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和平 田均权 谢志贤
(湖南省芷江和平文化研究所,湖南 芷江 419000)
芷江有着丰富的和平文化资源。芷江和平文化反对战争,拒绝暴力,倡导和平发展进步,致力于和平和谐和睦。当前,以芷江和平文化为纽带开展国共两党交流,非常必要,十分可行,值得尝试。
芷江和平文化;国共两党交流;纽带
芷江和平文化从抗战和抗战胜利受降等重大史实出发,反对战争,拒绝暴力,倡导和平发展进步,致力和平、和谐、和睦。当前,以芷江和平文化为纽带开展国共两党交流,非常必要,十分可行,值得推行。
1、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强调:深化交流合作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芷江和平文化倡导和平发展进步,致力和平、和谐、和睦,深刻地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的要求,特别是以芷江和平文化为纽带来促进国共两党交流,更是贯彻落实其所强调的以深化两岸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观点的重要举措。自1987年底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后,两岸关系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由于两岸因历史、政治和社会原因,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各种利益诉求的差异性,且短期内难以消除。因此以芷江和平文化为纽带,国共两党主动地加强沟通和交流,就能不断地促进两党两岸相互了解和理解,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以最大的诚意和努力发展两岸关系,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2、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随着冷战结束,对抗趋于缓和,和解成为趋势,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世界潮流。上世纪末以来,全球展开了一场将“战争文化”转化为“和平文化”、建设和平文化的行动。联合国把2000年定为“国际和平文化年”,又把本世纪头十年定为“世界儿童建设和平与非暴力文化国际十年”,旨在弘扬和平精神,发展和平事业,让和平成为世界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将全世界人民凝聚在一起,防止战争和恐怖活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安宁。进入新世纪,芷江人民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将“抗战文化”升华为“和平文化”,勇担和平发展责任,广泛地开展和平文化活动,不断地践行和平文化精神,形成了独特的芷江和平文化。但目前,世界依然面临诸多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特别在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尚不尽人意,始终处于一种徘徊的状态,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阻碍因素仍然很多,国共两党很有必要以芷江和平文化为纽带,高举和平大旗,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潮流,加强交流合作,以此带动两岸交流,促进两岸和解。
1、芷江和平文化的精神内涵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芷江和平文化具有丰富和深刻的精神内涵,特别有助于国共两党加强交流。一是和平的发展观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和平的发展观是芷江和平文化的显著特征,它蕴含以发展促和平,用和平保发展的内涵。芷江作为地处内陆的后发展地区,唯有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才有和平安定的局面,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今天,国共两党共同的使命就是发展,使人民过上好日子。和平的发展观为两党所认可,能促进双方交流合作,以发展促和平,以和平保发展,给民众带来福祉;二是反对战争的和平诉求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在过去那场战争中,芷江人民不但忍受了日本侵略者带来的巨大苦难,而且还节衣缩食积极为抗战而服务,为争取和平而英勇奋斗。芷江受降是包括芷江人民在内所有中国人民追求和平的结果,芷江和平文化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和平诉求。今天,和平是国共两党认同的基本价值取向,可引导两党在交流中坚持和平至上,传播和平种子,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三是海纳百川的开放心态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海纳百川、开放包容是芷江和平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芷江是以侗民族为主的多民族和睦聚集地区和多元宗教和平共处、相互包容的宗教繁荣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开放包容的优良传统。特别是经过抗战血与火的考验,芷江人民更是有了“海纳百川”宏伟气度和广纳世界的博大胸襟。今天,国共两党可从中得到启迪,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博大的胸怀,积极主动地开展交流合作;四是诚信友善的和谐意识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诚信友善的和谐意识是芷江和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蕴涵了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守法守规、和谐相处的内涵。在数千年历史长河里,以侗民族为主的芷江人民,推崇平实谦和、诚信友善、宽忍和睦、互助共进、建设安居乐业的和谐侗乡。国共两党可把它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交流,取得共识,在两党两岸建立起新的和谐关系;五是敢于牺牲的爱国情怀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敢于牺牲的爱国情是芷江和平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在历史长河中,芷江人民在各个历史关口,为了民族大义,甘于奉献,勇于牺牲。尤其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法西斯的肆意践踏,英勇反抗,为维护和平表现出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激发出忠诚坚定的爱国激情。今天,国共两党在交流中,可以它为力量源泉,为民族勇于贡献;六是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芷江和平文化的又一重要特征,体现了芷江人民不惧艰险、勇往直前、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也是芷江人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芷江人民以这种精神繁衍生息、薪火代传。今天,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国共两党可在它感召下,带领人民不断进取,以新的精神风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芷江和平文化的丰富资源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芷江和平文化不仅体现在精神形态方面,而且物化于实物形态。主要有反映抗战和抗战胜利受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旧址,包括受降会堂、受降纪念坊、受降纪念馆、中国陆军总部、何应钦办公室、萧毅肃陈列室等纪念性建筑物,它们有助于国共两党交流。一是为国共两党交流奠定了情感基础。