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火纯青 鬼斧神工 让刻瓷艺术熠熠生辉
——记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大师李梓源先生

2015-04-15 06:18张宇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5年3期
关键词:刻瓷李梓淄博

○文/张宇

炉火纯青 鬼斧神工 让刻瓷艺术熠熠生辉
——记我国著名陶瓷艺术大师李梓源先生

○文/张宇

中国被称为瓷器王国,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刻瓷作为瓷器艺术重要的装饰手法,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彩陶标记符号以及秦汉时代的剥玉,是我国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在清代乾隆年间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瓷器装饰艺术,并达到鼎盛时期。但由于其工艺难度较大,到了近代几近失传。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古老的技艺在淄博大地上枯木逢春,使淄博一度成为中国刻瓷艺术的“领头雁”,代表着世界刻瓷艺术最高水平。这里不仅拥有全国唯一的刻瓷艺术家协会,还拥有张明文、李梓源等著名刻瓷艺术大师。其中李梓源先生的作品集前人之大成,融绘画、书法、金石为一炉,形成古朴、典雅、简洁、庄重的艺术风格,也让他成为中国刻瓷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

传承艺术,美丽绽放

李梓源先生刻瓷的艺术价值,在于寻回曾经失去的中国文化,历史闪烁过的残形在他的追求中重新演绎。在中国瓷器众多的装饰手法中,刻瓷将高超的陶瓷制作技法与娴熟的书法绘画艺术融合在一起,把绘画、书法、金石艺术汇集一身,集笔、墨、色、刀为一体。用钨钢刀或金钢石刀,在上釉烧制的素色瓷器上刀镂刻书画,“瓷赖画而显、画依瓷而传”恰如其分地道出了刻瓷之美。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的李梓源,自幼喜欢用铅笔、蜡笔画各种小动物,用木头刻制组合一些会动的小人,并临摹铅笔素描,还喜欢听外祖父讲那些丹青妙手的故事。上世纪初,刻瓷在中原地区流传甚广,尽管艺术水准参差不齐,但很多民间艺人都掌握着这套瓷上雕刻的本领。因为战乱,这门技艺逐渐失传。解放后,已鲜有人掌握刻瓷技艺。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提倡解放思想、推动生产力的时期,人们开始释放出沉积已久的热情和能量,一时间,沉寂了多年的刻瓷艺术又开始兴起。改革开放使其获得重生,北京、上海、淄博、青岛、南京等地又重现刻瓷的身影。各地陆续涌现出一批知名的刻瓷艺术家,其中数淄博的刻瓷技艺最为成熟,刻瓷产业最为发达。

芭蕉小鸟(直径:40.5厘米)

冰心老人(直径:40.5厘米)

淄博的刻瓷艺术吸收了我国传统的绘画技艺和众家之长,笔、墨、色与刀法融汇贯通。其制作工艺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一是起稿,即在瓷器上用拍图或直接用笔设计出画面,然后照图刻制;二是雕刻,所用工具有合金钢制做的凿、金钢石刻笔、小锤、砂轮片,分线刻、点刻、面刻;三是赋色,所用颜料大致有三种,即油画颜料、发光油和陶瓷釉,根据瓷器釉面色调,用色协调,配合得当。

自80年代刻瓷重新兴盛以来,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纯艺术创作阶段,显贵受宠阶段和商品生产阶段。1981年至1983年,国内刻瓷基本处于纯艺术创作阶段。其间,刻瓷刚刚从绝迹状态进入复苏,大多数艺术家的刻瓷活动完全是自发的纯艺术创作;1984年至1987年是刻瓷的黄金时代,它的出现使人们耳目一新,在市场上受宠。1988年以后进入商品生产阶段,1988年以后进入商品生产阶段,在李梓源等艺术大师的努力下,我国刻瓷艺术开始在世界上绽放光芒。

少年有为,灵性俱显

但凡在艺术领域有大成者,必须具备独立特行的艺术天赋、求艺若渴的学习精神。李梓源应该算是刻瓷艺术领域的大成者,相对于一般的艺术家而言,他在艺术之途上比别人走得更早、行得更远,之所以如此源于他对艺术的灵性。

