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530000)
琴韵悠悠,载情言志
——论琴歌作品演唱风格的独特性
刘慧
(广西大学,广西南宁530000)
琴歌,即抚琴以歌,或以言情、或以明志,是中国古代文人最常用的一种托物言志方式,琴歌的诞生与传承至今,证明了其在中国古代声乐艺术中不可低估的地位。琴歌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所独有的艺术瑰宝,当今所保留记录下来的琴歌使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形式有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结构了解,同时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追溯有了一定的助力。作为中国古代歌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歌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揭开了中国古代声乐艺术的神秘面纱。作为当代的音乐学习者来说,了解琴歌艺术,准确地把握其演绎风格,是我们必须学习的步骤。
琴歌艺术;艺术风格;独特性
琴歌,顾名思义,器乐为琴,人声为歌,抚琴而歌之,多为文人雅士以抒发思想情怀、借以明志之方式。琴歌是中国古代声乐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表现形式之一。古代文人皆以琴、棋、书、画作为其个人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标尺。“抚琴弄瑟不仅是君子人格涵养的标志,亦是上层社会交际活动内容之一”。由此可见,琴歌一改单一的赋诗言志的形式,将诗歌与带有旋律音调的声乐艺术相结合,成为古代文人志士所普遍青睐的表现形式。琴歌艺术在古代文人志士个人修养及欲表之志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琴歌艺术形式被古代文人琴家广泛采纳运用于实践,很大程度地促进了中国古代古琴音乐和琴歌艺术的的创作与发展。那么在了解琴歌艺术之前,我们可以显而易见且不可避免需要了解的便是古琴音乐在琴歌作品中的作用。
古琴属于弹拨类乐器,有散音、按音、泛音三种基本音色,弹奏方式以拨弦、按音、揉音为主,通常我们所熟知的古琴音色构成为按音及之后的泛音两部分。正由于古琴这种独特而深沉的音色,余音悠远,给人以温而雅的印象,深具东方文化特色。
古琴独特而悠扬的音色对琴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琴歌作品离不开抚琴的辅助。在琴歌作品的演唱过程中,字音随着地域腔调不同而变化,我们模仿古琴泛音之声的特点,根据字音的走向进行二度创作,最为典型的便是在一字一音的情况下适度添加倚音和字尾音的延长。这样就形成了琴歌艺术“以声依吟,疾驰随心”①的特点。
1、折字的运用
中国的汉语声调分平仄四声,且由于各省地区方言种类之多,在朗读同一字的音调频率也不相同,故在琴歌的演唱过程中,出现了许多记谱上未出现的折字现象。
何谓“折字”?折在读音为zhé时意为“断,弄断或弯转,屈曲”等意义,“折字”即是将地方方言转融为歌唱语言时所遵循的音调趋势。例如,在琴歌作品子夜吴歌中,开头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中,“片”、“月”的旋律唱名本都是“la”,而“片”字为普通话中第四声,属仄声字,故在两字衔接处加入了倚音“si”,以符合字音音势走向,起到了很好的润饰作用避免旋律呆板生硬不便于传唱。
既然折字在琴歌演唱中能发挥这样的作用,那是否可以频繁使用呢?这就是我们需要了解的琴歌演唱处理的第二点。
2、一字一音,淡雅简饰
琴歌贯以语言简练,声韵和谐为旨。从有所记载的谱面来看,多为一字对一音为主。如由杨荫浏先生译谱、取自《诗经》的作品《关雎》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全取采用全音符记谱,一音一字,简练明了。但我在欣赏完张晓农教授的中国古典诗词演唱专辑后发现在作品《关雎》中,其并未按照谱面所记音符时值进行演唱,而是在保留原作品旋律原貌的前提下,进行了节奏上的变化处理,这便是我想提到的琴歌作品演唱特色之三——二度创作。
3、一曲多谱,多样审美