芷江受降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的结果,也是由国民党单独主持的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扭转了一百年来中国抵抗帝国主义武装侵略斗争中屡战屡败的局面,一举雪洗了19世纪40年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共两党都对此十分看重,特别是国民党对此有着无限地自豪和眷念,这些特殊情感是连接国共两党的精神纽带,最容易拉近两党心理距离。有了这种心灵的相通,两党才能心平气和地坐到一起,相互倾听和交流,相互谅解和宽容,相互信任和坦诚。二是奠定了国共两党交流的诚信基础。受降堂不但挂有孙中山先生画像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及“天下为公”横联,还挂有国民党党旗与中华民国国旗,会场全部按原样重现当年受降场景。受降纪念坊坊面刻有蒋中正、李宗仁、孙科、白崇禧等原国民党军政要员题词和对联。旧址被列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对全社会免费开放。这些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胸怀和气魄,说明中国共产党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重要作用,对芷江受降也给予了客观的历史定位和正确评价,这是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的一个铁证,也让国民党、台湾人民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国共两党过去打了很多年,两岸分割很多年,隔阂很深,芷江受降旧址却是拉近两党关系、增进两党互信的良好载体。三是奠定了国共两党交流的政治基础。芷江受降旧址是中国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丰碑,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奋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团结奋斗、勇于牺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芷江受降中所承载的民族追求有着特殊意义,将召唤国共两党再次以民族大义为重,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抛弃前嫌,积极主动地再次走到一起,不断地加强交流和合作。
1、打造芷江国共两党高层交流平台。自2005年4月29日胡锦涛与连战的历史性会见后,国共两党的交流开始迈上最高层,并不断地朝着良性互动方向发展,两党关系日趋热络,已进入了制度化的轨道。2014年2月18日,习连会进一步把国共两党高层交流推向高潮。过来的国共两党高层交流,主要是都在北京展开,同时也要到南京走走。目前,芷江在国共两党高层交流中还没有大的作为,也没有成为国共两党高层交流的活动场所。但是,芷江要勇于改变这种现状,要看到芷江和平文化的意义,尤其是要看到芷江和平文化中芷江受降的特殊历史作用,它为国共两党交流奠定的良好基础,特别是为国共两党高层在芷江交流提供了绝好的机会。我们要充分发挥芷江和平文化提供的这些优势,积极打造国共两党高层芷江交流平台。一是提高国共两党高层对芷江交流地的认识。调动一切力量和手段,向国内外境内外积极宣传芷江受降这一重大史实,宣传芷江受降在抗战中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增强芷江受降的知名度,提高人们特别是国共两党高层人士对芷江作为交流地的认识,更好地认识芷江在抗战胜利、民族复兴、维护和平中的积极意义,更好地认识到国共两党高层在芷江交流中独特的优势和作用,促发国共两党高层萌发到芷江“走走”的想法,坚定到芷江开展交流的决心和主张;二是加强国共两党高层交流平台的建设。发挥好芷江受降为国共两党高层交流奠定的各项基础的作用,建设好芷江国共两党高层交流平台,创造国共两党高层到芷江走走的机会。当前,尤其要抓住设立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机遇。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9月3日正式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3]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蒙兰凤建议,将芷江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4]这是芷江千载难逢的机遇,芷江要紧紧抓住。只有在建好国家级的纪念地,才有可能吸引国共两党高层到芷江开展实质性交流活动。为此,要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将9月3日设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决定精神要求,结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国际和平城等建设,实施整体规划设计,高质量高标准地建好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提高纪念活动内涵和层次,鼓动和吸引国内外广大民众和名人政要来芷江参与活动,特别邀请国共两党高层人士前来参加,为国共两党高层交流提供实质性的平台。
2、扩大和创新国共两党基层交流。国共两党交流的亮点是基层交流,它更具广泛性和普遍性,而且在芷江有很好前景。一是芷江要继续推进国共两党基层之间的政治交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推动国共两党两岸的交流,凝聚全球华人,芷江修复和完善芷江受降旧址。由于国共两党对芷江受降的特殊情结,建设期间,芷江主动向台湾国民党有关人士请助,台湾方面则有求必应。国民党党史委张玉法,敬永敬两院士,为芷江受降纪念馆寄来30多幅珍贵照片。主持芷江受降典礼的原国民党将军萧毅肃的夫人毕文卿,子萧梦麟、萧民元,女萧良英,三次捐献照片、资料、遗物63件,书籍、资料142件,萧毅肃半身铜像一个,帮助在芷江受降旧址开辟了“萧毅肃陈列室”。台湾湖南同乡会会长谢质高等16人,为修建受降城捐赠大量款项。特别是国民党参战官兵与芷江结下了不解的情缘,众多国民党老兵及其后代多次来芷江受降旧址祭拜英烈,缅怀抗战历史。芷江受降纪念馆与台北市国父纪念馆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往来。2005年,芷江考察团一行赴台湾进行参观考察,加深了芷江与台湾的联系。在国共两党基层互动频繁的背景下,芷江要进一步加强两党基层之间的政治交流,促进交流向纵深发展,并带动各种交流全面推进。二是要加大国共两党基层之间的经济交流力度。当前,国共两党交流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在大陆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台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地区。在内地,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几乎缺位。芷江地处中西部,尽管资源丰富但交流的步伐始终不大。芷江是一个台属较多的地方,从芷江出走去台湾的人及其亲戚对芷江有着一种眷恋之情,他们都愿意与家乡交流,为此,芷江首先可以从与芷江情感笃深的人入手,与他们展开交流,然后再扩大推开。其次,要抓住交流的重点领域。芷江是一个农业大县,特别是水果生产前景看好,可以承接台湾的先进农业技术和产业,合作的潜力十分巨大。再次,可以积极吸引广大台资企业落户芷江。
[1]王建民,王贻.中共中央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提出、形成及其政策主张[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2]芷江和平文化研究所.芷江和平文化简明读本[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3]人民网.9 月3 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2014/02/28
[4]刘容,汤红辉,章尧.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湖南芷江设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地.2014/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