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素敏
2014 年12 月19 日,南京“首届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建材设备展”现场,号称“把太阳变成冷光灯”的高透光绝热玻璃膜效果对比展示
对普通消费者来讲,要识别从政府到学界再到开发商力推的绿色建筑,只需要认两个标准:节能和舒适。
2004年,朗诗集团第一个绿色项目朗诗国际街区专门挑在寒冷的1月底开盘,为的是突出绿色科技住宅的差异性优势——恒温、恒湿、恒氧(简称三恒),即室温处于20℃~26℃之间,相对湿度在30%~70%之间,每两小时将室内空气完全置换一遍。
这样的舒适度让饱受冬季湿冷之苦的南京市民口口相传,售价高于周边项目一倍的朗诗国际街区,也因此于艰难中打开了局面。
经过十年的投入和摸索,已经有能力走“平民”路线的当代置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当代置业)陆续推出了刚需产品。
集中供暖的北方地区,一个采暖季的费用是45元/平方米,而在没有供暖设施的湖北仙桃、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等地,当代置业开发的绿色项目提出“5元过冬”,还附带新风。可以在室内脱下羽绒服的业主们,终于越过了秦岭淮河那条“冷暖线”。
在节能方面,朗诗作过一个调研,要达到“三恒”且隔音降噪的舒适度,普通住宅一年的耗能以电量计需要80~150千瓦时/平方米,朗诗国际街区只需40千瓦时/平方米。而当代置业楼盘的能耗,仅为目前普通型住宅达到同等舒适度所需能耗的三分之一。
绿色建筑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节能效果,用的是被动和主动节能两种方式。
当代置业集团总裁张鹏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外保温系统加上密封的外窗系统,当代MOMA的产品具有冬天保温、夏天隔热、保持35~40分贝的安静环境。而且,通过增加建筑外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就能实现阻隔50%以上的PM2.5进入室内。
只是,这类既节能又舒适的住宅,目前几乎仅靠售价高昂的豪宅、别墅打知名度。对于绿色建筑的概念,争论始终未停,而投身绿色地产的开发商,十几年后仍然只有区区数家。
难以计量的“绿色”
房子能够像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家电产品那样,有包含年耗电量、燃料消耗量等数据的能效等级标识。购房人或租房人根据标识,可以估算出在满足一定舒适度的前提下,所需要的居住用能支出——如果是这样,那么低碳、环保的绿色建筑,一定会不再“高冷”。
在欧美,这样的“建筑物能耗等级标识制度”已非常成熟。
以德国为例,约四五页的房屋“能源证书”,一般涵盖建筑的基本信息和证书的注释、计算出的建筑物能源需求、实测的能源消耗等内容,是买家的判断依据。消费者的偏好,促使开发商或房主自觉按照较高节能标准建造和改造房屋。
“但中国缺乏这类简明、清晰的建筑说明书。”住建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原副总工程师孙克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我们最头疼的就是建筑的节能计量,而不计量老百姓就感受不到,也不太会关注房子是否节能。”
欧美国家多是独栋住宅的居住形式,面积大、能耗高,节能效果非常明显。
“德国一度电约0.8欧元,一套节能的房子一个采暖季能为业主省下七八千欧元,而欧洲月均工资水平才三四千欧元。”当代置业总工程师、住建部顾问专家陈音告诉本刊记者。
而中国能源价格低、普通住宅面积小,节省的钱平均每月可能不到几十元,产生不了太大吸引力。此外,中国普通百姓大多居住于多层、高层住宅,即便是节能,省下的收益也可能与消费者本身无关。比如城市热力集中供暖,对住户定额收费,消费者很难成为绿色建筑的直接受益人,也自然不会有购买意愿。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则认为:“建筑的实际能耗和建筑类型、气候条件、设计标准、消费者使用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国外的能源证书,是在设置了一系列前提条件下,通过软件算出来的,不同软件算出来可能差别很大。”
“直观的能耗数据很难计算,不代表我们不需要算。”陈音说,事实上,设计投资回报的计算模式,是推广绿色建筑最理想的方式。
而这个结论,已经有实践可以证明。
以中国北方采暖地区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和节能改造为例,实行智能化管理之后,分户计量、按表收费,居民行为节能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南京朗诗国际街区
盈利难题
“绿色建筑的本质诉求不是盈利,不能用纯粹的经济学概念来定义。但是用市场和商业的办法,来平衡经济建设与能源安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显然是必要的。”陈音说。
可惜的是,中国绿色建筑,至今还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