以琴歌作品《关雎》为例,杨荫浏先生所译谱面记载均为全音符,也就是说,严格按照谱面进行演唱,所有字音时值间距相同。但由于中国古典诗词本身就带有句逗,强弱、重音等变化,讲求声韵兼备,才能朗朗上口。故琴歌作品的演唱往往会加入演唱者自身对作品风格、内涵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处理。如张晓农教授在演唱《关雎》时句子的节奏大体处理为后附点节奏加二八节奏,从我个人的角度理解来说,这与我们朗读诗歌的节奏相吻合,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时值均等来朗读或演唱,便显得整首诗过于呆板。又如在赵季平作曲的《关雎》中“窈窕淑女”四字也在音符旋律上特地两两加上休止隔开,这都离不开我们的语言断字习惯。
我们知道,“一曲多谱,一谱多唱”均来自于演唱者的二度创作。“不同版本的琴歌古谱,是记载琴家个人不同演唱处理标注的依据。从现代音乐理论看,琴歌乐谱仅仅是记录乐音的弦位、指法,以及关于演奏技法的说明书”。因此,我们在研究学习、演唱琴歌作品的过程中,应该对作者的生平阅历、写作风格、作品的创作背景、地方语言习惯等诸多因素加以考究,进行合乎作品逻辑的二度创作,这样才能在不失原貌的情况下进行良好的再创作。那么,在当下众多的一曲多谱创作氛围下,各二度创作成果之间是否毫无关联呢?我们以琴歌作品《子夜吴歌》为例。
就我个人所了解到的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诗词内容固然是相同的,在曲谱方面,两个版本开头句动机依次为E-A-D-E-A和E-G-C,两者音高不同,节奏各异,但动机进行方向一致;第二句所用音符顺序一个为C-D-E-E-E-E,另一个为E-G-G-G-G,两者音高不同,节奏大致一致,音符间距、级进方向一致。两个版本之间出现如此多的共性不由得让我们思考,一曲多谱的情况下,各版本之间是有着某些共性的。从听觉上来说,同一曲各版本间存在相似性,从谱面分析来看,一曲下的多谱版本或在保留某一创作因素前提下进行二度创作以衍生多个其他版本。这也间接说明琴谱只是记录琴曲基本要素的说明书,琴歌艺术必须融入个人对琴乐诗词的主观意识把握、个人审美感受才能体现其独特性。
4、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我们通常会根据歌曲的风格类型应用不同的声音位置进行歌唱,又或者根据歌词的内容,旋律的起伏走向进行声音强弱对比的处理变化,以使得整个作品流畅而富有情感变化,是歌唱者和听众之间引起良好的互动共鸣。
在琴歌作品中,因为诗词内容的固定性,往往会出现同一段歌词反复演唱的情况,以张晓农教授《中国古典诗词演唱续集》中所演唱的琴歌作品《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秀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全曲描绘的是征夫之妻对远征边陲良人之怀思,借秋夜月朗风清之景,倚声寄托自己对边关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原谱为两段,歌词内容相异。在张晓农教授的演唱专辑中,该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采用了第一段歌词重复演唱的方式。第一段类似哼唱式,借以表现秋季萧瑟风高之景,渲染出朦胧、微凉之意;若将第一段音色寓之以虚,则第二段可比之以实。第二段中,张晓农教授的音色铿锵中地,在音色方面与第一段行程强烈对比,以前段之景喻该段之情,将女子在秋夜孤寂的情境下撩发出对夫君的思念之情表现的生动形象,以意传实,声情并茂,给听众以强烈的听觉共鸣感。
当代的琴歌艺术以简淡温雅为特点,以抒怀明志为主要目的。琴歌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史下的瑰宝,具有醇厚的文化底蕴魅力。与以往不同的是,现今我们所聆听到的的琴歌作品不再单单以古琴辅以歌唱形式呈现,在保留原有琴歌风格之独特性的前提下,也有很多使用钢琴或其他民族乐器伴奏形式出现,这大大丰富了琴歌艺术的表现形式,在现今某些古代文化因保存形式不当而逐渐消逝的情况下使琴歌艺术的保存更具有持久性。我们作为艺术学习者来说应该细细学习品味琴歌艺术的独特性,掌握琴歌艺术的演唱特点,正确把握琴歌艺术的演唱风格,以助琴歌艺术活力生生不息、长久长存。
[1]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3
[2]祝伶.诗词曲声韵之音-论如何把握琴歌演唱的风格[J].科教文汇,2006,(04).
[3]刘明澜.中国古代琴歌的艺术特征[J],音乐艺术,1989(2).
[4]安洁.琴歌的演唱风格及特点[J].飞天,2011(14).
[5]陈湘辉,淡淡幽情,声律兼美-邓丽君与张晓农古典诗词歌曲专辑演唱风格之比较研究[J].大众文艺,2013(05).
J607
A
1008-7508(2015)08-0039-02
2014-11-01
刘慧(1992-),女,湖南常德人,广西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