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齐梅
壶乃古代盛水器皿,自汉以来,一直是各地窑口生产的大宗产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陶瓷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从最初的满足盛水基本功能发展到装酒沏茶,不仅讲究美观适用,而且追求高雅情趣。古代陶瓷艺人为了满足这一社会需求,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高超技艺,创作出了许多风格独特的陶瓷壶。本文特从高安市博物馆200余件壶类藏品中,遴选出5件颇具特色的陶瓷壶,以飨同好。
一、清康熙款素三彩瓷塑龙首软提梁壶(见图1)
高15.6厘米,口径6厘米,底径12.9厘米,重965克。壶体近似四方倭角钟形。方形子母口,平沿,圆折肩,直壁下渐扩,平底涩胎;壶肩相对两侧各置一如意形双孔立耳,供穿软提梁之用;一侧器壁中部伸出一龙首流,与立耳在同一中轴线上。壶盖呈方形,平顶,盖顶中央置钮已残缺,盖内子口宽沿。
全器以黄彩为地,用绿彩和紫彩绘饰纹样。盖面饰绿彩边框,框内相对两面饰紫彩火焰纹,另两面饰朵云纹,朵云纹以紫彩和绿彩填饰。双耳以绿彩勾画如意头。壶壁满饰火焰纹及朵云纹,火焰纹以紫彩绘饰,朵云纹则为绿彩和紫彩共同装饰;壶体贴塑一只昂首翘尾的五爪行龙,龙体缠绕壶壁四面近一周之后,龙躯前段折返至壶壁另一侧,龙首从壶壁下部向外伸出形成壶流,龙嘴内凸出一圆形小孔为流口。龙首与龙尾分别置于对称两侧的壶壁。龙躯以墨线勾绘鳞片并涂绿彩,须、发、睛亦饰绿彩;龙爪、背鳍、腹部、头部饰紫彩,头部紫彩地上点饰大小、疏密不一的小黑点;上颚饰黄彩。外底涩胎平整,中心阴印阳文“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方章款。盖内、盖面边沿、子母口、外底涩胎,胎质细腻,洁白坚致。壶内施瓜皮绿釉。
此壶特色之一为五爪行龙。在以黄彩为地的壶壁上贴塑一只五爪行龙,行龙身躯高大威猛,四肢肌肉发达,五爪粗壮有力,爪甲尖锐锋利,步履矫健,环壶腹绕行一周之后,前躯折返至另一侧壶壁下部向外伸出,成为龙首形壶流。龙首仰颈,昂头翘唇,口中凸出一圆形短管为流口。流口上下各有一排整齐的牙齿;上唇高翘,显露出上颚的数层弧形皱褶;下唇紧贴流口,皮肤毛孔粗大,龙须浓密,向后飘扬。龙鼻宽塌,鼻孔硕大,鼻孔两侧各饰一根触须经由龙眼之下,向后飘扬。龙眼从上、下眼睑内鼓爆而凸,眼球圆鼓,双睛黑亮,目光炯炯。龙额高厚宽大,向后伸出两只肉芽状龙角,微微上翘。头顶毛发与下颌两侧龙须浓密,排列整齐,向后飘扬,极富动感。龙颈粗硕有力,龙躯粗壮蜿蜒盘绕,背鳍直立锋利,排列整齐,龙尾上翘,尾毛浓密似帚。腹部龙鳞为淡紫色条纹状,余皆为斜网格状墨线绿彩龙鳞。五爪行龙形象生动,神态逼真,立体感强,为此壶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此壶特色之二为黄地素三彩。全器仅以黄、绿、紫、黑彩作为装饰,不用红彩。以黄彩为地,用黑彩勾线和点饰龙首皮肤毛孔、龙睛。龙纹主体饰绿彩,鳍、腹、爪、龙头饰紫彩。火焰纹以紫彩为饰,每组祥云饰深绿、淡绿和紫彩。此壶用彩朴素,纹饰细腻,龙首皮肤粗糙之感惟妙惟肖。