在德国、加拿大等国,政府会根据房屋的节能程度、绿色等级,向开发商和对房屋进行节能改造的房主,提供贷款利率的政策优惠甚至贴息补偿;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房屋,不但因“抢手”而有更高溢价,交易时也会享受税收减免。
中国的开发商缺乏相应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建房、售房往往是“一锤子买卖”,房子的运营节能也跟开发商收益无关。此外,过去十年中国房地产业几乎“做什么产品都能挣钱”,建筑是否绿色不会对企业形成相应的约束和激励。
情况也在发生一些变化。随着能源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对绿色建筑也越来越重视,开始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
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文),《意见》明确了对绿色建筑的财政奖励标准:满足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三星标准的补贴80元/平方米(建筑面积)、二星级绿色建筑补贴45元/平方米、一星级不补贴。
不过,接受本刊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因为之后具体细则一直没有下发,因此上述文件到现在都没有真正执行。
而地方政府落实的资金奖励是分阶段给开发企业的。由于严格而复杂的流程,补贴不能及时到账,这项补贴于是成了国家给绿色建筑画的“饼”。而即便补贴能够及时到账,这张“饼”对开发商来讲也没有多大吸引力。
“我们收到过的最大补贴有1000多万元,跟企业一年上百亿元的销售额相比,太少了。”朗诗集团副总裁谢远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企业做绿色建筑是战略选择,不会因为政府没有补贴而改变,所以政策不需要考虑开发、施工等中间环节任何一个企业的利益,应该直接补贴购买绿色建筑的消费者。”
王清勤则认为,这项不算丰厚的奖金,对开发商的意义并不仅仅停留在补贴数额上。“获得绿色建筑标识的项目,销售溢价可能远远超过80元/平方米。在监督、推广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开发商进行补贴能够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不过,较高售价的绿色建筑有没有市场,还要看消费者是否愿意为溢价埋单。
2014年2月,厦门市出台的《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规定,“对购买二星级绿色建筑商品住房的业主给予返还20%、购买三星级绿色建筑返还40%的契税奖励”。这一鼓励政策的后效还有待观察。
“其实政府没有必要承担这么大的财政压力,让开发商从市场上去拿回应有的回报,才是绿色建筑发展可持续的动力所在。”谢远建表示。
示范性意义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绿色建筑在技术和管理能力上有很大差距。
“英国1990年出台绿建标准,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1998年推出了LEED认证体系,我们2008年才评出十个第一批设计标识。”王清勤说。
朗诗绿色人居馆照片
普通老百姓对绿色建筑的认识则更显不足。根据凤凰网2014年做的一项线上调查,超过一万名网友参与的调查结果显示,49%的网友不知绿色建筑为何物,而54%的网友表示从未听说过任何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
占据社会终端总能耗约三分之一、造成的污染占全部污染量约三分之一的建筑业能否实现绿色发展,关乎国家的能源安全乃至全人类的未来命运。
在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的压力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推广建筑节能、发展绿色建筑的相关政策、规划,明确了绿色建筑多项“十二五”强制性发展目标。
现阶段,发展绿色建筑需不需要政府行政手段?王清勤的答案是肯定的。
“LEED认证体系虽然是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创建,但也被联邦政府所用,比如强制规定低于一定认证级别的建筑政府不能做办公楼租用。”他认为,这有利于绿色建筑快速推开。
2013年6月以来,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陆续出台文件,要求所有新建建筑必须符合绿建一星标准,这意味着这些城市未来100%的建筑都将被称为绿色建筑。
但在陈音看来,这失去了绿色建筑的先进性意义。“LEED只是希望整个建筑行业里面20%到25%能够获得认证,给其余企业提供示范。”
孙克放表示:“全都符合一星级标准等于大家没有差别,只能逼着想走差异化竞争的开发商去做二星级、三星级,成本压力和技术要求更高,企业能力又达不到。”
王清勤则认为,目前绿色建筑标准全覆盖只在少数发达地区实施,并没有在全国推广。
“和绿色建筑相关的节能、节水、节材、环保等标准都在提高,新的绿色建筑的性能只会越来越高,不会越来越低,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已达到25%,中国目前拿到设计标识的还不到1%,拿到运行标识的不到0.1%。”他说。