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5-04-15 08:04:08付友华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学报指标体系论文

付友华

(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付友华

(黄冈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湖北 黄冈 438000)

高校学报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秉承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普性指标和特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下,构建了高校学报评价的一种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三个维度指标族即共性指标、个性指标、特性指标构成,与现有的一般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较,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高校社科学报;评价指标;共性指标;个性指标;特性指标

期刊评价是文献计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学校学报评价又是期刊评价的一项具体课题。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高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其办刊宗旨是促进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提高科学研究与创新能力、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高校学报占我国学术期刊近三分之一,具有其特殊功能和其它学术期刊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发表校内外学者的学术成果、展示与引领学术研究潮流、培养学术新生力量、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等方面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学报是反映学校综合学术实力的一个重要窗口。学报质量与高校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学科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密切相关并产生重要影响。

高校学报的质量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报质量的评价有赖于指标的选择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建立高校学报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导向提高学报质量是十分必要的。评价高校学报,不能只看某个定性指标,更重要的是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科学合理性、客观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评价的基本要求。

本文拟构建高校学报评价的一种指标体系,包括共性指标、个性指标、特性指标以及配套的考评细则。下面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综述高校学报评价体系的现状;其次提出高校学报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接下来介绍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分类与指标涵义;最后对本文研究工作作简要总结。

一、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目前,高校学报还没有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学报评价通常采用的是学术期刊通用的评价体系,即四大期刊评价体系。就科技期刊而言,使用较多的客观指标为《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采用的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总被引频次等计量指标,依照国际上常用的SCI、EI等计量数据进行定量评价。随着人们对期刊评价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入,我国学者对于科技类期刊及社科类期刊的评价指标的完善及评价体系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讨。[1-5]邱均平等认为现有的评价理论和方法均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的评价工作的要求。[6]俞立平等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定性评价、单一指标评价、多属性评价、组合评价等4个方面构建了学术期刊评价体系。[7]

时至今日,我国学术界普遍认识到,学术期刊的评价应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于科技类期刊不能只看是否被SCI、EI等收录,更应重视对学术水平和实际价值的判断,对于论文的被引用,需要根据学科领域的不同区别加以对待,采用多层次、动态的评价模型,完善我国科技期刊评价体系。

对于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有些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广州大学学报》编辑王素琴[8]提出普适性与差异性指标并用的评价方法,建议在四种权威评价指标中增加三项指标:地方论文发稿率,地方课题率及特色栏目的数量与连续性;石瑞珍等[9]综述了高校学报认可和使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介绍了政府主导的学术期刊评价,行业人员对高校学报的评价以及国际知名检索期刊对高校学报的隐性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高校学报评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高校学报评价的改进建议,即以学报国际影响力、国内影响力及行业人员对其内在质量的评价三个方面为一级评价指标的高校学报宏观评价指标体系。

国家教育部在2002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10]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学报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支持高校学报“根据各地和各校的实际和特色,创办特色栏目和名牌栏目,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塑造各自刊物的学术个性和文化特征。”因此,建立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以此引导并激励高校学报的健康发展,使之适应我国高校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为科技进步服务,是势在必行的。

二、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可以说,高校学报评价的任何指标体系都有自身的优缺点。由于我国高校发展的不平衡、地区科研与经济水平的差异,造成了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的复杂性,难以形成统一使用的评价标准。因此,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必须以我国高校校情为基本前提,与我国现行科研技术水平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以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为目标,而不是急功近利,舍本求末,单纯地仿效国外科技期刊或国内非高校学报期刊的评价标准。高校学报评价选用何种评价指标,需要更长期的探索形成更多的共识。

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四个原则:

(一)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二)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三)普性指标和特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

(四)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分类与涵义

(一)共性指标

A1总被引频次:指该学报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显示该学报被使用和受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作用和地位。

A2影响因子: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是E. 加菲尔德于1972 年提出的。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可公平地评价和处理各类期刊。通常,学报影响因子越大,它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A3 H指数:这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新指标,最初是由美国物理学家J. Hirsch于2005年提出。学报H指数定义为,当且仅当某学报有h篇引文数至少为h的论文,同时其余论文的引文数都小于h时,该学报H指数的值为h。

A4他引率:指该学报全部被引次数中,被其他刊引用次数所占的比例。

A5文献收录率或转载率:论文被某些文献数据库收录或被某些期刊转载的文献数与期刊的发表文献数之比。

A6学报覆盖数:指学报论文的作者所涉及的地区数或机构数。这是衡量期刊论文覆盖面和全国影响力大小的一个指标。

A7引用刊数:引用被评价学报的期刊数,反映被评价学报被使用的范围。

A8扩散因子:这是一个用于评估学报影响力的学术指标,显示总被引频次扩散的范围。具体意义为该学报当年每被引100 次所涉及的期刊数。

A9被引半衰期:指该期刊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全部次数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 被引半衰期是测度期刊老化速度的一种指标,通常不是针对个别文献或某一组文献,而是对某一学科或专业领域的文献的总和而言。

A10参考文献量:指学报论文所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数,是衡量该期刊科学交流程度和吸收外部信息能力的一个指标。

(二)个性指标

高校学报作为学术刊物,首先应具有学术性,这是适合所有高校学报的共性,也是高校学报展示个性特色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学报所刊发的学术论文的侧重点和具体内容及其封面、版式设计等,反映了各高校学报的个性,两者相互渗透,形成了高校学报的个体概念,所有高校学报个性特色的概括与抽象,形成了区别于其它学术刊物的高校学报的集合概念。抽象的高校学报的共性是没有的,高校学报的共性存在于具体的高校学报的个性之中,个性可避免千刊一面。