素三彩瓷是中国陶瓷史上釉上彩瓷的一个名贵品种,创烧于明代中期,清康熙时有很大发展,地釉色彩种类繁多,有白地、绿地、黄地、紫地、墨地等。素三彩不用红彩,不如五彩绚丽奔放,显得朴素端庄,文静雅致,故而它在清朝宫廷用瓷中地位很高。
此壶特色之三为造型别致。壶体近似四方倭角钟形,近底部稍外扩,重心下移,置放平稳。龙首流塑造形象生动,活灵活现,流口似龙舌卷曲而成。龙首壶一般在壶流对侧的壶壁置一执把,而此壶却一反常态,不设执把,在肩部置二如意形双孔立耳,穿以软提梁。壶盖盖面平整简洁。底部无足,平底涩胎,可见方格状垫布纹理,中心阴印阳文篆书印章款,字体清晰,刚劲有力。
二、清嘉庆青花淡描缠枝牡丹纹鸡首壶(见图2)
通高13.4厘米,高11.3厘米,口径3.9厘米,底径7.4厘米,重285克。此壶造型新颖,横切面呈海棠花瓣形。圆直口,平沿,短颈,折肩,长直腹;一侧腹壁中部伸出长颈高冠鸡首流,对称一侧贴饰螭龙形执柄;平底边缘处贴有四扁条形立式矮足;覆海棠花瓣形小盖。盖有子口;盖顶塑小花苞形钮,花蕊呈小珠状立于花苞顶端。
全器以青花淡描纹饰。盖面对称两个海棠花瓣内饰缠枝花卉纹,两枝缠枝花隔钮弧背相向排列;另两个海棠花瓣内各绘四朵涡形海浪纹相叠。颈部绘弦纹一周。肩部纹饰与盖面相似,仅因肩部面积增大而多绘四枝缠枝花;肩部六枝缠枝花和涡形海浪纹均隔壶口对称排列,与盖面纹饰上下呼应。腹部折肩下绘如意云纹一周,相邻两朵如意云纹之间又饰半枚双线菱纹;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牡丹纹,对称两侧腹壁中部各饰一朵盛开的牡丹花,牡丹周围满饰茂盛的缠枝,上下翻转,繁缛富丽;腹壁一侧中部伸出长颈鸡首形曲流,鸡首高冠短喙,张嘴,大眼圆鼻,细长颈饰六圈羽毛,鸡首流内有一孔与壶腹相通,出水顺畅;柄捏塑成一条螭龙,曲膝攀于鸡首流对侧的壶壁之上,螭龙口衔肩沿,前肢紧抓壶的肩腹,前爪搭于折肩处,尾和下肢紧贴于壶的下腹部;腹下部近底处绘变体莲瓣纹一周。壶流、壶口、壶把处于同一中轴线。壶内外均施白釉泛青,釉汁莹润,内口沿露涩胎,胎质洁白细腻坚致。
此壶特色之一为造型别致:整体呈海棠花形状,壶盖、壶肩、壶腹的造型一致,上下呼应;特别是壶盖中央塑一花苞形钮,立体感更强,俯视此壶,俨然一朵盛开的海棠花。
特色之二为鸡首流,形象生动:长颈短喙,高冠大眼,鼻孔突出,大嘴圆张,好似一只公鸡竭尽全力地引颈长鸣。
特色之三为螭龙形执柄:螭龙口衔壶肩,鼻孔大如牛鼻;双目如炬,头顶一撮毛发向后飘扬;四肢曲膝,前爪弯勾,紧抓壶肩,后爪舒张,紧贴壶壁;双尾向上弯勾,长短粗细不一,主次分明;龙躯弯曲,拱肩收腹提臀,形态优美;螭龙椎骨的骨节明显,四肢肌肉发达,神态生动逼真。
特色之四为纹饰,以青花淡描缠枝花卉为基础,壶盖与肩部、腹部纹饰相近,又各具重点,上下呼应,主次分明:盖、肩饰涡形海浪纹和缠枝花,协调对应,盖面与肩部纹饰对比,盖面中央饰一花苞钮,重点在花苞钮;肩部绘六枝缠枝花,比盖面多出四枝,余皆一致,其重点在缠枝花;盖、肩所饰的涡形海浪纹在壶腹移至折肩下,并变形为涡形如意云纹;腹部缠枝花大而连续,上下翻转缠绕,枝叶繁茂,簇拥着一朵盛开的牡丹花,腹部纹饰以涡形如意云和缠枝花与盖、肩相呼应,而重点在缠枝衬托的牡丹花。
三、清代粉彩荷花龙柄执壶(见图3)