1962年毕业于山东淄博陶瓷工业学校美术专业后,年仅18岁的李梓源开始供职于山东淄博瓷厂,师从著名画家李左泉先生。由于其美术功底出色,又得名师指导,一段时间后他便可以在瓷器上挥洒自如,青山绿水、花卉翎毛,在花瓶上耀彩,在茶具上生光。在淄博瓷厂半年一次的考评中,考评组的老师给予他这样的评价:“少年有为,前途不可限量。”

然而,李梓源的艺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6年,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他被迫改行,开始在车间里拉运坯车,不仅工作艰辛,也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迷惘。但是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在工作之余,他仍坚持一面潜心读书、练习绘画、书法,一面利用休息时间拜访陈维信、许勇奇等书画名家。每逢看到名画名帖,他总会借来半宿半宿地抄写、临摹,仅在1973年到1976年,就抄录文字十几万字,临摹画稿数千页。

直到1978年,李梓源如愿进入了刻瓷组,后来又应淄川区领导的邀请进入淄川的工艺美术研究所。从此时开始,他的艺术之路开始步入巅峰,不仅获奖不断,最让他感到骄傲的是在1982年德国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品国际博览会上,他获得金质奖章和“最佳成就者”称号,这也是建国以来我国陶瓷工艺品在国际上获得的第一枚金牌和第一个被授予“最佳成就者”称号的陶瓷艺人,这是陶瓷艺人的无限荣耀,更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

李梓源回忆道:“当时参展的作品有来自全世界各地1万多种,40万套手工艺品,都是各国精挑细选的优秀作品,我国参展的作品有刻瓷、内画、彩陶绘画、景泰蓝等多个品种。”他凭着娴熟的刻瓷技艺,在博览会上现场表演,完美的技艺感染了观众,让中国刻瓷这一传统文化耀眼世界。

从德国回来后,李梓源的名字传遍了整个中国陶瓷界,各种褒奖纷沓而至,但他并没有骄傲和自满,而是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艺术高度。为了将瓷器与自己的刻瓷工艺更好地结合,在陶瓷工艺生产这个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他亲自搭建窑炉,攻克了高温色釉低温烧制的技术难关,不仅节约燃料,而且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功率。

1991年在北京办展览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鼓励李梓源成立自己的大师工作室,更好地发挥他的艺术特长,带动传统刻瓷艺术的发展,并为他题写了“李梓源艺术中心”的匾额。从北京回来后,他开始积极筹建艺术中心,1994年终于拿到了同意办艺术中心的批件,开始了他卓越不凡的创业之路。

艺术中心成立之初,李梓源等人的工作空间就是借来的三间草棚,夏天漏雨、冬天漏雪,条件非常简陋。另外,他多方筹措资金,在众多朋友和各方面的帮助下,占地面积1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的李梓源艺术中心,1996年在杜坡山北麓建成。从此,李梓源以艺术中心为基地,开始了他人生中又一段崭新的艺术历程。

该艺术中心的建立为淄博刻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成为淄博刻瓷艺术发展的基地之一,也为淄博刻瓷艺术对外交流提供了场所。李梓源经常邀请中国工艺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定期来此实习创作,与更多外地来淄博的朋友相互交流刻瓷技艺、开阔视野、为促进淄博艺术人才的成长和刻瓷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聪者听于无声,明者见于未形”,李梓源的创新之路从未停止。2000年,他开始试着以瓷板为载体进行创作。瓷板面积大,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这也是随着陶瓷工艺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兴刻瓷艺术。另外,他还结合浮雕、喷浆、堆釉、彩釉等工艺,创作出了一系列的优秀作品,广为社会和市场所欢迎,为刻瓷艺术的创新发展揭开了新的一页。