一般来说,高校学报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内向性,即只收校内稿件或主要收校内稿件。其办刊目的主要是为学校对外进行学术交流设立一个窗口,为本校师生发表论文开辟一个园地;二是综合性,即学校有什么专业,学报主要就登相关方面的文章。

反映高校学报的个性指标主要有如下几类:

B1学科影响聚类指标:指学报在某个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内,发表的论文数占全部论文数的比例;这是衡量学科影响力和学报吸引力的一个指标。

B2学科影响扩散指标:指在统计源期刊范围内,引用该刊的期刊数量与其所在学科全部期刊数量之比。例如,师范院校学报要看刊登教育学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农业院校学报要看刊登农学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军事院校学报要看刊登军事学相关学科论文的情况。这是衡量学科影响力的又一个指标。

B3校内论文比(地方论文率):指该学报中校内师生作者发表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学报校内信誉的一个指标。对应地,校外论文比则反映了校外作者发表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学报学术交流程度的一个指标。

B4地区基金项目论文比(地方课题率):指该学报中,各类地区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占全部论文的比例。这是衡量学报论文学术质量与区域性的重要指标。

B5编校、装帧、印刷质量:指论文中常见的文字、词语、语法、标点符号、数字用法、量和单位、版面格式等方面的编校水平以及对学报印刷之前对其形态、用料和制作等方面所进行的艺术和工艺设计水平,以及印刷的效果。这是学报外部表现形式的度量指标。

(三)特性指标

个性不等于特色,特色基于个性。凸现个性才能彰显特色。特色指标代表着学报的核心竞争力,将其增设为评估指标,对于提升高校学报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学报特色是一所高校学报明显区别于其他高校学报的独有的个性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划分,学报特色要素包括历史特色和现实特色、显式特色和隐式特色。当前我国高校学报特色现状可以描述为:历史特色丧失,名校特色一般化,盲目模仿,风格趋同,导致当前高校学报特色消解、趋同的原因有许多,其中对高校学报评价的过分标准化是问题的关键。

高校学报办出专栏特色、地域特色、学校特色是学报形成特色的三个突破口。高校学报只有反映本校的特色,即本校的学科特色、地域特色、人文特色,才能形成学报自身的特色。高校学报特色意识就是要树立特色,体现特色,凸显特色,发展特色。

C1学科特色: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以体现本校学科优势为主体的专业特色。

C2地域特色:彰显地方历史和著名人物及服务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特征的研究。如:《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的“鄂东文史研究”、《常州大学学报》的“环太湖经济圈研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的“藏学研究”等栏目研究。

C3专栏特色:以地方人文特色或从历史人物挖掘出某种专题为特色栏目,如:《殷都学刊》的“甲骨学研究”、《邯郸学院学报》的“赵文化研究”以及《九江学院学报》的“陶渊明研究”等。

C4传统特色:秉承长期积淀下来的办学办刊的特点,彰显办学办刊的历史与特色,使学报在栏目设计上呈现出一定的连续性。如:注重基础教育研究是黄冈师范学院长期办学以来形成的传统特色。《黄冈师范学院学报》在办刊实践中,对于学校办学思想、课程设置均有体现,刊载了大量的有价值的基础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方面的文章,体现了注重基础教育研究这一传统特色。

按照前面所述的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可以形成如下评价一览表(参见表1)。

高校学报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是提高学报办刊质量的风向标,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学报的评价体系应该也可以区别于一般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评价指标的确立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

表1 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一览表

注: 1. 二级指标涵义和主要观测点可进一步细化;

2. 一级指标的权重分配(50%, 30%, 20%)和二级指标的权重可以根据专家意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依据各二级指标的等级分数,计算综合评测分数排序。

本文根据高校学报的特点,秉承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相结合、普性指标和特性指标相结合、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构建了高校学报评价的一种指标体系。该体系由三个维度指标族即共性指标、个性指标、特性指标构成。与现有的一般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较,所构建的高校学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为客观全面地评价高校学报质量提供了一条参考途径。

[1]李莉. 完善我国科技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 编辑学报,2004,(4).

[2]刘文华,张琴. 高校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咨询法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3]石瑛,陈光宇. 学术类科技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J]. 学报编辑论丛(第10集),2002,(8).

[4]赵惠祥,张弘,曲俊延,陶文文. 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类型与属性[J]. 学报编辑论丛,2007.

[5]苏新宁.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06,(06).

[6]邱均平,张荣,赵蓉英. 期刊评价指标体系及定量方法研究[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7).

[7]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体系构建及相关问题研究[J]. 编辑学报,2009,(3).

[8]王素琴. 地方综合性高校学报评价指标刍议[J]. 编辑之友,2009,(8).

[9]石瑞珍,朱宝昌,刘燕,杨燕萍,魏玉梅,母华敏. 高校学报宏观评价的现状及改进建议[J].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10]国家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工作的意见[J]. 教育部政报,2002,(10).

责任编辑 周觅

G237.5

A

1003-8078(2015)01-0119-04

2014-11-27

10.3969/j.issn.1003-8078.2015.01.31

付友华(1964-),女,湖北团风人,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编审。

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2D090;黄冈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13018803。

猜你喜欢
学报指标体系论文
致敬学报40年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下期论文摘要预登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
新闻前哨(2014年1期)2014-03-12 22:10:06
《深空探测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