高7.7厘米,口径4.1厘米,底径5.3厘米,重180克。壶体呈盛开的荷花形。直口,短颈,折肩,鼓腹下收,圈足,外底出筋。壶壁对称两侧贴塑蛙形流和螭龙执柄。
壶颈无纹,涂淡绿彩。肩部涂深绿彩,饰八枚莲子,等距排列,围成一周,边缘饰一周弦纹以示莲蓬的边沿。壶壁满饰莲瓣,共分五层,从底部往上至第四层,逐层增大,第五层被第四层遮挡,仅露瓣尖。莲瓣以深红色勾绘轮廓和脉络,瓣尖涂淡红色,余皆粉红。壶壁一侧贴塑一绿色螭龙执柄,螭龙口衔壶肩,耸肩拱背,四肢屈膝,双尾上卷攀贴于壶壁。螭龙柄对侧的壶壁贴塑一白色蛙形流,蛙前肢伸直,紧抓壶肩,后肢屈曲,紧贴壶壁,昂头张嘴,嘴成流口。壶流以黑彩连珠纹饰蛙身条纹,绘小圆圈表示蛙眼。圈足外墙、足沿施绿釉,内墙涩胎。外底出筋,施白釉泛青。
此壶特色之一为造型别致,仿佛是一朵盛开的荷花包含着丰硕的莲蓬。壶肩为莲蓬,呈深绿色,边缘凸出一圈轮廓线勾勒出了莲蓬硕大丰满的形态,八枚莲子亦凹凸有致,富有立体感。壶壁满绘莲瓣,共五层,每层十一瓣相互叠压,层层交错排列。第一层莲瓣形态最小,瓣尖脉络以三条线表示;第二层莲瓣稍大,瓣尖脉络以五至七条线表示;第三、四层莲瓣最大,瓣尖脉络以七条线绘饰;第五层仅在下层瓣尖空隙处露出红色瓣尖,脉络以三条短线表示。荷花描绘细腻,用彩设色准确,栩栩如生,娇美艳丽。
此壶特色之二为龙柄和蛙流。柄为贴塑双尾螭龙,与上文中清嘉庆青花淡描缠枝牡丹纹鸡首壶的龙柄相似,龙头与四肢形态相同,龙躯及龙尾稍有不同。清嘉庆青花淡描缠枝牡丹纹鸡首壶的龙躯椎节明显,拱肩收腹塌腰提臀,双尾长短粗细不一,主次分明;而此壶龙躯弯曲如弓,不见椎节,双尾长短粗细一致,不分主次,左右分别上卷。流为贴塑雏蛙,流口似张大的蛙嘴,前肢的细爪紧抓莲蓬边沿,前肢因攀爬而费力伸直,后肢屈曲。雏蛙捏塑虽然形态不很准确,但那费力攀爬的神态跃然而出,仿佛是生怕从莲花上掉下来,歇尽全力抓住莲蓬的边沿,全身气力用在细小的前肢上,而后肢屈曲,毫不敢动,似乎一动就有掉下去的危险,令人心头一紧,有出手相救的冲动。
此壶特色之三为壶外底有别于常见的陶瓷器具的外底:圈足内的外底刻有四条凸起的直径相交于外底中心,从而变成八条半径呈等距离放射状排列;再刻一圈凸弦纹经过每条半径的中点;凸弦纹之上,每相邻两条半径之间,等距离刻一条线段向外放射延伸至圈足处。
四、清末百果刷银紫砂壶(见图4)
高10厘米,口径4.4厘米,足径2.2厘米,重409克。壶体呈球形,圆口,溜肩,球腹,六边形萼片状小圈足。壶口覆倒香菇形盖,盖内有子口,盖面呈蕈褶状,盖顶置蕈柄状钮,侧生一小蕈(已脱落)。壶腹两侧对称贴塑莲藕形流和菱角形把柄;流与壶内相通。肩部贴塑花生、蚕豆、杏仁、荸荠、榛子、莲子、西瓜子、云豆八种果实。下腹部贴塑形体较大之核桃、莲蓬、百合,形成三支钉状足,三足间又贴饰白果、大枣、桂圆。壶底中心则饰石榴花萼形小圈足。壶外壁通体刷银,脱银处可见红色紫砂胎体,胎质坚硬。
此壶特色之一在于其造型独特,寓意吉祥。将壶倒置,壶体外观呈石榴形状,壶底中心的花形小足俨然是石榴的宿存萼片(见图4),故而石榴形态更显逼真。石榴花火红热辣,果实结子繁多,被视为吉祥之果,是古陶瓷常用的装饰题材之一。古人称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不仅是繁荣昌盛、丰产丰收的象征,更寓意多子多孙、团结和睦、喜庆美满!