炉火纯青,鬼斧神工

作为推动淄博刻瓷事业发展的代表人物,李梓源先生的刻瓷艺术必将在淄博的陶瓷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迹。其作品苍老,而不失灵秀之气,古朴而不缺典雅之美。诗与画,境与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如今,年逾古稀的李梓源老人谈到刻瓷仍精神奕奕,他说:“刻瓷艺术追求美的形式,更注重内在美的精神实质,方寸之内表现出耐人寻味和博大的民族气度。”他的代表作品《李清照拟句图》是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山东厅创作的一件作品。其间的李清照,左手拿纸,右手握笔,低头思句,神态芊芊,背后那首用双勾所做的古籀书《一剪梅》,既衬托了背景,又将词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神态表现的一览无遗。

宝琴赏梅 (直径:40.5厘米)

另一件取材于《红楼梦》、修改时间长达一年的《宝琴赏梅》,堪称李资源早期的代表作品之一。作品借用了瓷器自身的白玉无瑕,与主人公身披的红装形成了鲜明的颜色对比,画面中立身于白雪中的宝琴,与一侧压雪的梅花,将人物的美丽与梅花的空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件作品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牡丹小鸟 (高:60厘米)

盛装图 (高:60厘米)

李梓源说道,“刻瓷以瓷为底,进行篆刻绘画,故又被称为‘瓷上绣花’”。在传入淄博后,艺人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根据陶瓷的不同材质和釉面色彩特性,对刀具和装饰技法不断创新,使艺术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在实践中,李梓源不仅吸收了我国传统的绘画技艺和众家之长,还将笔、墨、色与刀法融汇贯通其中,把瓷的内在美和画的装饰效果结合起来,使他的创作领域更加宽广。从山水到人物,从花鸟到书法,每一件作品都散发出其所特有的“瓷借画而显,画依瓷而传”的艺术魅力。

从1979年到1982年,李梓源和他的刻瓷艺术开始在国内外陶瓷界崭露头角,他先后参加了在美国、日本、中国香港、墨西哥、阿根廷、阿尔及利亚、加拿大、泰国、德国、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展览,先后有100余件作品作为国家礼品赠于外国元首和友好人士,其艺术价值显而易见。

淡泊名利,追求真善美

他淡泊名利,醉心于自己的艺术创作。李梓源表示,如今由于市场因素等影响,个别刻瓷艺术家对刻瓷艺术本身的理解开始浮躁起来;另外,精品少、产品单一,甚至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缺乏创意等也是淄博刻瓷艺术面临的急需解决的问题。他认为刻瓷艺术工作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艺术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创作出更多的刻瓷精品,而经营市场则交给经纪公司,这样不仅能够不断提高艺术作品的价值,同时能够加速其产业化发展进程。

李梓源先生还非常热衷公益事业,在由香港各界庆典委员会主办的“抗震救灾重建汶川名瓷名画”慈善拍卖会上,他的一件“刻瓷五套文具”拍出25万港元,为灾区人民的家园重建工作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妙悟中传神,在传神中优游于深邃境界。李梓源的艺术作品和艺术价值得到了认可,他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放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李老等艺术大师的努力下,我国的瓷器文化将不断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强国梦必将实现。

李梓源,1944年4月生于山东淄博,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淄博刻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先后担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刻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高级会员、淄博市第八届政协常委,淄川区政协副主席,李梓源艺术学校校长等职。先后获得“山东省劳动模范”、“山东省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山东省第四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终身特殊津贴。其作品自1979年获得省级奖四次、国家奖两次,1982年获得德国慕尼黑第34届手工艺国际博览会金质奖章和最佳成就者称号,1988年获得巴伐利亚州州长奖金,2007年获得中国工艺术大师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银奖,2008年获得中国工艺术大师暨国际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9年获得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珍品奖,2011年作品《薄胎刻瓷婴戏罗汉碗》、《鱼乐青瓷尊》参加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国家大师艺术珍品荟展。其传略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篆刻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名人大辞典》等大型典籍,他被誉为“中国刻瓷艺术流派的代表人物”。

猜你喜欢
刻瓷李梓淄博
窑变刻瓷,工巧合一
爱的那一刻
千年瓷都演绎淄博陶瓷之美
刻瓷艺术浅谈
逛超市
文雅清虚 淄博文石
看 书
民间工艺介绍(二十三)
李梓晴
关于淄博窑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