑,为实现社会公众的利益最大化而制定,在公共政策运行的过程中,实现其稳定性与连续性,也就是说,在客观环境与社会实际需求允许的情况下,不要因为主观因素的变化而改变,确保政策的全面落实。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官员晋升制度与绩效评价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政策实施不彻底、不全面,存在着很多的干扰因素。
从政府信任角度出发,将社会公众当成是主体,政府当成是客体,认为政府公信力就是社会公众对政府信用的评价。随着社会公众主体意识的逐渐提升,其对政府职能、服务越来越重视,并且对政府行为要求越来越高,如果政府无法全面实施其职能,在制定与执行的政策的时候,忽视了社会公众的利益需求,就会导致政府行为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出现偏差,降低了社会公众对政府的满意度。
总体来说,我国中央政府公信力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具体地方政府中,存在着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象,需要加以分析,明确其形成原因,进而予以改进。政府公信力弱化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我国各级政府中,普遍存在着公共政策连续性、长期性、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就是,在部门领导更换的时候,就会出现政策、决策变动的情况。这些变动不仅会影响政府工作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还会降低政府公信力。并且,在制定公共政策的时候,忽略了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只是考虑了当地政绩情况,在落实过程中,发现问题再改动,极大的降低了政府公信力。并且,在社会公众开始质疑公共政策的时候,也会影响政府公信力。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普遍存在着各种矛盾,其中公共利益分配矛盾最为显著。在进行公共利益分配的时候,普遍存在着不能达到公平、公正要求甚至唯我、唯亲等情况,进而导致公共利益被少数人垄断,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
近些年来,公共危机情况越来越多,对政府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在政府公信力中,公共危机处理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郭美美事件等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不仅得到了社会公众的注意,在政府职责履行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政府具备加强的公共危机处理能力。然而部分政府危机管理能力较弱,无法满足社会公众的诉求,或存在着一定的滞后现象,导致社会公众越来越不信任政府。这些均表明,因为公共危机管理制度及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导致政府工作较为被动,进而出现了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象。
自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来,我国政府为了保证公民知情权的落实,在信息公开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并且对信息公开的途径、方法、形式等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事实上,目前政府公开的政务信息主要就是办事政策、流程、费用等,由此可以看出,一些公共部门还没有达到信息公开透明的需求。
政府官员作为政府公共政策的执行主体,在社会公众眼中,其一言一行均代表着政府,对政府形象有着一定的影响,同时也影响着政府公信力,然而一些腐败官员依然借助手中权力谋求私利。在此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的问题。所以,出现了政府公信力弱化的现象。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可以促进公共政策实现连续性、长期性、稳定性,并且保证政策的可行性与公平性,这样才可以确保公共政策的长期、全面落实,实现公共政策实施的预期效果[4]。通过树立正确政绩观,可以充分调动政府在诚信社会建设中的主观能动性,极大的提高了政府公信力。
公共部门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创造公共利益,并且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分配,有效提高了政府公信力。社会公众和政府法人的接触,一方面是要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是要实现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分配[5]。有关公共部门只有在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平公共服务平台,为社会公众创造公共利益的基础上,才可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信任。政府公信力主要由社会公众的认可与信任程度决定。所以,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就是公共服务的改善,并且确保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分配,这样才可以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的公共危机处理能力不只是要求政府代表国家政权机关,还要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而言,其公共危机处理能力与其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地位与形象有着直接关系,也是政府公信力的一个体现方面。可以说,公共危机处理能力是政府的一种法定职责,在进行公共危机处理的时候,如果方法不当或者处理不到位,就表明政府职责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影响政府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地位与形象,降低了政府公信力。而在公共危机处理中,采取恰当的方法或者应对得体,就可以有效化解危机,强化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与信任。所以,在危机处理中,一定要制定一套完善的处理体系,设计危机预警机制及应对预案,建立危机处理决策系统,保证危机的有效处理,强化政府公信力。
政府在公开信息的时候,一定要落实“想社会公众之所想,急社会公众之所急”的原则,也就是说,当社会公众想要知道的信息属于合法信息的时候,政府就要按照法律要求进行公开。根据我国国情现状而言,政府在公开信息的时候,需要做到以下要求:其一,及时公开政府的一些重大决定,尽可能得到社会公众的支持。其二,涉及法律法规内容的信息可以公开,并且利用不同的形式与渠道公开。其三,在出现重大公共事件时,政府不要一味的掩盖事件真相,也不要和媒体发生冲突,应重视事件真相的讲述,让社会公众得到正确信息,避免谣言传播。其四,公开办事程序、办事费用、机构负责人等信息,尽量简化办事流程,摆脱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尴尬局面。其五,及时反馈政府行政行为结果,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完善政府行政行为,强化政府公信力。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贪污腐败现象,少数政府官员没有抵挡住诱惑,走上了犯罪道路,发生了一些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不公正情况,对政府公信力产生了严重影响。为此,一定要公正执法,严打贪污腐败行为,为强化政府公信力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一定要建立健全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机制,完善党内监督、司法监督、人大监督、外部监督等工作,保证政府工作人员行为的公平、公正。并且,一定要给予监督机构相应的地位与制度保障,确定其独立性,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严格监督政府工作人员的行为,有效实现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重塑政府公信力,要以全面的依法治国和正确政绩观为基础,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确保公共利益的公平、公正分配,加强危机处理能力,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建设,严打贪污腐败和强化监督,实现政府公信力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加强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为强化政府公信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刘昱.从公共治理视角透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问题[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1).
[2]孟财,杨宁.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的重构与提升[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
[3]李松林.体制结构与输出:一个关于我国政府公信力问题的分析架构[J].理论月刊,2014(04).
[4]李霞,余登丽.关于现阶段我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思考[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06).
[5]张艺华.网络化时代重塑我国政府公信力的路径选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