此壶特色之二为壶体堆塑贴饰果品丰富,情趣盎然,富有寓意。全器共饰有十八种果品,仿佛是一个百果园,展现出一派丰收喜庆的景象。各种果品形态逼真,不仅充满了生活气息,更富有丰富的寓意。莲藕,谐音“连偶”,寓意喜结连理。百合、莲子、大枣、花生、桂圆等,寓意“百年好合”“早生贵子”“连生贵子”。结子莲蓬,寓意多子多孙,菱角,谐音“伶俐”,寓意子孙聪明伶俐。
此壶特色之三为设计巧妙,布局合理。壶体造型为石榴形,花形小足作成石榴的萼片形状,使石榴之态形象逼真。壶盖设计成倒置的香茹状,以蕈柄及侧生小蕈作盖钮,不仅密封性好,而且开启方便。壶肩及下腹部堆贴十余种果品,繁而不乱,富有层次感。执柄为双脚菱角形,两脚外弯,不仅形态自然,而且便于执握。壶流为数节莲藕贴塑而成,每节长短、粗细、形态不一,底端靠近莲蓬的藕节上伸出一枝卷曲的鲜嫩莲叶,栩栩如生。以莲藕作壶流,不仅起到了很好的装饰效果,富有情趣,而且也实现了壶流注水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寄予了丰富的寓意,表达了深刻的含义。壶下腹部贴塑的七子莲蓬、百合、核桃,形体较大,成为三个支撑点,故而做为此壶的支钉足,以保证壶体放置平稳。莲蓬内结七籽,可自由转动,富有童趣。
此壶特色之四为通体刷银,整体呈现银白色。百果壶也称仿生果壶、花果壶,紫砂质地,一般做成果实本色或紫砂本色,而在紫砂之上又刷一层银白色则鲜有见到。
五、民国粉彩团龙团凤纹喇叭形执壶(见图5)
通高14.7厘米,高12.7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9厘米,重350克。壶体呈喇叭形,子母口,折肩,直筒壁,近底部外撇呈喇叭状,圈足外墙呈斜坡状,外底平坦;腹壁对称两侧置细长曲流和扁条凸节耳形把柄;壶口覆圆形盖,盖内子口,盖面稍弧呈缓坡状,盖顶置宝珠钮,钮一侧的盖顶有一圆形小气孔。
壶肩部以红彩绘饰两圈弦纹形成夹带,内饰绿地粉彩二方连续回纹,回纹分别以黄、蓝、紫三色装饰,相间排列。腹部对称两侧各饰一主体纹饰,为一粉彩团龙纹和一粉彩团凤纹。壶壁近底部绿彩海浪纹一周。外底中心红彩书行楷“南昌新中华出品”三行竖款。盖面边缘以红彩绘一周弦纹,弦纹内绘绿彩小草、花卉纹相间排列,围成一周。盖面对称两侧分别绘饰红彩山字形火珠纹,间饰粉彩如意形流云纹,云脚相对。盖钮顶部红彩绘朵花纹,八瓣,竹叶形,瓣间以红彩线条相间。通体施白釉,釉色洁白,釉汁莹润光亮;盖子口沿、足沿露涩胎,胎质洁白细腻坚致。
此壶特色之一在于造型新颖,线条流畅,形态优美。壶上部直筒形,至下部急剧外扩呈喇叭形,但扩张有度,不显夸张,重心下移,给人以稳重端庄之感。壶流细颈大肚,线条流畅优美,好似一只白鹅前伸的脖颈。耳形执柄上部上扬之后急剧下折成锐角,再呈圆弧形下行,行至执柄中部稍凸,酷似把柄断裂后再粘接之状,之后再向内斜行与壶壁相接。执柄形似一螭龙拱背弯身攀伏于壶壁,尤其是执柄折角处两侧各戳一小眼,这一点睛之处顿时使螭龙形态传神,生动逼真。
此壶特色之二在于壶壁纹饰,主体纹饰为团龙团凤纹,辅助纹饰为海浪纹。主体纹饰以红、黄彩绘火焰纹作为团形边线,内绘粉彩龙纹或凤纹,龙、凤之外满饰长脚流云相互交错。团龙为正面五爪行龙,下肢大步前行,上肢摆幅夸张,其中一肢利爪竭力伸张,另一肢爪甲紧握。龙头上昂,向左回首,毛发呈圆弧形向上飘扬,两角后翘,额头高耸,双目圆瞪,鼻头凸出,张嘴露舌,齿如尖刀。龙尾粗壮有力,卷曲下垂,末端呈火焰形。龙爪细长尖锐,四肢肌肉发达,龙躯粗壮有力,气势凶猛。龙纹除双目以外,均以红彩绘饰,龙鳞用斜方格表示,方格一角点饰红点,富有立体感。团凤亦为正面立姿,凤首左偏微垂,振翅而立,长尾拖地,尾端上翘;团凤头似鹦鹉,翅如大鹏,足似仙鹤,羽如孔雀,气质高雅。凤首和脚用红彩绘饰,羽毛以黄、蓝、紫、红、绿彩等绘饰,形象华美。辅助纹饰为近底部用绿彩绘饰两层海浪纹:底层海浪呈扇形,以数条黑色弧线绘海浪涂绿彩,浪头以双弧线勾边涂白彩,海浪相互叠压,排列整齐;上层海浪呈山峰状,以长短不一的黑色竖线绘饰,亦涂绿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